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性(1)-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有的古代宗教,都具有男性生殖器崇拜的成分,这就引起了教父们的强烈反对。尽管他们反对,男性生殖器崇拜的现象,还是存在于整个中世纪,只有新教才最终把这些现象消除。    
    许多地方,有身分的女人,常到寺院去,与祭司或和相遇的陌生人性交,那些女祭司本身都是圣娼。这种风俗,是出于通过上帝的恩赐使女人生育,或用巫术去求到庄稼的丰收目的。    
    反对性的成分,起初也赞成性的成分。后来,由于基督教和佛教的流行,这些成分就战胜了它们的对手。在一些基督教或佛教影响不到的地方,男女祭司们都宣誓实行独身主义。犹太人中间有一个埃森人派别,他们认为一切性交都是不洁的。    
    这种观念早在古代就有它的地位,即使是在那些最仇视基督教的人中间,也不例外。    
    在罗马,曾有过一种普遍的禁欲主义的倾向。伊壁鸠鲁主义几乎灭绝了,在有文化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中,又出现了斯多喝主义。在《伪圣》中,常表现出一种以女人为玩物的态度,这和《旧约全书》古卷中,男性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新柏拉图派几乎和基督徒一样禁欲,波斯人,关于物质即罪恶的说教传遍了整个西方,接着又带来了另外一种信仰,即一切性交都是不洁的。    
    在某些环境中,人们对于性有着一种自发的恐怖感。当这种恐怖感产生时,它和那种更普遍的对性的爱好一样,成为自然的冲动。    
    哪种性制度更能满足人类的本性呢?我们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从信仰中去寻找这种态度的根据是徒劳的。    
    这些信仰最初是由情绪所产生的,一旦产生,它们会比情绪更持久,或者至少比那些根据情绪的行为更持久些,但不能成为反对性的态度的主要原因。产生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嫉妒和性疲劳。    
    如果产生了嫉妒,即使是很轻微的,也会成为一件令人厌恶的事,而那种引起性行为的欲望也会同样令人厌恶。    
    一个纯粹根据本能的人,如他能随心所欲,会要求所有的女人都爱他。这种情感很容易使他对性产生厌恶,尤其当这女人是他妻子时。    
    我们从莎士比亚的书中可以发现,所有的男人都不希望他们的妻子有热情。他认为理想的女人,应能根据义务的感觉投身于她丈夫的怀抱,但不能有情人,因为性本身对于她是不偷快的,她所以能忍受,仅仅是道德法律要求她这样做的缘故。    
    一个按本能行事的丈夫,当他发现他的夫人对他不忠时,不但会对她厌恶,并会讨厌他的情人。他会得出一种结论,即一切性都是可憎的,尤其是当他由于性交过度或年迈而丧失能力时。


第三部分:渴望幸福有关父权的争议(3)

    性疲乏是文化带来的现象。    
    在动物中,是没有这种现象的,在不开化的人们中间,性疲乏也很罕见。一夫一妻的婚姻中,也不可能发生性疲乏,因为大多数男人喜新厌旧的冲动,会导致他们生理上的过度行为。    
    如果女人有拒绝男人要求的自由,性疲乏大概也是不会发生的,女人会像雌性动物一样,要求每次性交之前有调情行为,直到感觉男人的性欲非常冲动时,才会满足他们的要求。    
    因为文化的缘故,这种纯粹本能的情感和行为已经很少发生了。    
    对于制约这种情感和行为最有用的因素是经济。    
    已婚女子和娼妓都是通过她们性的资本去谋生,所以她们不能仅靠自己的本能冲动,去满足对方的要求。这极大地减少了调情的作用,调情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缓解性疲乏的手段。    
    那些没有严格道德约束的人,肯定会沉溺于过度的性行为中。这种行为最终导致疲倦和厌恶,并会产生一套禁欲的理论。    
    当嫉妒和性疲乏同时出现时,反对性的热情就会高涨。在那些非常淫乱的社会中,所以会产生禁欲主义,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男女祭司们把自己奉献给上帝,被视为已和上帝结了婚,他们必须拒绝一切与普通人性交的行为。他们自然被视为是特别圣洁的,于是圣洁和独身就合为一体了。时至今日,罗马天主教的修女仍被视为是基督的新娘,她们与普通人性交是一种犯罪行为。    
    还有其他几个更为隐晦的原因与古代末期不断增长的禁欲主义有关。    
    在一些时代,生活是快乐的,人类是朝气蓬勃的,人世间所拥有的乐趣,也足以使人们得到满足。但还有许多时代,却与此相反。人类需要通过追求精神上的慰藉,向往未来的生活,来弥补人世间的空虚。    
    关于禁欲主义,那当然是萎靡不振的一种表现。基督教的伦理学,正是在这衰退和病态的时代里形成的。后来那些朝气蓬勃的人,不得不遵循那种生活,而那些有病态的人,已经完全丧失了生物价值和人类生活延续的本能。    
    


