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于是借这个由头,对这三个人一一加以贬斥。    
    而李莲英在珍妃宫中搜到文廷式的书信,“内多指斥之辞”,遂下旨以“交通宫闱,扰乱朝纲”的罪名,将文廷式革职,赶出毓庆宫,永不录用;将志锐贬职,由礼部侍郎调任为偏远的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    
    慈禧认定珍妃想要取代自己钦定的皇后,决定严惩珍妃。    
    据当年《故宫周刊》“珍妃专号”的白姓宫女回忆:“后本慈禧之女,平日有对后不敬者,慈禧严刑责罚,谓正宫中体制也。    
    今闻忤后者,乃素不善之珍妃,其愤怒之状,较之平日之十倍而不止。”当时慈禧居住在南海仪銮殿,她把侍奉珍妃的宫女、太监等叫到仪銮殿,当面询问珍妃平日的起居状况,“叱咤备至,凛不可犯”。    
    慈禧的严厉使太监非常恐慌,但仍坚持说珍妃平日恭谨,并无任何越理违规之处。    
    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怀疑太监私下拿了珍妃的好处,为珍妃隐瞒了实情。    
    于是命令掌刑太监杖责,打得珍妃宫里的太监皮开肉绽,但是那太监始终不肯招认。    
    当时珍妃也被叫到一旁陪审,慈禧看撬不开下人的嘴,便把怒气全都撒到了珍妃身上,命掌刑太监掌嘴珍妃,逼珍妃招供。


光绪珍妃他他拉氏袒而杖之(2)

    珍妃出身名门,平日又深受皇上宠爱,何曾受过这种委屈,羞愤难当,但也没有说出让慈禧认定的罪状。    
    在《国闻备乘》当中,慈禧曾就买官一事责问珍妃:“他事犹可宥,汝宁不知祖宗家法而黩货若此。    
    谁实教之?”珍妃反唇相讥道:“祖宗家法亦自有坏之在先者,妾何敢尔?此太后之教也。”一语戳中了慈禧的软肋,让慈禧气结于胸。    
    同治死后,本应从下一代的溥字辈中挑选新君,但那样的话,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再没有资格垂帘听政了……慈禧本来就理不直,珍妃的顶撞让她当场难堪。    
    试想这紫禁城内,有谁能违背她的意志?于是下令对珍妃“袒而杖之,降贵人”。    
    什么叫“袒而杖之”,说白了,就是脱了裤子赤身露体地挨板子,不仅肉体遭受酷刑,而且人格也要遭到极大凌辱。    
    别说是在皇宫内院里,就是寻常百姓家有几个婆婆能跋扈到当众剥了裤子打媳妇的地步?至此慈禧仍不肯善罢甘休,还立刻夺了珍妃和姐姐瑾妃的封号,均降为贵人,同时马上要求光绪发布了正式的上谕,宣称此举是为了“以示薄惩,而肃内政”。    
    不久,慈禧设禁牌两块。    
    一块专为珍妃、瑾妃而设,谕曰:“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奉皇太后懿旨:瑾贵人、珍贵人着加恩准其上殿当差随侍,谨言慎行,改过自新。    
    平素装饰衣着,俱按宫中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    
    皇帝前遇年节照例准其呈进食物,其余新巧稀奇物件及穿戴等项,不准私自呈进。如有违例,重责不贷。特谕。”为了帮助隆裕树立威信,慈禧还特意为隆裕做了一块禁牌:“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有统辖六宫之责,俟后嫔妃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着皇后严加访查,据实陈奏,从重惩办,决不宽贷。钦此。”显然希望借此事帮助隆裕树立六宫中的绝对权威,借隆裕更好地管束珍妃。    
    此事涉及的人数众多,光前后打死的太监就有六十余人,一时间宫内气氛萧瑟。    
    珍妃当天回宫后,“哀毁异常”,她心灵所受的伤害、摧残远远超过了肉体,对她来说就差一个死字了。    
    当时慈禧不想因此与光绪的关系弄得太僵,转而又送给珍妃八盒食品以示自己的宽大。    
    对珍妃来说,别说是八盒食品就是八十盒、八百盒也不可能抚慰一颗受尽凌辱、摧残的心……喜怒无常的慈禧到了第二天,突然下令到同豫轩去看看。    
    路上看到一个太监没有穿符合礼制的袍子便勃然大怒,命令随从杖责。    
    但当时宫杖没有带在身边。    
    慈禧余怒未消,居然命令下属用所乘轿的轿杆将这个可怜的太监打得死去活来。    
    等到她到了同豫轩,才知道已经在那里候驾的皇后隆裕、珍妃、瑾妃都因听说慈禧今天又大发淫威而惊吓得昏厥过去,且“僵而不苏”。    
    慈禧派人去瀛台告诉光绪,想看看光绪的反映。    
    光绪早就听说头一天的事了。    
    对慈禧派来的人说:“死就死了。”并赌气地说即使都死了,以后也永远不再立后。    
    光绪的表态很耐人回味,本来是后、妃被吓昏,他却特意提到皇后,所谓不再立后的隐台词就是:即使皇后被吓死,对他也无所谓……虽然一年以后,恢复了珍妃的封号,但是她非常清楚,举步维艰的宫廷生活的开始。    
    宫廷中的政治斗争不允许弱者犯错,每一次大意都是致命的。    
    珍妃从小的生活环境没有教会她怎样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生活,没有教会她向强权低头、仰人鼻息的为人,也没有教会她察言观色、进退自如的做人。    
    她的导师文廷式从小为她灌输的维新思想,而且她已经把这些都刻印在每根神经上,不像她的姐姐仅仅是听听而已。    
    珍妃的性格及思想倾向,既使她能同光绪情投意合,又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剧。    
    古老、枯朽、闭塞的紫禁城,容不下一个鲜活的、有生气的、有维新意识生命的存在。    
    珍妃与慈禧更大的冲突——面对中国政局凄风苦雨的不同选择,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光绪珍妃他他拉氏戊戌政变

