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会用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人做事会用人-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适应了那些懒虫的心理习惯:他们不愿动脑,不愿思考,只需伸手,便可完成工作了,出了问题也不承担责任。而此时正好有老板事事都包揽,谁不喜欢这样的“好”老板?
美国有个叫汉斯的企业家在发展到几家大百货商场后,依旧采用小店铺的老板作风,对公司的上上下下,关切个彻透:哪个管理者做什么,该怎么做;哪个员工做什么,该怎么做,他都布置得精微妥帖。而当他出外度假时,才出门一周,反映公司问题的信件和电话就源源不断,而且净是些公司内部的琐碎小事。这使得汉斯不得不提前结束原准备休一个月的假期,回公司处理那些琐碎的问题。
假如汉斯在企业管理中做到层次分明、职责清晰,怎么会度不成一个安稳的假期呢?究其原因,在于他的管理有问题,滋养了部下和员工们的惰性,造成了事无大小全凭指挥的缺乏思考和创造性的局面,以至于离了他,公司便无法正常运转。就管理成效而言,这是一种十分糟糕的情况。
企业老板全面管理、包办一切的另外一个害处,是不利于调动部下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尽人才之用。创造性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而越权指挥的领导恰好就截断了通向创造性的通道,使员工和部下的行为完全听从于个人的命令和指挥。长此下来,会使他们认为想也是白想,老板一切都安排好了,即使有再新再好的创意也难见天日。个人的创造性不能在公司创业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人也就无什么积极性可言,慢慢地人就变成机器一样,出了问题,出了毛病,便停止工作,只有等老板赶来修好,才能继续运转,没有一点的能动性。对于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部下或员工,他们会比普通人更加迫切地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工作中却处处都得不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一种压抑感,积得久了,就会递个辞呈走人,这是可以意料的事。
给员工们以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高层领导对管理人员的纰漏、员工的错误等等就应该不管不问,听之任之。问题是要采取对路的管理方法,管教合适的对象,如果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把越权指挥当做临时的应急措施也未尝不可,但事后一定要马上向分工管理那件事的部下通报情况,以免造成管理上的紊乱。
在管理中,老板要和部下、员工打成一片,但在涉及具体的权利和职责,或处理公司内部中的种种问题时,老板就必须注意管理的层次,切忌越权指挥,对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企业领导更不宜全方位插手大大小小的事务。 



□ 有时你得装糊涂


毛泽东经常喜欢引用的一句古诗是“诸葛亮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吕端小事是糊涂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大事清楚。吕端算得上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有志投身管理的人,不妨学学他。
千万不能学时下的一些经理们。因为他们似乎患了一种综合征,他们都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对任何事情都想弄个一清二楚,他们浪费许多时间去调查每个员工在做什么,怀疑是否有人效率低下,是否有人工作失误,他们担心没有自己的过问和参与,员工就无法将事情做好,他们完全沉溺于一些日常琐事之中,他们似乎应了一句古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许多人根深蒂固的弱点,他们希望第一个知道员工出现的错误,也希望员工第一个告诉自己,他们喜欢看那些长篇大论式的报告、大堆的资料和分析,他们可能每五分钟就要接一个电话,当他们越来越多地获取这些无用的信息时,便创造了一种没有必要的忙碌情景。
他们认为信息就是力量,这些深感不安的经理们往往以为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就可以变得更加有力。作为老板,如果你真正将某一工作委托给员工去做,你应该相信他们能够获得充分的有效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一旦你自己亲自去掌握信息,自己做出决定,那么你实际上就是解除了对员工的委托。
作为老板,你应该掌握充分信息,以便让自己做出合理有效的决定,同时能够监督了解员工所进行的一切,还能够为自己的上司提供所需的信息。当你决定废除等级制度时,你必须注重常规监督方面的信息。很自然地,你会对员工所做的事情充满兴趣,并且要求他们按规定写出进展报告,这种报告可以是按日、周、月,具体根据经营业务来定。应该强调的一点是,常规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应该专门针对部门的整体目标,其他所有信息可以不必考虑。诚实而论,难道你真的需要那些假日计划、缺勤统计、每台机器工作的详细情况吗?你真的需要知道谁参加了会议,会上讨论了一些什么吗?你真的必须知道他们工作中的每天、每一分钟都在干些什么吗?
所有这些都应建立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你必须信任员工,保证他们会将一些重要的问题随时告知你。作为老板,忽略掉某些工作确实对自己和员工都十分有利。但对于那些重要的工作,你必须亲自去做,如会见顾客,与员工一起谈论昨晚的电视,考虑部门的长期发展规划,与部门的其他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进行培训等。与之相反,对于有些事情,你完全可以不去过问,你可以委托员工单独去做,让他们向你汇报一下结果即可。你不用考虑员工每天在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而只需看看他们每天做了些什么。也就是说,对于工作中一些无关紧要或者一些细小的事情,你应该学会有效地忽略,让员工自己去处理和面对。
有效忽略,就是让员工自己去完成他们的工作,而不要过多进行干涉,相信他们如果出现错误或者想做出工作改进之时,会主动与你联系,和你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请求得到你的支持。学会有效忽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早点回家,见到更多的家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你可以因此而放松,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你确实可以值得一试,你会发现,即使你对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你的部门也不会因为你的忽略而大乱和消失。事实上,如果没有你不时找员工去了解一些无用的信息,他们会一切正常,而且可能干得更好。
作为老板,应时时注意那些重要的东西,对于一些小事或事情的细枝末节,不妨装装糊涂忽略过去算了。 



