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成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塑造成功者-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数比较冷漠,与人交往时反应迟钝。在育婴堂里,一个保育员需要照料8
个孩子,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抱那些哭的孩子的。这种单调的、缺乏母爱
的环境,正是造成儿童身心障碍的原因。在我国的一些农村,还采用落后的
传统养育方式,如沙袋育儿,即把婴儿放在干净的沙袋之中,每天换沙一次。
平时除喂奶和食物之外,成人几乎不与孩子接触。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婴儿也就显得很安静、很好带。但是,据心理学家们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
孩子同非沙袋养育的同龄儿童相比,智力和情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运动方面也明显地低于正常养育的孩子。显然,父母的热情关怀和细心照
料,积极地同孩子交往,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来说是最为珍贵的养料。因此,
当我们面对一个啼哭的新生儿时,最好不要简单地当做“他需要运动”来处
理,而是去寻找原因。

小宝宝的哭一般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去找原因:心理需要、疾病和一般
生理需要。

我们认为,孩子的哭从刚出生时起就传递着某种信息。分娩不仅对母亲
是个挑战,对孩子也是一大挑战。分娩使孩子从温暖的母腹来到陌生的世界。
随着孩子离开母体,外界的各种刺激就直接作用于新生儿;同时,分娩使小
家伙喉咙里充满了羊水或粘液。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使过惯舒服日子的小家
伙感到不舒服,于是他就大哭,那哭声似乎诉说着他最初来到人世的体验。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婴儿都将以哭声表示自己能够体验到的各种不舒服。
舒服时就保持安静,一旦感到不舒服,就毫不犹豫地哭起来。

细心的母亲都能敏感地发现,孩子出生以后不久,即使是哭也有很多花
样。尿湿时候的哭不同于饥饿时的哭,也不同于疼痛引起的哭,因而能从孩
子的哭声中了解到孩子的需要。例如,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出生半个月以后就
能发出不同的哭声,使我们很容易从他的哭声中分辨出是要吃还是要换尿
布,或者是因为肚子疼。孩子有时因消化不良而腹泻,腹泻时孩子痛苦无比,
每次拉肚子前都要发出突发性的尖哭,哭声又尖又长,那哭声不能不使父母
感到心疼。当他尿湿了时也会哭,但他并不一开始就哭,而首先发出一些“吭
叽”声,“吭叽”一阵后如果没给他换,就接着发出一声声很短促的哭声,
如果时间太长了,他也会大哭的。需要换尿布时常常伴随其他动作,如双手
不定地挥、脚使劲蹬。而当他感到饥饿时,他的哭声就表现出“高、低、弱”,
稍停,又重复“高、低、弱”,一次响于一次。同时伴有张嘴、头左右摆动、
双手往嘴里塞的明显动作。


当然,10 个孩子10 个样,也许,不同的孩子在以哭来表达消极情绪时
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哭总是与消极的情绪体验相联系。细心的家长,您
不妨也仔细地观察和记录一下您的孩子的哭声,您也一定很快就能分辨不同
的哭声,并注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情绪

最初,人与人的交往通过情绪传递,
随后,情绪起着组织认知活动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体验,也有情绪反应。喜怒哀乐,对我们成人来说,
意味着正常的情绪表露。而喜怒哀乐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却有着特殊的含义。

我国情绪心理学专家孟昭兰教授认为,“人类婴儿先天就具有情绪反应
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早期婴儿得以生存的首要心理凭借”。我们成人之间需
要交流或沟通时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但对于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不能自己
取得衣食的婴儿来说,由于他们的言语尚未发展,他们根本不能靠它来达到
与人交流或沟通的目的,但他们生存的需要却必须得到满足。怎么办?靠情
绪。因此,情绪是沟通婴儿与成人心理联系的通讯工具,是婴儿与生俱来的
本能。

研究者通常认为,痛苦、快乐、兴趣、惊奇、厌恶、愤怒、惧怕、悲伤
等8 种基本情绪,是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这些与生俱来的基本情
绪,随着个体的发展而逐渐变得复杂,情绪反应的含义也日益丰富。从儿童
的情绪反应,可以判断个体发展的好坏。例如,总是微笑、经常欢乐的婴儿,
说明他们的需要大部分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发展很顺利,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他们在智力活动上表现为敢于探索、乐于接受新鲜刺激;在社会化方面在现
为社会适应良好,容易与人交往,待人友好,个性发展良好。而经常冷漠、
对外界显得毫无兴趣的孩子,可能预示着他们早期的适应不良,或说明养育
方式上存在着值得遗憾的问题,婴儿的生理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感情联系
淡薄,早年失去母爱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常常会影响婴儿的智力活动和智力
发展。

专家认为,情绪之所以会影响人的智力活动,主要是因为,“情绪对于
认知加工来说,它似乎成为一种脑的状态,这种状态成为认知活动的背景。
良好的情绪状态为认知加工提供优势背景,对认知活动起着组织作用,它能
促进学习过程,便于提取有用的线索,解决问题顺利。而不良情绪状态,过
多的紧张与激动,使知觉狭窄,思维呆板,学习过程缓慢,从而干扰了操作
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里能说会道,许多事
都会做,可到了有陌生人的地方就显得有些笨拙,该会的也不会了。孩子考
试怯场就属于这种情况,这就是消极的情绪干扰了正常的认知活动。

因此,做父母的要多注意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小孩为什么喜欢“藏猫猫”?

