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成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塑造成功者-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容辞的教育者、指导者,甚至是治疗者,同时又认为孩子是理所当然的被
教育者、被指导者和被治疗者。这从道理上讲或许无可非议,特别是对年龄
幼小的孩子。由于他们受到自己知识经验的贫乏、对问题认识的肤浅和价值
观发展水平的低下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孩子常常会表现出偏激、感情用事、
对错不分和以自我为中心等弱点,因此需要父母时时关心、指导和纠正。但
作为父母如果因此就形成一种定势,认为自己总是正确,而孩子总是需要纠
正的,那就错了。因为即使是小孩子,也有正确的时候,而父母也有出现失
误或考虑不周到的时候,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
终有一得”吧,况且,孩子们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判断能力也会
逐步增强,他们正确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做父母的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

其实,要求父母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子女,并非要求家长完全与子女平
起平坐,而只是希望做父母的在思考问题或与孩子讨论事情时,更多地考虑
子女的想法,尽量减少先人为主的想法,给孩子多一些表明自己观点的机会。
这样,可以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比较家长和他们自己的想法。使孩子在比较
中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考虑得更周全,更成熟,让孩子在接受家长的观
点时心服口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的想法会更有经验些,更加切合实际
些;但有时,子女的想法可能更有创新性。因此,通过讨论,可以使双方的
想法得到互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这种或是心平气和,或
是热烈争论但朋友式的讨论,一方面,可以使父母与子女的心理得到更好的
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处理问题的方法更为妥善。而且,因为解决问题
的方法得到了家长和子女的一致认可,还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矛盾。

来客人了

“人来疯”或许不是孩子的错。

客人来了,玲玲躲在妈妈的身后,看着爸爸、妈妈同客人们寒暄。“这
是叔叔”,“这是阿姨”。一一叫过之后,玲玲似乎完成了她的使命。妈妈
忙着倒茶,爸爸紧着让坐。大人们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开始了他们的谈笑,
谁也顾不得玲玲了。开始玲玲是安静的,她看看这个,瞧瞧那个。但没多久,
在最初的胆怯与新奇之后,大人的那些让她似懂非懂的谈笑已不能再吸引玲
玲的注意了。她开始觉得没意思,很想让妈妈去陪她画画,可妈妈正忙着,
挥挥手让她自己去玩。她又想让爸爸给她讲故事,可爸爸却不能像平常那样
有求必应,还要同客人谈话呢。她看上了床上的大枕头,每晚睡觉时,她都
抱着它和爸爸、妈妈一起游戏,总是很开心的。但平常妈妈从不让她上床玩。
现在没有人干涉她了,她穿着鞋就爬上了床,抱着枕头站在床上唱了起来。
终于赢得了所有人的目光。客人们没有注意到她还穿着鞋,只觉得她样子可
爱,唱得也不错,于是就投来了赞许的微笑。爸爸、妈妈虽然有些恼,但态


度绝没有像平常那样坚决,爸爸说了几句制止的话,妈妈走向前想抱她下
来。。。“人来疯”就这样开始了。

许多孩子在幼儿阶段都有类似的“人来疯”的表现,这确实使不少父母
感到窘迫,并且也有人称之为孩子的“不良习惯”。但我们以为,与其把这
种现象当成孩子的不良习惯去加以纠正,倒不如把它看成是孩子社会性发展
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其实,它是孩子的一种人际交往的需要。如要我们再仔
细地分析一下“人来疯”产生的原因,明智的父母恐怕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
的良策了。产生“人来疯”的原因大约有这样几种:

第一,客人的到来或多或少要改变小家庭原有的生活节奏,平添许多新
节目。这种改变足以使年幼的孩子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了,而这种大脑的兴
奋不可避免地要从孩子的行为上反映出来。

第二,随着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成熟,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日益明显,不
再自甘寂寞,越来越多地想参与到成人的世界之中,希望成为被注意的中心,
希望别人常常关心他,而不是被冷落在一边。然而,幼儿阶段,孩子受到自
身理解力和交往水平的限制,一方面,他不知道也不可能参与到成人正常的
交往之中;另一方面,也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吸引成人的注意,因此表现
出来的行为常常是幼稚的,或者干脆是极端的(如大哭大闹等)。

