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党的压力就愈显著,它们就愈顽强地力图削弱党的领导,它们对党
的反抗就愈猛烈”。但他开出的处方,不是让社会(包括党)来监
督权力机关,而是把国家的权力向党的机关转移。他强调,党作出
的决议,发出的指示和口号,应“具有实际决定效力

“,具有法律
效力”。在党的十七大上,基洛夫还提出了一个历次代表大会都
闻所未闻的建议:“把斯大林同志总结报告中的所有论点和结论
当作党的法律来贯彻执行。
”对这样一个显然非常可疑的建议,大
会代表没有提出确切些说,是没有人敢于提出不同看法,
《斯大林选集》上卷,第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页。
《斯大林全集》第
月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页。

第 103 页
而是随即爆发出“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全场起立
”。把
领袖个人的指示等同于立法,带来的后果很快被实践所证明:权力
没有被控制住,而是变成了不受任何制约的力量。
斯大林对托洛茨基一个论点的批注很能说明他在党和国家关
系问题上的观念。托洛茨基认为:“党集中掌握总的领导权。它
不直接参加管理,因为它的机关不适合做这项工作。
”斯大林的批
注是
“:这意味着党不存在了。
”很显然,斯大林在这里面有自己
的逻辑:党要体现它的存在,它的机关和各级组织就必须直接参加
管理。如果说,斯大林在大量的著述中为了避免与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观直接发生矛盾而拐了许多弯子,从而显得含糊、不明确,那
么可以说,这个批注道出了他的真实思想。
斯大林的这些思想和观念用来指导实践的结果,就是党的机
关代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斯大林按照这些思想和观念确立了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模式,党通过行政手段全面控制国家和社会。

世纪
年代中期起,党的机关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
响。它们集中了越来越大的实际权力,同时又不受选举机关的监
督。这大大促进了行政命令体制的形成,并且党自身也迅速官僚
化了。如果说,在
年以前,党的书记处还在某种程度上遵循
了全面负责党员分配、但不干预对工农业的日常管理的传统的话,
那么,在这以后,这个机关开始全面插手这方面的工作。
年,
在苏共十六大上,卡冈诺维奇强调,党的现有机构完全不能满足对
干部的需求,因为干部的需求大大增加。解决的办法是将组织分
配部分成两个部门,即组织指导部和分配部。组织指导部只负责
确实是党的机构所需工作人员的分配,并监督地方党组织。分配
部则负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分配。它分成
个处,负责国民经
①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04 页
济的各个部门,如轻工业、重工业、运输、农业、财政、计划和贸易。
每个处专门负责本部门人员的分配工作。
年,又设想把各主
要生产部门党的活动和管理工作全部集中到一个部门,书记处因
而改组为
个部:农业部、运输部、工业部、计划、财务及贸易部等,
个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和列宁主义宣传部、党领导机关部、两个行
政部、特务部。
年,党的部门再度改组:一切人事工作集中在
干部管理委员会,宣传鼓动工作集中在宣传鼓动委员会,保留了
年管教育和管农业的两个部以及特务部,建立了事务管理部
和管理下属党组织的组织指导部。在共和国一级,党的书记处也
进行了和中央相适应的变动。到
年,书记处已经设有以下各
部:宣传鼓动部,党、工会和共青团机关事务部,农业部,轻工业部,
重工业部,运输部,计划部,金融贸易部,行政部,妇女部,学校部,
科学和高等教育部,文化艺术部。有些地方还有工程部,建筑材料
部,木材和造纸部,石油部和水产部

这一系列的调整,都围绕党的机关对国家和经济管理机关的
直接控制这个主线进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党包揽国家和社
会一切事务的完整的体系。
“万能
”的党政机关
要想知道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包揽究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
程度,这可以通过无数俯拾即是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农民种地。在斯大林体制下,农民种什么,什么时候种,
怎样种,什么时候收割等,都不是由农民自己、而是由党的机关和
国家行政机关来决定的。国家通过法令的形式向集体农庄庄员颁
①[英]伦纳德
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

版,第
页。

第 105 页
布的首要纪律,就是完成产量定额指标并把规定的数额上缴国家;
只有在这前提下,才可以将种子及其他产品供给农庄庄员。这样
做的目的是防止种子被吃掉。赫鲁晓夫几次建议应允许农民在把
粮食上缴国家之前留下种子,均被斯大林否决。农民根本不知道
国家拨给的种子的特性,对种地也就失去了积极性

