《怎样塑造成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塑造成功者-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即使是那些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也不要低估了自己对孩子的
深刻的影响力。

我们认为,父母在当孩子的老师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教给子女多少科
学文化知识,而是教会子女如何做人。子女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做人,不是
通过父母告诉子女该如何做人,而是通过摹仿。“有其父必有其子”或“有


其母必有其女”,不仅指父母的生物特性在子女身上得到遗传,更重要的是
指父母的人格特征对子女的影响。人们把这种父母与子女在个性特征方面的
相似,称为“社会性遗传”。社会性遗传要比生物性遗传更为复杂。社会性
遗传主要通过子女对父母行为的摹仿进行。摹仿学习是父母影响子女的主要
方式。

摹仿学习,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可以摹仿的榜样。父母以怎样的形象出
现在子女的眼里,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关键。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奋,父母首先
应该勤奋,希望孩子爱父母、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父母首先要互爱、相互
尊重、相互体贴。

如果希望孩子喜欢看书,父母就要有经常看书的习惯。如果孩子放学回
家,父母希望孩子写作业,而自己则在看电视或玩游戏,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父母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仔细分析却有其
道理。例如,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孩子也许对念书毫无兴趣,尽管父母希望他
能继承父业,但事与愿违。相反,父母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但他们的孩子
却可能学有所成。究其原因,除了先天素质以外,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在精神
上的影响。一些父母虽然自己没有学问,也好像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但他
们自己那种兢兢业业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他们做人的品质却深深地影
响了他们的子女,也正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这些品质,使孩子们大受其益。

世界上可能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或成才的父母,但并不是所有
的父母都能如愿以偿的。

研究者认为,以下几种父母形象对子女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一种是尽管在单位里很有影响,工作得很出色,事业上也很有成就,但
回到家自己看电视、玩游戏,却要求孩子看书写作业的父母。例如,有的家
长可能认为自己在外一天工作得很辛苦,回到家后自然应该得到放松、得到
享受。这是合情合理的事。问题是孩子,特别是年龄幼小的孩子,他们只能
看到眼前的父母,而想象不到在工作单位的父母是怎样的辛劳。

一种是只专心于自己的事业,把关心孩子的事看成是该由对方来承担的
父母。例如,有的父亲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他可能会认为,工作和挣
钱已经够他受累的了,管孩子就应该由母亲多操心了。

一种是不注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对方形象的父母。形象不只是一种自然
表现,尤其是在小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需要父母双方相互树立。例如,工
作一天的父亲(也可能是母亲)回到家后就舒舒服服靠在沙发上,一张报纸、
一杯茶地放松起来。这时,孩子一看父亲到家了,就兴致勃勃地过来要爸爸
和他玩,或者想在爸爸面前撤撒娇。但父亲确实很累,心里也很烦,没有情
绪陪孩子玩,就让孩子自己玩去,孩子当然感到不满。此时,如果母亲过来
说:“你一天到晚只知道工作,回到家还不陪孩子玩一会儿。”那么,父亲
在孩子看来太不够意思,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是消极的。但如果母亲
说:“乖乖过来,爸爸上了一天班很辛苦,先让爸爸好好休息一会儿,等爸
爸休息好了再陪乖乖玩,那样可以玩得更开心。”这样,孩子对父亲会产生
一种同情和敬仰,同情父亲工作的辛劳,敬仰父亲能得到母亲的关心。父亲
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是积极的。虽然,前后两种说法表达了相似的意思(①
父亲在外工作了一天;②父亲应该陪孩子玩。),但母亲以不同的方式表达
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不注意树立父亲的形象,而后者


注意树立形象。

一种是只知道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付出辛劳的父
母。有些父母对孩子满怀希望,也非常爱孩子,为了孩子,他们甚至可以牺
牲自己的一切,却不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之付出的代价。这洋做的结果会使孩
子觉得幸福来得大容易,而逐渐养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的习惯。

父母作为特殊的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时
每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为什么。。、为什么。。?

