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人生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哈佛人生课-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在一旁庆幸自己溜之大吉,可以隔岸观火,好像获得了巨大的解脱。这是多么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啊!
要想成为成熟的职业者,成为成功的职业者,你要时刻唤起自己的问题意识,不要在工作中的任何时刻掉以轻心,毕竟,问题就像潜伏着的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如果能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处理,或许,这对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会因此受益匪浅。


第三章坚定的行动胜过激动的语言

'第三章'

坚定的行动胜过激动的语言

只要行动起来,你必然会接触到一些事情,产生新的认识,并触动头脑中的灵感。这有助于你形成新的想法。只要行动起来,你必然会接触到一些相关的人,听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运气好的话,还会遇到某个乐意帮你解决问题的人。只要行动起来,你将发现,许多似乎很难解决的问题,远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难。
坚定地行动起来吧!向那些走在你前面的人学习本领;尽力超越自己,进而超越周围的人,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观察走在你前面的人,学习他的做法



瑞士有句古话:“傻瓜从聪明人那儿什么也学不到,聪明人却能从傻瓜那儿学到很多。”反思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就像傻瓜一样,无法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多的知识?因此,要像个聪明人那样,观察走在你前面的人,看看他为何领先,不断向他们虚心学习。
向那些走在你前面的人学习,你就可以懂得他们懂得的东西,而他们却未必懂得你所懂得的知识,比较优势由此而出。几乎找不出哪位顶尖运动员,能不靠教练指导而有辉煌的成绩,也没有哪位杰出科学家,不曾受过大师的教诲。几乎每位成功的千万富翁,背后都有至少一位导师。而且对于千万富翁而言,他们对教练的需求,并非在最后一场球赛结束时就画上句点。
因为一个人的经验毕竟有限,重要的是应通过向更多的人学习,接受多数人的影响,获得多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通过与人交往,从多数人的体验中学习。特别是行走职场,即使你贵为名校高材生,也要向前辈学习各种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经验。
一些研究机构对于名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经验有时会更重要。加拿大蒙特娄麦吉尔大学管理学教授追踪1990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19位优等生表现,结果发现其中10人完全失败,另外4人至少有问题,只有5人表现不错。综合自己的调查资料分析:职场中工作经验要比名校的背景更为重要。
还有一项对MBA(企业管理)学位含金量的调查研究。调查者李奇曼,199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调查目的,MBA企管学位,尤其是常春藤盟校的学位,在现实世界是否真像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吃得开。为得到答案,李奇曼决定追踪他一伙哈佛同学的生活,与他们谈对个人及职业的期望,然后每五年重访他们,直到2026年。李奇曼说:“我希望知道学生如何做有关生涯和领导的决定,也希望知道他们如何界定成功。”哈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莫妮卡·希金斯是他这项计划的顾问。MBA的价值到底如何,没有统一意见。纽约佩斯大学鲁宾商学院2006年一项研究分析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482家公司,发现只有162家公司的执行长获有MBA学位。具有名校MBA学位的执行者,表现并不比一般学校的毕业生更优秀。
以上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验的重要性,不要总以优势自居,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不断向前面的人学习,能学习才能进步。纵观那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不是积极吸取别人的优秀之处来丰富自己的能手。他们有很多学习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分析归纳后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走出去学习
珍惜到其他公司学习的机会,悉心观摩老板的经营长处。
2。与精明能干的人为伍
与精明能干的员工共事,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
3。与阅历较深的人接触
他们身上往往有你缺乏的各种经验,多与这类“过来人”学习,可以分享他们的点子和心得体会。
4。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朋友
不同行业的人是你极佳的学习来源,多与他们联系交往,可获得一些新资料或新机会。
5。多与专家顾问接触
学习自己不懂的更高层次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路。
6。与下属聊天
越是职位低的员工,越是具有其长处和知识,因此聆听下属的心声,可以学到自己不专长的知识。
7。坚持潜移默化地学习
时常出外走动,与顾客、员工、专家等多聊聊,因为与经验丰富或才华横溢的人相处,你会发现大有收益。
8。倾听服务对象的意见
服务对象的意见最能够使自己发现缺失和错误,从而取得大的进步。
其实每个人若想有所成就都必须拟定一个学习对象作为自己的导师,引导自己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也许有人说喜欢靠自己打拼,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成功有两条路:一个是自己埋头苦干,自己学习,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另一个是向已经成功的人去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缩短自己的摸索时间。
哪一条路更容易达到目标?也许拥有世界第一行销大师头衔的赖兹给出了答案:“很少人能单凭一己之力,迅速名利双收;真正成功的骑士,通常都是因为他骑的是最好的马,才能成为常胜将军。”