    如果不是生活在波谲云诡的清末,如果清朝的气数未尽,如果西方列强没有穿过太平洋……珍妃的得意也好,失宠也罢,都不过是重复大多数后宫妃子拥有过的命运。    
    我们还不妨假设:若她从此小心做人,且足够幸运,能为光绪带来皇子,说不定能够母以子贵,平安度过一生。    
    可惜,历史没有给珍妃留下这样的机会,而且珍妃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更为她的凄凉收场早就做了诠释。    
    据曾在宫中给慈禧当过两年侍从的德龄记载:光绪“聪明好学”,“通晓各类事务”,但慈禧在归政后依旧大权独揽、处处掣肘,根本不给光绪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不仅在重大政事当中光绪要服从慈禧的意旨,即使是自己的家务事,他也未必可以做。    
    要让皇上摆脱慈禧的控制,比登天还难。    
    皇帝要真正亲政,还需等待时机。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甲午海战中国大败后公车上书,珍妃的老师文廷式还参与组织了“强学会”。    
    这些维新派认为一个国家“变则存,不变则亡”,事物和真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对的道理,今天不一定还适用;今天对的东西,明天也可能是错的。    
    “时异久暂”,“是非递改”。    
    所以,变法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时又是一个开明国君的要务。    
    维新思想给珍妃带来了思想上极大的震动,她从老师文廷式、丈夫光绪的言谈中听到的一些国家政事,也让她开始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担忧。    
    而她的丈夫光绪更在维新党人的鼓动下,燃起了重振朝纲的愿望。    
    1898年,他重用康梁,给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四人赏加四品衔,令其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并采取“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的办法,在尽量不得罪守旧派的基础上实施革新。    
    光绪每每在下朝以后,即到珍妃居住的景仁宫欣喜地告诉珍妃,慈禧是支持变法的。    
    自己关于改革的章疏,上阅后送给慈禧披阅,都得到了默许,有的上谕,甚至是以慈禧的名义颁发到各省。    
    甚至很多改革措施,是在慈禧的帮助下推行的。    
    比如维新派提出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朝中重臣屡有争议,最后军机大臣要求光绪请示慈禧,慈禧明确表示同意,八股取士的制度才正式得以废除。    
    珍妃猜想心高气傲的慈禧也未必希望在洋人面前低声下气。    
    而且名义上已经还政于帝,只要不触及自己的根本利益,慈禧对变革,不会加以阻拦。    
    珍妃在情感上是同情维新党人的,也是支持光绪变法的,而且由于慈禧在戊戌变法之始的开明态度,让珍妃不再顾忌自己的言行,“日夜怂恿,上为所动”。    
    她常通过志(至锐的弟弟)把宫中的一些机密消息告诉维新党人。    
    但是珍妃多年来和慈禧生活在一起,她并没有自己丈夫这样乐观,因为通过过去的种种风波,她已经非常了解慈禧的脾气。    
    对于慈禧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权力,如果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削弱自己的权力,这个强悍的女人会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慈禧对革新的开明程度并不是像光绪所认为的那样,她对光绪是存有戒心的。    
    细心的珍妃还记得,在公车上书后不久,慈禧就将自己的老师文廷式赶出了北京。    
    而戊戌变法一开始,慈禧就逼着光绪将自己的老师翁同“开缺回籍”。    
    翁同在甲午海战当中是主战的,在《马关条约》当中是反对割台的,他教育了光绪二十多年,不但是光绪最尊敬的老师,也是光绪最信任的朋友,文廷式、康有为等人都是他推荐的。    
    珍妃推测,慈禧此举无非是希望削弱光绪的势力,将来如果变法超过了预想,一切还都能在太后的控制之中。    
    但是如果变法失败,迎接光绪和自己的,恐怕是比被贬斥的文廷式、翁同更悲惨的命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