第三,孩子一直被视为家庭的中心,家人总是以孩子为轴心围着他转,
逐渐使孩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而客人的到来,这种以孩子
为中心的局面会被打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自然会因客人的到来而改变。
大多数的父母都不再像平常那样严格,也不会像平常那样花许多时间注意孩
子。而孩子对父母这种态度上的变化恰恰又是十分敏感的。孩子为了原先具
有的优越感,他会习惯性地采取某种行为方式。这一般都是平日他能够引起
成人注意的活动。

知道了引起“人来疯”的原因后,就可以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防止“人
来疯”行为的出现。

我们认为,为了减少孩子的“人来疯”现象,首先,父母平时要有意识
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学会自己玩;其次,父母在客人来之前对孩子
进行适当的礼貌教育;再者,客人来之后要给孩子安排些力所能及的事,如
拿水果、点心等给客人,或安排他去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去做最喜欢的事,
如画画等,不要一点不理睬孩子。

入学前

书包、本子和铅笔等是重要的,但对孩子
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学习的饥渴心理。

目前,也许是只有一个孩子的缘故,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日益重视,尤
其是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许多父母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尽早学点什
么,指望从中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提高。于是,或教之于语言、数算,或送去
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父母的这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完全可以
理解的,愿望也是非常美好的。

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愿望不仅没能实现,而且,有的还事与愿违,
孩子非但没有学成,反而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对上学厌烦或恐惧,甚至


连学校的门也不愿进。于是,有人认为孩子不宜提前学习,换句话说不宜对
孩子进行超前教育。有的父母就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的孩子
不是那块料,孩子的“脑子笨”、“不开窍”。

其实倒不是什么孩子的脑瓜笨或是不适合的料,也不是什么不宜早教或
早学。我们认为这可能完全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或策略有点问题。

我们认为,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常常是因为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而不能使他们感兴趣的关键又在于没有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如果孩子
没有想学的愿望,在学习中得不到乐趣,那肯定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根本不
愿去学。当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开发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对学习活动(不只是学校里的学习)感兴趣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先让我们看看日本音乐家和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的做
法。

铃木先生是当今日本享有盛名的儿童教育家。他多年致力于幼儿的音乐
教育(主要是小提琴)。他指挥的乐队成员大多是年龄只有三四岁的幼儿,
但这些年龄很小的娃娃却能熟练地演奏音乐大师们的名作。不知情的人,无
论是目击者或是耳闻者,大多会怀疑孩子们是否真能拉小提琴,更不用说演
奏世界名曲了。纵然相信,也不免要猜想,这些孩子一定是音乐神童,或是
铃木先生一定有什么“绝招”。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铃木先生的“绝招”。他的许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
并不是一开始自己就想学小提琴的。也许,有的孩子当他们被母亲领着去见
铃木先生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小提琴。铃木先生也从未把新来的孩子当
成一名正式的学员,初来时只让他或她在旁边自己玩,而让其他的老学员专
心地练琴。我们知道,幼小的孩子是很容易被引诱的,小伙伴们那专心致志
的神态、拉琴的动作,以及提琴本身,都会引起小孩子的新奇感。他们发觉
别人玩的这么开心,心里迟早会产生自己也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玩的愿望。
但在这种愿望刚产生时,铃木先生并不马上去满足它,甚至还是不给他(她)
小提琴;只有到了孩子非常强烈地希望去“玩”这种“游戏”时,就像人饥
渴到非要大吃一顿、大喝一气时,才给予这样的机会。此时,孩子以极大的
热情学习提琴,进步自然非同一般了。这是铃木先生取得成功的主要手段,
也就是他的“绝招”——“在饥饿状态下的教育”。

我们认为,在孩子入学前让孩子作好入学的心理准备,比给孩子买高级
的文具盒,漂亮的书包和铅笔、橡皮、练习本等重要多了。

为了使孩子对学校有好感,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认识,父母应该
在孩子要入学前的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里,经常带孩子到附近的小学去,让
孩子看到哥哥、姐姐们的活动和学习(如果可能的话)的情景,也要经常给
孩子讲有关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包括上课、作业和劳动等活动,也可以
用故事的形式讲一些自己上小学时的趣事,使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一种向往。
小孩子都渴望自己长大,懂许多事情,当父母的就可以对孩子说“上了小学
你就会学到很多东西,知道许多许多事情,就会像哥哥姐姐那样能自己做好
多好多事,以后你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故事。你会有许多同学,你们在一起
学习。有些同学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等话。当然也要告诉孩子,小学里
上课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