□ 听取部属的建议


每个公司或商店,都应该建立起乐于服务、全心投入工作的风气。那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也许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重点之一,则在于上司或前辈要乐于接受部属或后辈的建议。当部属提出某些建议时,应该欣然地表示:“没想到你会想到这种事。你很认真,真不错。”以开明的作风接纳意见,部属才会提出建议。当然,你要站在上司的立场,从各方面考虑建议该不该采用。有时,虽然他们热心提供了许多建议,但实际上,并不便立刻采用。在这种时候,也应该接受他的热诚,诚恳告诉他:“以目前的情形,这恐怕不是适当的时机,请你再考虑一下。”一个公司或商店,有着包容建议的风气,是很重要的事。如果一再地拒绝部属所提的建议,会使他们觉得“上司根本不重视建议,以后不再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了。”结果,只是死板地做自己分内的工作,没有进步,也没有发展可言了。这是很值得检讨的现象。相反的,上司应鼓动员工提出建议,确实做到积极地征求意见的态度。“提出建议,不但对公司很有帮助,且能增加工作的乐趣。请你好好地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不断提醒部属,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有两位经理,在能力方面不相上下,但是其中一位的部属,看起来工作精神非常充沛,业绩的成长也很迅速。另一位的部属,看起来无精打采,业绩也没什么进展。像这种情形,可以说处处可见。为什么同样有才干又热心工作的人,部属的成长却有那么明显的差距呢?探讨起来,原因一大串,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不能听从部属意见”。平常善于听从部属意见的干部,他的部属一定成长得快;至于不善于听从部属意见的干部,他的部属一定成长得慢。这种倾向是很明显的。
因为上司能听取部属的意见,他的部属就必能自动自发地去思考问题,而这也正是使人成长的要素。设想:身为部属的人,如果经常能觉得自己的意见受上司重视,他的心情当然高兴,于是不断涌现新构想、新观念,提出新建议。当然,他的知识也会愈来愈宽广,思考愈来愈精辟,而逐渐成熟,变成一个睿智的经营者。
反过来说,部属的意见经常不被上司采纳,他会自觉没趣,终于对自己失去信心。加上不断地遭受挫折打击,当然也懒得动脑筋或下苦功去研究分内的工作了。整个人变得附和因循,而效率也就愈来愈差了。
一般说来,多数上司的工作经验会比较丰富,专业知识也比部属精深。所以部属所提出的意见,在上司眼中,也许根本就不成熟,不值一顾。尤其在上司忙碌的时候,更不可能有耐心去聆听。所以,关于上司是不是一定要听取部属的意见,或以什么态度去听取部属的意见,这件事情恐怕还是见仁见智,很难有一致的答案的。也许部属的意见听起来是幼稚可笑,但上司必须有倾听的态度。假使在态度上能注意到这点,部属就会感觉被重视,而更主动找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
尽管部属的意见不可取,上司也不能当头泼冷水,而应该诚恳地说:“你的意见我很了解,但是,有些地方显然还需多加斟酌,所以目前还无法采用。但我还是很感谢您,今后如果有别的意见,希望您多多提供。”如果上司的措辞这么客气的话,部属的意见尽管不被采纳,心里也会觉得很舒坦。同时也会仔细检讨自己议案中所忽略的事,然后再提出更完整的构想。像这样激励,就是部属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