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成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塑造成功者-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脑汁。例如,把孩子的手指用布包起来,或在孩子的手指上涂上紫药水、
黄连素什么的。有的家长甚至干脆把孩子的手给绑上。几乎什么“绝招”都
使上了,可就是“绝”不了孩子吃手指的毛病。父母很是头疼,也很担心吃
手指的习惯会影响日后的正常发展。为此到处寻求良方妙策,希望有人能帮
助他们改掉孩子的坏习惯。

我们认为,要纠正一个坏习惯,关键在于弄清导致坏习惯行为的原因,
而不是强迫性地阻止这一行为的发生。那么,吃手指的习惯究竟是哪些原因
引起的呢。大约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吸吮本能。吸吮是人的本能。小孩一生下来就具有吸吮的能力。吃
手指一开始是小孩吸吮反射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没有不良含义,甚至还有积
极的意义。

刚出生的新生儿虽然具有吸吮的本能,如奶头触到新生儿的嘴,她就会
张嘴并含住奶头吸吮。但这时的吸吮行为更多地具有被动性,也就是说只有
在其他物体(如奶头等)触碰新生儿的嘴唇或脸颊时才会作出反应。大约从
2~3 个月起,当孩子的手指碰到嘴巴时,就会看到他津津有味地吸吮起来。
如要大人把他的手从嘴巴里拔出来,没多久,他的手又进去了。此时的手指
吸吮行为表现为一种主动性。因此,这时的吃手指可以被看成是孩子动作发
展到比较高一级水平的标志。它也是为更高一级水平的动作——手拿到东西
往嘴里放作好准备。另外,这时的吃手指也被看成是婴儿自我安慰、自我满
足和动作练习的一种需要。显然,此时的吃手指具有积极的含义。然而,这
是形成吃手指习惯的第一个关键期,也是父母防止孩子日后养成吃手指习惯
的重要时期。这时看到孩子吃手指一定要阻止,一看到孩子把手指或拳头放


到嘴里就马上给他拿出来。尽管成人的干预会造成孩子的不愉快或哭闹,并
在一定程度上延迟孩子自己拿食物放到嘴里吃这一动作的出现,但为了防止
吃手指习惯的养成,作父母的就不能犹豫。要知道此时制止孩子吃手指只会
给孩子带来短暂的不愉快。而等将来习惯形成以后再来纠正它,就会给孩子
带来大得多的不快甚至是极大的痛苦。父母也不必担心因制止吃手而造成自
己吃食动作的推迟,因为这种推迟也只是短暂的,只要是正常发育的孩子,
迟早都能学会自己吃食的。因此,越早阻止吃手指越好,给孩子造成的不快
越小,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越小。

二、出牙时牙床发痒。牙床发痒通常出现在这样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是在孩子七八个月时,这是孩子的乳牙开始生长。长牙会使牙床发痒,由于
牙床发痒,孩子很自然地会把小手指放到嘴里去咬。如果咬手指不断重复,
就会养成吃手指的习惯。因此,孩子出乳牙时阻止孩子咬手指,是防止吃手
习惯养成的另一重要时期。在孩子出牙时,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一些稍硬点
的食品(如饼干等)咬。这一方面可使孩子磨牙床,另一方面可防止孩子吃
手指。第二个时期是在孩子六七岁时,这时孩子正换恒牙。这时许多孩子会
用舌头舔新牙或牙床,也有的孩子常用手指摸新牙或牙床,这是孩子日后养
成吃手指习惯的又一原因,也是父母防止这一习惯的关键时期。不过,这时
的孩子已能懂许多道理,所以,父母一方面可以通过讲道理,向孩子说明把
手指放到嘴里的种种危害。使孩子自己克制自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
形式的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使孩子忘记因长
牙而带来的不适,至少能削弱对这种不适的注意。

三、孤独无聊时的自慰。生活在刺激单调、活动贫乏环境中的婴幼儿,
也常常因为没有人陪他玩或没有东西玩而感到寂寞无聊。这种孩子很容易以
吃手指来自我安慰。这种情况不同于上述两种。上述两种情况属于正常发展
中的必然阶段,而这第三种是最值得父母或养育者警惕的。因为这不只是一
个简单的吃手指的习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日后孩子能否正常发展的问题。
在生活单调、环境贫乏、寂寞无聊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发展成入格不健全、
心理异常的个体。所以,要防止此类儿童吃手指,只靠简单地阻止孩子把手
指放入口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认为,在对待孤寂型儿童的吃手指问题
时,父母或养育者一定要有耐心和充满信心,要以积极的方式处理这一问题。
不要用惩罚、恐吓,或绑住手等消极的形式对付,这样会适得其反,不仅不
能纠正吃手指的习惯,反会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灵创伤。最好用转移孩子注意
的办法,在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和平气氛中解决。这就要求父母多花些时间
在孩子身上,要经常和孩子一起玩,尤其要鼓励孩子多玩需要动手的游戏,
如搭积木、剪纸、折纸等,使孩子的手用于游戏而不是放在嘴里。要鼓励孩
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之,不能让孩子闲着,要使他经常有事做。同
时也要不断地把孩子不由自主地放进嘴里的手拿出来,但无需对此作任何评
论,要很自然,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继续忙当前的游戏。我们相信,只要
父母确实这样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微笑

