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职业人生的10大归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0岁职业人生的10大归宿-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在文章上指出:我们的一些员工总是习惯于花心思在公司的战略问题和决策问题上,却很少下功夫在自己的战术方针和行动方案上。作为员工要把焦点放在如何不折不扣的执行上面,做一流的追随者。老板负责做对的事情,员工负责把事情做对。

从1999年开始,梁芷媚就在不同的企业不遗余力地推行执行文化,她认为执行文化实质是团队亲密合作的文化,是团队围绕目标的快速反应的文化。

职业角色

在培训中,梁芷媚会问学员:你最重要的4个角色是什么?你会为这些角色做一件什么事情?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很准。正因为善于找到角色的关键点,她轻松地解决了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她在给一家高科技公司担任顾问的时候,老总交给她一项“特别”任务——处理研发部的“钉子户”。“钉子户”是公司创业期的老员工,对企业创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又是研发高手。后来他与公司老板发生意见分歧,经常在员工中大发牢骚,挑公司的刺,还多次在会议上与老板唱对台戏。他的大胆和无所畏惧使得一部分员工追随左右,被他们视为“英雄”。

梁芷媚知道老板尽管十分恼火,还是很惜才,就尝试去改变“钉子户”。她约这位研发高手见面,问他:“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对方一愣,沉吟片刻后说最大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为人真诚、讲义气、够朋友。梁芷媚听完,不客气地说:“你知道我怎么看你吗?你很学生气,还很孩子气!”对方十分诧异,即而发出冷笑:“我工作15年了,孩子都7岁了,你居然说我学生气?!”一脸的不屑。梁芷媚不动声色,继续问他:“如果你是企业的老板,你希望员工是什么样的?”对方尽管心里不快,在顾问面前还是没有发作和抽身而走。他列出了自己的标准:有责任、有能力、可以信任……梁芷媚话锋一转:“那你刚才的优点是企业的标准吗?”对方陷入了沉思。接着梁芷媚不断激发他,让他将一个职业人的素质全部写出来。谈话结束的时候,对方不好意思地说:我确实觉得原来自己很孩子气。后来,这位员工变得谦虚和正面,不再随意发牢骚,顶撞的事情也很少发生了。

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梁芷媚写了一篇题为《职业人与自然人》的文章,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深圳有家IT企业看到这篇文章后,专门在企业内部组织员工学习,写读后感,讨论如何令员工职业化。

梁芷媚认为,几乎每个企业的员工守则里,都强调“德才兼备”,对于“德”的诠释,有些企业还仅仅停留在教育员工做一个好人上面,其实,绝大部分员工都是好人,没有多少邪恶之徒,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员工。《职业人与自然人》讲的就是职业素养的问题,这是亟需跟员工区分清楚的。长期以来,人们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把自然人的价值观与职业人的价值观混为一谈。家族企业为什么不容易做好、做大,最大的障碍之一也是两套价值观在企业并行,做人与做事难以分清。

用智慧温暖人生

梁芷媚从大学迈入社会后,开始撰写一些随想式的文章,并以“上官楼兰”的笔名在《万科周刊》等刊物发表,其中的主题基本上是讲述生活中的趣事,像《广州女人》 、【奶奶】、【牛的故事】等。从1998年开始,她尝试着将管理的心得写出来,并在一本管理杂志上主持“经理人信箱”专栏。随着她在培训和管理上的深入和积累,她的管理思想和文笔也逐渐成熟和老道,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常常会赢来读者的喝彩。同时,《读者》、《南风窗》、《羊城晚报》、《智囊》等国内几十家传媒纷纷转载她的文章。

近年来,她不时应邀在国内一些公开论坛发表演讲,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山东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将她讲课的一些经典术语配上漫画张贴在职工食堂,并把“请梁芷媚讲课”作为对优秀营销队伍的奖励。梁芷媚讲课深入浅出,能把深奥枯燥的流程、绩效演绎得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听过她讲课的人有满屋子的生产工人,也有清一色的博士群体。

梁芷媚虽然总是谈论企业中的问题,但她本人是一个轻松快乐的人,好奇心重,喜欢有趣的事情,她在朋友圈里绰号叫“才女”。她做顾问项目口碑很好,很多人觉得她仿佛天生就是应该做这个行业的。

这些年她常常带着一帮MBA、博士为企业提供服务。经常有人请教她为什么能够这么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性,掌握企业的动脉,梁芷媚归功于从小到大对文学的热爱,在小说中她读懂了人性。在深大读书的时候,她在心理行为指导中心勤工俭学,学校给她在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场地,由她建立一个阅览室“青年园地”。在这个阶段,她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心理学书籍。