忙碌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懒惰的人

只会投机取巧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工作生活越忙碌就越有干劲、越有生气、越有想法,事情也会越做越好,而松懈呆板就只能投机取巧,往往把事情搞砸,自己也很难进步。
做每件事情都是有目标的,通常也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同一个目标,忙碌的人只能是做更多的事情,事无巨细,越细致的工作出差错的可能性越小,照顾的面越周全。而那些忙碌不起来的人,就不能很充分地完成任务,最终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掩人耳目。
其实,工作忙碌有时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表现。只有忙碌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逐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做事的快乐。能够倾尽全力工作的人常常会感到精力充沛,长久保持年轻。因为人若到了忙得不可开交时,就觉得生命充实、有意义。当忙碌的一天结束时,心中就有今天工作得很不错的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而那些喜欢投机取巧和偷懒的人,会感到畏难苟安、毫无生气,如同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样,他们绝不会说出也不会体会到:“如果我用尽心力忙了一天,到了下班后,我依然觉得兴奋,连一杯苦涩的咖啡,也会高高兴兴地喝下去。”
巴里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每天忙碌的工作一步一步赢得了老板的信赖。现在,老板非常赏识他,他成了老板的“亲信”。不久,巴里特就被提拔为销售部经理,工资一下子翻了两倍,还有了自己的专用汽车。
起初,巴里特还是像以前一样忙碌,坚持将事情做到更好。没多久,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你怎么这么傻啊?”不断有人这样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是经理了,再说老板并不会检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做得再好,他也不知道啊。”在多次听到别人说他“傻”的话后,巴里特变得“聪明”了。他学会了投机取巧,学会了察言观色和想方设法迎合老板。他不再把心思放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上,而放在揣摩老板的意图上。如果他认为某件事情老板要过问,他就会用心将它做好;如果他认为某件事情老板不会多管,他就草草地去做,甚至根本就不做。久而久之,老板发现以前那个忙碌勤勉的巴里特不见了,于是毫不留情地将现在这个“聪明”的巴里特辞退了。
虽然老板的精力有限,他不可能看到每个员工的工作和表现,但是,如果你养成了忙碌工作的习惯,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就可以保证老板所看到的都是完美的。到时,老板自然会把你该得到的职位和报酬给你。但遗憾的是,巴里特没有做到这一点。更为遗憾的是,很多职场人士都做不到这一点,投机取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大痼疾,许多很有发展的人也因沾染这种习气而被埋没。
有人对110位年轻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忙碌并使其身心愉快者:男有91人,女有89人;工作忙碌但觉得无趣者:男有19人,女有21人。
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对于工作的忙碌,都觉得有干劲、有生气。所以,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就是让你觉得自己有干劲、有活力、有自信的最好方法。而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在心灵中埋下隐患,从长远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古时候,一个农民家里有一头老黄牛和一只骡子,它们每天不停地劳作,很忙碌也很辛苦。一天,骡子对老黄牛说:“今天我们装病吧,休息一下好吗?”老黄牛却答道:“不行啊,我们需要把工作做完,因为耕种的季节太短了。”但骡子还是装病了,农夫给它弄来新鲜的干草和谷物,尽量让它舒服些。等老黄牛耕种回来,骡子询问田地里的情况如何。“没有以前耕种得多,”老黄牛回答道,“但我们也耕种了相当长一段距离。”骡子又问道:“主人有没有说我什么?”“没听见提到你。”黄牛答道。
第一天尝到了甜头,骡子决定第二天继续装病,以逃避忙碌的生活。当老黄牛从田地里回来时,骡子问道:“今天怎么样?”“还不错,我认为。”老黄牛答道,“但耕种得还不是太多。”骡子又问道:“主人说我什么没有?”“什么也没有对我说。”老黄牛说,“但是主人跟屠夫商量了好长时间。”
骡子的命运可想而知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定要做个忙碌的人,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优柔寡断的人,即使做了决定,

也不能贯彻到底



有两个来自农场的年轻人怀揣梦想打算外出谋生。路上二人相遇,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