他发现了永久客体,于是就成了有趣的游戏。


当婴儿长到一定月龄时,就对“藏猫猫”的游戏很感兴趣。和婴儿在一
起时,如果你用一块手绢把脸蒙起来,然后,突然取走手绢,把脸露出来。
于是婴儿就会高兴地发笑。你反复做,婴儿就反复乐。婴儿大约到四五个月
以后,开始对“藏猫猫”的游戏感兴趣。

婴儿喜欢“藏猫猫”游戏,表明婴儿的智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这以前,只要他看见的东西从他的视野中消失,他就认为东西不再存在,
因为外界的东西在婴儿的头脑里还不能形成表象。更确切藏猫猫地说,外界
东西的形象对于婴儿只有在他能看到了时才存在,实物一消失,形象也就消
失,就像实物在镜子里的形象一样随着物体的消失而消失。但是,当婴儿到
差不多四五个月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外界实物在婴儿的头脑里形成的形
象,就能保留很短的一段时间。这时,婴儿看到的东西虽然从视野里消失,
但实物的形象或称表象仍然留在婴儿的脑海里。因此,孩子开始意识到,外
界的实物并不因为自己不能看见而不存在。东西即使消失了,也是存在的。
这就是发展心理学中常提到的“客体永久性”。

刚开始出现“客体永久性”的婴儿最喜欢“藏猫猫”的游戏。而且,他
们在玩“藏猫猫”游戏时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当你用手绢把脸蒙起来时,
婴儿会瞪大眼睛注视你的脸消失的地方。因为他觉得脸是从这里消失的,应
该能在这里找到。所以当你真的出现时,他显得非常兴奋,高兴得直笑。如
果不是从刚消失的地方重新出现,而是在别的地方出现,婴儿则会感到疑惑
和惊讶。不过,随着孩子“客体永久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疑惑和惊讶也
会消失。那时他真正理解到,物体消失后可以存在于别的地方。

“藏猫猫”游戏一方面可以帮助父母估计婴儿思维发展的大概水平,另
一方面,父母也可以利用婴儿喜欢“藏猫猫”游戏的特点,对婴儿进行有效
的早期思维训练,以促进婴儿表象的形成和想象力的发展。

例如,到六七个月时,在婴儿的面前,用布或床单蒙住发声的玩具,让
婴儿去找。然后将盖着的布去掉,孩子看到重新出现的玩具会很开心。等稍
大些时,当着孩子的面,把玩具放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把玩具的一部分藏
起来,露出一部分让孩子去找。开始时,可以让露出的部分多些,以后,使
玩具只露出一小部分,最后可以把玩具全部挡起来让孩子去找。在这游戏过
程中,孩子开始时可以借助能看见的部分,对被挡住的部分形成表象,逐渐
地摆脱实物而形成物体的表象。

以后,还可以用线把玩具系上,一头放到孩子的手边,另一头把玩具用
床单等盖起来,让孩子用线把玩具拉过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物体
的表象,而且,还可以使孩子逐渐认识到,一些现象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动作
来改变的,使孩子产生动作与效果之间的联系。

利用孩子喜欢“藏猫猫”的特点,父母可以自己设计许多思维训练的其
他方法。不过,思维训练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危险

让他认识危险的事物与情景;尽早教他学会对
付的办法;不要阻挡他的探究,避免压抑他的好奇心。


现在,孩子少了,家长都怕孩子出危险,可不幸的事情却时有发生。

记得有一次在医院,有位产妇讲了这样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她同事那4
岁的儿子前不久从四楼阳台摔了下去。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这小孩要他
妈妈买一件玩具,妈妈觉得这玩具太贵,没有马上答应。孩子见母亲不答应,
就爬到阳台的栏杆上,并吓唬他妈妈说,如果她不买,他就跳下去。当时孩
子的母亲非常害怕,赶紧答应儿子的要求。孩子听母亲答应给他买所要的玩
具,一高兴,一松手就从阳台上摔了下去。当时在场的人听了都觉得很惋惜,
也觉得孩子可能被惯得太过分了。

无独有偶,前些天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两位母亲在谈论自己的孩子,其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