1986年,读大学二年级的梁芷媚被学校派到北京考察四通集团,这是她与大型企业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没想到多年以后,她却走上了培训和顾问的道路,在智慧产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回想起深大的经历,她说最大的感触就是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偶像,老师们带来的新鲜观念常常让她甘之如饴、叹为观止。

 

梁芷媚大学毕业后进入平安保险,在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公关宣传。她最佩服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一位是平安的董事长马明哲,马明哲超常的学习能力、超前的思考方法和经营策略,深深地影响着在他身边工作的梁芷媚,她在这段时间的收获是增强了眼界和见识。

梁芷媚非常怀念在平安保险工作的日子,96年开始,她在广州平安担任业务总监,管理300多号人,练就了深厚的管理功底。在那个阶段,她师从一群境外的专家顾问,掌握了大量西方管理的方**, 她觉得西方的管理就像西医一样,让她懂得用工具和方法来解剖企业的病理。

对梁芷媚冲击最大的是1994年的一场车祸。凌晨3点,车祸在天津郊外发生,坐在前排的大学老师杨志芳不幸严重受伤。梁芷媚坐在后排,奇迹般地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宽宽的马路上空无一人,只有高速前行赶夜路的货车,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帮助她们,最后她站在马路中央才拦下了一辆货车。在寻找医院的途中,梁芷媚紧紧地握住老师的手,感觉到那只手由热慢慢变冷。那时候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她后来全忘记了,但是由热变冷的感觉却刻骨铭心。

老师是位心理学家,一位年轻漂亮、才华横溢的女性。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离去,梁芷媚痛不欲生。

这场飞来横祸给她的冲击是痛彻心肺的,也让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她在一次接受传媒的采访中谈到:生活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这个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的人失去生命,失去健康,而上天不但恩赐我平安健康,还给予我诸多能力,如果我不好好生活,不但辜负了上天的厚爱,也对不起那些失去生命的人。生命就是体验,我要活好每一分钟,并让我周围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快乐。

 “活好每一分钟”并不一定是选择最优的活法,而是快乐地享受每一分钟。她有一个三三理论,希望时间的分配是这样的: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学习,三分之一生活。

梁芷媚常常笑自己有好为人师的习惯,有恨铁不成钢的紧迫感。也许,因为没有能力抓住渐渐消逝的生命,没有机会回报恩重如山的老师,醒悟后的梁芷媚不会轻易放过成就他人的机会。她一直在用智慧温暖着别人的人生和自己的快乐,在更大的范围内播种着生命的希望和活着的价值。

互动式面谈是成本巨高的筛选方法,却非常关键。
原文:
我们安排应聘者同时与多个考官面谈,这个环节其实是部门选拔的过程,考官包含该岗位的主管领导(我们事前做过考官的面试培训)。
 在互动式面谈中,我们通常会问以下问题:

“您觉得在以前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

“您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您以前最失败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应聘者提供原始资料,目的是以他的过去来判断他的能力,而不是以他对将来的描述来断定他的才能。我们会问他对未来的打算,而不会先给他描述未来、设计未来。

尽管应聘者知道这是在考他,但好的考官还是能从应聘者的应对中发现很多此人的特征、价值取向。

今日点评:不要搞乱问题的顺序

助手告诉我,这几个问题现在已经被人力资源问滥了。

不过,我还是要在这里提醒一句,这三个问题的顺序不能搞反,不能先问“您以前最失败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因为这样会引起应聘者的反感和防卫。

原文:

如果考官对应聘者有进一步的兴趣,还可能与应聘者研讨以下内容:

企业或同行中成功、失败的案例;

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劣势的分析和应对措施;

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等。

另外,我们酌情安排应聘者参加一些小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各人的个性、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最后我们还安排了一个晚餐,在餐桌上我们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反应、仪表、待人接物。

今日点评:餐桌上的考核

“酌情安排应聘者参加一些小组活动”,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情景测试,这个做法在当时属于很前卫的做法,所以要保密,写得很隐晦。

时至今日,情境测试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好的做法,我不在这里详谈,我倒是想谈谈餐桌上的考核(餐厅是我训练学生的场所之一)。例如:

在广东吃饭,必然要喝茶,喝茶就必然得有人倒水。就像北方人饭桌上喝酒,就会有人倒酒一样。

倒水至少有六种境界(我们不让餐厅服务员倒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