微笑,人们就和你一起微笑。


与哭相反,微笑是积极情绪体验的表示,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表达积极
情绪的能力。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微笑。最初婴儿只在睡着时微
笑,或者在吃饱后或听到柔和的声音时也会嫣然一笑。但这个阶段的微笑更
多地是生理性的,或者说可能是婴儿对包括内部刺激,如胃里有气顶着、喂
奶或有东西碰到脸颊时的反应。因此,这时的微笑也被称为反射性微笑。应
该强调的是,这种反射性微笑开始时并不具有社会指向性,它出现的时间大
约是从出生

第二阶段的微笑被称为是社会性微笑,大约在2—8 周左右出现,其标志
为人们能明确知道引起这一微笑的刺激(人或物)。社会性微笑具有更明确
的与人交往的意义,这种微笑大约能持续到20 周左右。这种微笑只具有较少
的社会选择性,它可以由各种外部刺激(如人脸、运动的物体或某种声音等)
引起。此时出现微笑的个体差异很大。

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即所谓的选择性社会微笑。这种微笑
大约出现于5 到6 个月时。这个阶段的微笑与上一阶段不同的是,这时的微
笑是直接针对熟悉的社会性刺激的反应,如妈妈或其他照料的人。此月龄的
儿童在陌生面孔出现时一般会出现退缩行为。怕生现象大约也出现在这个时
期。

婴儿微笑的次数因人而异,这就导至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各不相同。那些
常以微笑或爽朗的笑声来回报父母或其他成人抚爱的婴儿,比那些不太爱笑
的同伴们,肯定更容易与父母或其他成人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这也反映了情
绪发展方面的个体差异。

但主宝微笑的次数和发展的速度同与成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的关
系。如果父母在宝宝微笑时也以微笑回报,并积极与宝宝说话,宝宝就会笑
得更多。相反,如果宝宝在笑的时候没得到来自成人的强化,这种微笑就有
消退的趋势。心理学家卡普兰在他的著作中就指出,当摇篮中的宝宝微笑时,
父母如果也弯腰朝他们的宝宝微笑,和他讲话,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宝宝的
反应就会受到鼓励,微笑也就同愉快联系在一起了。

婴儿会迷人地微笑,这是他博得父母喜爱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婴儿的
微笑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这种微笑会引起美好的循环往复。很少有人能
面对小主宝的微笑而无动于衷的。当小宝主对你微笑时,你也会以微笑回报,
并深感和他在一起时的欢乐,这样你就发现宝宝笑得更欢了。正是在这个过
程中,你和你的小宝宝之间的感情纽带就联结得更深了。

常言道:“笑比哭好”。

形形色色的哭

哭是婴儿消极情绪的体验,但哭不见得总是消极的行为。

刚接回家的新生儿,最令父母手足无措的恐怕要算是哭了。而对于一个
新生儿来说,他还不会用其他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诉说自己的要求。要生
存下去,要告诉父母自己的某种需要,惟一的途径就是哭,哭是孩子表示消
极情绪的本能。可以说,这时候哭是生命的呼唤。这哭声首先说明了新生儿
对自己内部生理状态的敏感,它唤起父母对他的注意,决不允许人们忽视这
个小生命的存在。有一句老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用在别处可能


会有其他的意各种形式的哭思,但对于新生儿来说,这的确表达了他对消极
情绪的体验——对劣性刺激的反应。

有人说,婴儿哭是一种运动,随他哭去吧。“哭是一种运动”的说法目
前还不能说是错误的。而随他哭去,不去管他却是非常糟糕的一种态度。引
起哭的原因很多,父母必须先弄清楚哭的原因才能决定是否占管。哭,特别
是新生儿或小婴儿的哭,往往是由于一些很重要的原因引起的,哭,意味着
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帮助他排除某种不适。即使没有不适,在这人际感情
交流的最初时期,父母的冷漠也许会给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创伤。

本世纪40 年代到60 年代,西方的许多学者对一些婴儿收容机构中孩子
的发育情况作了调查研究,结果是很让人震惊的,在那些育婴堂里的孩子,
未满周岁就有31.7%—90%的人死亡。那些存活下来的婴儿,不仅身高和
体重等方面的发育受到妨碍,而且智力发展缓慢,情绪也有一定的障碍,大
多数比较冷漠,与人交往时反应迟钝。在育婴堂里,一个保育员需要照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