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避免的片面性。他的继承带有很大的缺陷。和反对派一样,他对
歹宁的理解也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总体认识没有、也不太可能达
到列宁的深度,没有在列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许多重要方
面还严重背离了列宁的思想,最终形成了集权的模式
或许可以
这样说:斯大林更多地继承的是列宁党及其活动的外在形式,而不
是其灵活、辩证的内核。
教条地、绝对化地对待列宁的思想,把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背
景抛在一边这是斯大林对列宁的继承的最大特点。关于列宁
思想和斯大林思想之间的区别,德国学者鲁道夫
巴罗有一个十
分准确的描述。他指出:“列宁采取的措施,是同当堡垒受
围困
时为了生存而发生的残酷斗争相联系的,这种措施不应该在已经
发生变化的新环境中,成为对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无可挽回的
限制。斯大林领导下的党,把列宁贯彻过的所有事情(如禁止派

第 98 页
别存在,使党内不可能形成另一翼),都一成不变地确立下来,使
早先的、最初的、适合于非常情况的结构形式固定下来。
”麦德维
杰夫的说法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
“:总括起来说,斯大林并未破坏
年代初奠基的政治体制机制。因此,他并不是推翻基础的人。
但他发现、掌握并发展了体制中所包含并已付诸实施的东西中最
不好的部分。
”“斯大林主义是产生于我们的社会、我国和我们的
体制内部的现象,因此要把斯大林执政时期发生的事情同列宁执
政时期的事情完全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革命与斯大林时代之间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次革命都会创造出几种可能性、几
种选择、几种发展方案,而斯大林主义则把其中的一种变成了现
实。
”③
斯大林设计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在外部特征上,这种体
制和列宁时期的党十分吻合。就党的建设方面而论,反对派反对的
就是这个体制,而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斗争中屡屡获胜,组织上依
靠的也是这个体制。为了增强这个体制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斯大林
采用了列宁的有关论述作为理论基础。年联共(布)第十五次
代表会议引用列宁的话,并把它作为“党的出发点”
“,党的出发点
是:‘谁只要稍微削弱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特别是在无产阶级

专政时期),那他事实上就是帮助资产阶级来反对无产阶级

斯大林把列宁时期不得不实行的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体制当成了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惟一模式。
[德
鲁道夫
巴罗:《抉择对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②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页。
③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
分册,第
页。

第 99 页
斯大林在他的著作中论述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时,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论列宁主义基
础》和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两本书。
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列宁主义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被描述为有六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第
二,它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第三,它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
最高形式;第四,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第五,它是意志的统
一,是和派别组织的存在不相容的;第六,它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
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在这里面,除了集中、纪律、专政
外,我们是看不到列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痕迹的。
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斯大林概括了苏共党的建设
的六条基本经验:第一,没有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
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取得胜利;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如果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三,如果不打垮那些在工人阶级的队
伍中进行破坏活动的小资产阶级派别,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不能
获得胜利;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如果不同机会主义者作不调和
的斗争,不打垮投降主义者,就不能保持自己队伍的统一和纪律,
就当不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第五,如果党陶醉于胜利
而骄傲起来,不再注意自己的缺点,害怕批评,那也当不了无产阶
级的领导者;第六,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如果不同广大群众保持广泛
的联系,不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疾苦,不向群众学
习,那它就不能成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政党。在这六条经验中,我
们同样感觉不到这个党是一个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既有党内民主、
又有集中的党。
集权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发展和强化。它导
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变形,也导致了党本身和党的运作的重大变
形。这个变形的过程是用沉痛的教训写成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第 100 页
第六章
党政关系的变形
在斯大林党建模式体现出的一系列变形中,最根本、最具决定
意义的,是党和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变形。党被放到了权力体系
中的不恰当位置,处在权力的直接腐蚀之下。这样的国家和党,不
仅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控制,使官僚主义盛行,人民失去主人
翁感,而且反过来损害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使党、国家和人民
之间产生严重隔阂。正是党和国家关系的严重变形,引起了党群
关系、党内关系等方面的异变,党逐渐失去了作为人民当家作主工
具的功能。
异变的起点:不同的国家观
不能正确认识国家,就不能正确认识执政党的位置,不能正确
认识党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惟一的执政党来说,这
是很危险的。斯大林时期党政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搞混、搞乱了
二者之间的区别。
社会主义的国家和以往社会形态的国家有什么不同?尽管斯
大林在诠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过程中大量地引用了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的语录,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个根本问题,二者在观念上

第 101 页
是有重大差别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忠实于他们思想原意
的理论家往往把国家当做一个终归要消亡的实体来研究,斯大林
则倾向于把国家作为永恒的现象来看待。按照马、恩、列的逻辑,
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出现官僚主义集中制。因为社会主义是从下
而上组织起来的劳动集体的自治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允许政治同
经济分离,不允许出现同劳动者异化、不受社会监督的权力机关。
劳动者集体担负起许多政治和经济职能,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由生产者自己决定他们同意设立什么样的机构,保留什么类型的
机构符合他们的利益。生产者关心的是怎样能少花钱而又在最短
的时间内创造出满足自己的需要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做到这一点
的先决条件是国家逐渐非政治化,国有财产社会化,这样就能真正
实现“廉价的管理”。而从斯大林实践看,国家更像是一个无所不
能、替人民包做一切事情的机构。在他看来,国家应当实行中央集
权,由上层来管理,应当关心公民,应当乐善好施。
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党和国家权力的关系就必然会被扭曲。
我们知道,在党应当如何领导国家、党和国家机器的关系应当如何
处理的问题上,列宁明确提出了党政职能分开的思想。诚然,如前
所述,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其关系,列宁也不是十分清楚
的。我们已经看到,在一系列文章、著作中,列宁在论述党政关系
时没有理清“领导”
“、管理”
“、总的领导
”等之间的区别,并且坦
率承认有时无法分清。这表明列宁对这个问题还在探索之中。而
当时的实际情况则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则作指导,已经开始出现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不过无论如何,列宁绝对不是从简单
的党政分工或党的机关与政府机关共同瓜分公共权力的意义上提
问题的。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党政分开”的提法。但是,他对“党政分

”思想的理解,不是离真理近了,而是离真理更远了。他实际上
把党政分开理解为国家主权在党和国家机关之间的划分。在他看

第 102 页
来,党政分开就是党来作决定,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团体来执行这
些决定。斯大林断言“,党管理国家”
“,党是政权的核心”。党
的领导就是党的机关作为上级机构对政府进行指挥。“我们的苏
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
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
的最高表现。
”他强调,在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专政实质上就
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专政,即党的专政。只是在这一理论前提下,
斯大林才去谈论党不能代替苏维埃和群众组织的问题:“无产阶
级专政是党的指示加上无产阶级群众组织对这些指示的实行,再
加上居民对这些指示的实行。”按照这一思路,党就是行使一部
分国家权力的机构。这就注定了党和政无法分开
“,党政分开
”只
能成为空洞的口号。实践中日益严重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
与此密切相联。
斯大林也借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把国家看做有可能凌驾
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他的说法是:苏维埃的“作用愈增大,它们对
党的压力就愈显著,它们就愈顽强地力图削弱党的领导,它们对党
的反抗就愈猛烈”。但他开出的处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