学问、学问、学从问中来。

当孩子长到两岁以后,就会向父母提出无穷的问题,“这是什么?”“那
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等等,可以说,和孩子在一
起,父母就必须面对许许多多听起来很幼稚,甚至非常可笑的问题。例如,
“为什么在屋里看不到太阳?”如果你告诉他:“因为太阳被挡住了。”那
他接着会问:“为什么太阳不进屋?”这个问题解答完了,他可能又会问别
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是很难回答的。例如,有一阵我们的女儿经常问这样
的一些问题:“冰箱,干吗叫冰箱?”“香蕉,干吗叫香蕉?”“鸽子,干
吗叫鸽子?”等。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好奇心的一种表现。孩子通过提问想了解他
们原来不知道的事情。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发问感到心烦,所以,每当孩子提
出问题时就说:“别瞎问了,爸爸(或妈妈)没时间。”或者觉得孩子的问
题好笑,就说:“傻孩子,别问这样的傻问题了。”如果这样对待孩子的提
问,那太不应该了。经常这样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压抑,会限制孩子创造
性的发展。

即使知道“面对提问的孩子,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和扼杀他的好奇心”
这一道理的父母,对孩子的有些问题,也可能不知道怎样回答或很难对年龄
很小的孩子讲清楚。这时应以鼓励为主,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很
好,不过,现在你还小,等你再长大些,妈妈再告诉你,那时你就能懂了。
你快点长大吧。”或者说:“妈妈明白你很想知道这件事情,不过,这里面
有许多学问,等你将来上了学,读了许多书以后就会知道,还会知道得比妈
妈多。”

有些孩子可能会一再问同一个问题,这或许是最容易使父母心烦的一种
情况。如果知道了孩子反复提问的原因,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会不厌
其烦地提出同一个问题了。

我们认为,有这样几种情况可能使孩子提出同样的问题:

一种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例如,孩子问:
“妈妈去哪儿了?”爸爸答:“妈妈上班了。”孩子继续问:“妈妈去哪儿
了?”还是一个同样的问题。爸爸觉得,虽然是同一个问题,但孩子可能要
表达“妈妈去哪里上班了”。所以,告诉他:“妈妈在中科院心理所上班。”
并对他说了两遍“中科院心理所”。他也学着说了一遍,接着说:“我长大
了也到那里上班。”

用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提问,在成人中也经常发生.但提问人根据他人的


回答,很快能发现自己问得不合适,而改变提问的方式,或换一个问题提出。
但孩子却不容易发现自己提问中的错误,或即使发现自己问得不好,也不知
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发问,所以还用同样的问题发问。

一种是父母一时没有完全理解孩子的问题。这也是常有的事。一方面,
年幼的儿童的语言能力本身有限;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方式也与成人的差
别很大,他们的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如果提问人是成人,他发现别人误解
了自己的问题,会变换一种方式提问,但孩子做不到,他不会换方式提问,
却又想知道他希望知道的事情,所以还用原来的问题发问。

再一种是孩子把最初的问答变成了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总是一再
提出同样的问题,他可能觉得让父母回答同样的问题很有趣。对于这种情况,
父母通常可以从孩子的表情上区分,也可以在回答完孩子的问题后,向孩子
提出孩子问的问题,如果,孩子已经知道了答案,他提问只是为了好玩,那
他会回答。如果他回答不上来,说明他没有理解,需要父母继续解答他的问
题。

总之,对待孩子的提问,首先最好尽你所知,直截了当地回答他。对于
一些含有科学道理的复杂问题,如“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会闪电?”
或“为什么今天只打雷看不见闪电?”等等问题,不要以为反正孩子听不懂,
就不加回答或敷衍了事,或者用什么“雷公电母”之类的神话来解释。把自
然现象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浅显他讲出来,反复几次后孩子多少能接受一些。
而且,这样做对孩子今后接受科学概念是极有利的。其次,当父母对有些问
题知道得不确切,而手边有参考书时,可以引导孩子和你一起查书。一起查
书有两个好处,一是给了孩子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二是让孩子从另一个角
度了解书的作用(书不仅仅有故事),从而对未来的学习有一种向往。

童心不可戏

幽默感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但不是从开玩笑开始的。

玩笑,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或许是亲切的表示,是幽默的象征。玩笑过
后,气氛得到了缓解,大家也得到了放松和愉快。

然而,玩笑对于年幼的孩子,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记得女儿快两岁时,有朋友到家里来玩。有位朋友在逗孩子玩时,对孩
子说:“你爸爸是坏蛋吗?”孩子回答:“不是坏蛋。”那位朋友接着说:
“你爸爸不是坏蛋,那是好蛋吗?”这时,孩子很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