为了提高收成,乌克兰农民采用浅耕的方法耕田。浅耕的理
论是由一位教授在萨拉托夫研究发展出来的。但浅耕操作曾被宣
布为“违法”,实行这种耕作方法的人居然会被付之审讯,在有些
情况下甚至被判处死刑。那位发明浅耕的教授本人就是因为其主
张而受到了惩处,并被关进了监狱

世纪
年代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之间曾有一场关于春小麦
和冬小麦问题的争论。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斯大林的过细干
预。在乌拉尔地区,种植春小麦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鉴于此,斯
大林决定在全苏推广春小麦。但是,春小麦对于乌克兰这种气候
和土壤条件的地方并不适宜。然而,当赫鲁晓夫对此表示疑义时,
斯大林粗暴地要求他作为决议来执行。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赫鲁
晓夫也因此惹怒了斯大林,而且差一点遭遇厄运。后来,尽管推广
春小麦明显没有取得成效,却没有人再敢提出反对。只是由于赫
鲁晓夫在战后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并被斯大林接受时,才由斯大林
亲自宣布,不再强迫乌克兰种植春小麦。
又如文化、教育、艺术、科技。和对工业、农业的干预相比,党
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进行琐碎干预,更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
情。撇开那些被认为事关重大政治方向的思想理论讨伐(如哲学
上反对德波林学派的斗争,文学上对“拉普”的批判等)不说,这种
干预甚至深入到一篇文章、一出戏。例如,年第
期《无产阶
《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②《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06 页
级革命》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布尔什维克论战前危机时期的德
国社会民主党》的学术文章。该文在充分肯定列宁同德国社会民
主党的错误斗争的功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列宁在战
前对考茨基中派主义的危险有着某种程度的估计不足。就是这样
一个完全属于枝节性的学术问题,居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斯
大林亲自著文,发表了《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辑部的信》,对
该杂志允许该文发表提出“坚决抗议”,并用“反党”
“、托洛茨基主
义的私贩”
“、伪造者”
“、腐朽的自由主义”等大帽子,上纲上线,对
文章的作者进行批判,还采用行政手段,对编辑部进行改组,对作
者及与作者有关的学者给予审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解职等处
罚。
对歌剧《伟大友谊》的处理也很典型。这是一部从内容上说
平淡无奇的歌剧,和其他歌功颂德的剧作并无二致。但该剧在音
乐方面作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探索。不知什么原因,这种探索触怒
了斯大林。为了这么一部歌剧,年居然由苏共中央作出《关
于穆拉得里的
伟大友谊〉歌剧》的决议,谴责这部剧在音乐和结
构等方面的问题。该剧的探索被断定有“形式主义偏向
”,一大批
著名作曲家受到点名批评。
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涉及面从社会科学延伸到自然科学的广
泛领域。影响较大的如生物学方面的争论。苏共中央直接充当这
场纯学术争论的裁判者,荒谬地判定李森科一方正确,代表无产阶
级;另一方错误,代表资产阶级。大量的新学科,如遗传学、共振
论、心理学等,都被宣布为伪科学,大批科学家随即受到迫害。
有时斯大林过问的事情之细令人不可思议。从某些方面看,
他更像一个勤政的沙皇。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斯大林曾亲自
下命令建造现代化的收费厕所的事情,还是当做“工人阶级领袖”

第 107 页
。斯大林反对在莫斯科开设无轨电车,理
由是他认为,无轨电车通过中央电报大楼门前的斜坡时肯定会翻
车。当好不容易试车成功后,斯大林勉强同意了,但设双层电车的
设想,在斯大林那里则无论如何也通不过了
的优秀品德来描述的

党对国家、社会甚至私人生活的全面干预,使党成为矛盾的焦
点。这无助于党的威信的提高,反而会导致对党的信任感的下降。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党无法保证不犯错误,不出现失误。如果说,
在斯大林高度封闭的体制下,这种错误和失误还能被精心掩盖的
话,那么,只要这个密闭系统稍微松懈,弊端就会奔泻而出,就像后
来真的出现的那样。
错误的暴力导向
失去监督和约束的权力往往恶性膨胀,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
真理。斯大林政治模式最大的败笔,就在于以“党的领导
”名义进
行的专政,后来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