第四部分:权力之道男人的地位(1)

    严格地说,地位是一种虚假的赝品,其目的是获取人们的敬意,其实它就是一种假冒的东西。可以说,荣誉是向舆论支取利益的汇票,其价值在于发放人的信誉。它代替抚恤金,为国家节省大量的钱财。    
    如果受予荣誉,就要严格慎重,人们还可以拿它作其他用途。我认为,荣誉这东西时时处处都在向民众们说:“这人不像你;他已做过某些事情。”一旦奖励发不公平,或不能进行适当的选择,或滥发奖品,奖品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所以颁发奖品一定要像商人们签署汇票一样慎重。任何奖品都应授予那些建立了功勋的有功之人。    
    谈到荣誉,这个问题比地位的问题深得多。如果说:“荣誉是外在的意识,意识则是内在的荣誉。”但是这样的定义显得过于空泛粗疏,几乎没有接触到问题的实质。不如说,“从客观方面看,荣誉是他人对我们价值的评判;从主观方面看,荣誉是我们对他人评判的关注。”从主观点看,要享誉四方就要对他人发生一些经常有益但并非纯道德的影响。    
    人只要没有完全堕落,就有廉耻之心,在任何地方,荣誉都有特别的价值。原因是:人很难依靠个人力量达到这个目的。但一旦他的良知得到发展,他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希望人们当作一名有用的社会成员,把他当作一位为人们发挥作用的人,以此获得享受社会生活之恩的权利。要作为一名有用的社会成员,必须做两件事:一是无论在什么地方,要肩负起社会对个人所要求的责任。二是要肩负起社会对每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具体位置所要求的责任。    
    人常常会尽可能给世人一个美好的印象,并很在乎这一美好印象的建立。这是人类基本的、内在的本性,即所谓的“荣誉感”,或“耻辱感”。只要想到被人菲薄,便顿感羞愧耻辱,甚至即使知道自己是无辜的,自己并没有完全忽视自己的责任,而只是在自己的自由意志范围内没有尽心尽力。确信他人的敬重比任何东西给自己的勇气都多,因为这意味着所有的人都给自己帮助和保护,而这是防范生活坚不可催的堡垒。这与自己所作的努力比较起来要有效得多。    
    为赢得他人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导致了多种荣誉之间的差异,其区别主要是“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差别,其次在各种誓约行为,最后在两性关系。存在着主要的荣誉,每一种荣誉又有多种形式。市民的荣誉,公务上的荣誉,和两性之间的荣誉。    
    “市民的荣誉”范围很广。它基于这种假定:我们应无条件地尊重别人的权利,所以不可以使用任何不正当或违法的手段谋求我们想得到的东西。这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条件。    
    任何公然妨碍这种友好交往的做法和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事情,都会使其受到损害。荣誉是根本的基础,它在于坚信道德品性是不可改变的,而单纯的邪恶则意味着将来在同样环境下发生的同样行为也同样邪恶。这里不妨用英文中表示信誉、名声、荣誉的“品性”一词恰到好处地表达这层意思。一旦荣誉扫地,就永远无法恢复,如果由于阴差阳错,情况就不会这样,诸如被人中伤、诋毁或其行为被人误解。法律则提供了对诋毁、诽谤乃至侮辱进行制裁的手段。虽然侮辱和辱骂相差无几,侮辱却是一种抛弃理性的诽谤。如果一个人辱骂他人,就表明这人没有真正合适的理由控诉别人,否则,他就会把这些作为前提,让公众自己作出结论,他企图让人相信,他这样做是想得到简便。    
    市民的荣誉是中层阶级要获得存在而得的,它完全适合于所有阶级,任何人都不可藐视它,它是一桩地地道道的正经事,任何人都会小心在意,不可稍存不敬。失去自信的人会永远失去信心,不论他做哪些努力,也不管他是什么人,都无济于事;这种可怕的结局防不胜防,无法制止。    
    从某种意义上讲,荣誉具有否定性,并与名声的肯定性相对立。荣誉并非人们对某人碰巧独有的特殊品性的看法,而主要是人们对希望某人能表现出来的品性的看法,这种品性是真情实意的,而不是虚假的。因此,这种荣誉意味着人们没有特殊之处,而名声则是必须要赢得的东西。荣誉是不可失去的东西,没有名声无非是默默无闻。而失去了荣誉则会令人羞愧,它具有实实在在的性质。我们不能把荣誉这种否定性同消极的东西混淆起来,现实性是荣誉的根本特性。只有这一特性是直接来源于表现这种特性的,这种直接关系,就是他的所作所为,与别人的活动或其他人给他设的障碍没有任何关系,这完全存在于我们自己的能力之中。    
    荣誉也有间接价值。如果他人对我们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