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君以改组之事,胡君答称在南京时,以孙 中山、汪精卫等不甚主持,故致中止,可见此中阻力之大。宋君居京既久,政治 思想,异于他人,实为国民党政界运动之中心,诸同盟会议员既亲附之,与之 连名,附于赞成改组之列,及改组事定,则国民党之议员,尤亲附之。其先同盟 会中诸激烈分子不满意于改组者,事定后乃议排斥宋君,不举为理事。于是同 盟会之议员某某有力者,乃暗中鼓动统一共和党出头,谓不举宋君为理事,则 我等合并之事可作罢。因是宋君乃始得为理事。故宋系云者自参议院中言之 也,至于院外宋君能有几许势力,尚难言之,盖宋君所以能于议院中占势力 者,以其为改组之原动一也。以其政治思想实与一般政客较为接近二也。大凡 首领之性质思想既异,则其部下即不能无派别。”
统一共和党由前同盟会员、国会议员谷钟秀、张耀曾、吴景濂等人组建于 1912年初,组建时曾经推举宋教仁为理事。宋教仁虽然公开辞去理事之职,却 一直与谷钟秀等人保持密切联络。1912年4月22日,《亚细亚日报》刊登《农 林总长与〈亚细亚日报〉记者一席谈》,其中记录了宋教仁的政党观:“宋氏谓 统一、同盟两党,政纲本无不同,故于两党皆有关系。惟同盟会分子复杂,本非政
4 |民围货农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党组织,前此勉强改为政党,原非余之本意;且同盟会多有感情用事之举,尤 非政党所宜出。然感情用事,统一党人亦有不免,如将来两党均不能化除意 见,余意欲于两党外另求同志,更组织一党,以为国家效力之地。”
宋教仁所说的同盟会“前此勉强改为政党”,是1912年3月3日的事情。同 盟会南京本部于当天召开全体大会,通过新党章,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 生主义”为宗旨,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决定大为扩张,以 完成民国之一最大政党”。⑤
至于“同盟会多有感情用事之举”,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对于临时大总统袁 世凯极端妖魔化的谩骂攻击方面。1912年3月28日,由周浩筹资开办的国民党 激进派报刊《民权报》创刊发行,该报主笔戴天仇(季陶〉一上来就以《胆大妄 为之袁世凯》、《袁世凯罪状》、《讨袁世凯》为标题,猛烈抨击袁世凯“病民病国 之行,日以加甚,俨然帝制自为,且较亡清为尤甚”,并且公开告诫同盟会第一 大报《民立报》说:“〈袁世凯〉才足以帝制自为,智足以压服民党,魄力足以借 刀杀人。”⑥
湖南籍的革命党人邹永成,对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极度不满,以至于在 上海跳人黄浦江自尽,因被人及时救起才侥幸不死。他在绝命诗中写道:“轰 轰革命十余年,志灭胡儿着祖鞭。不谅猿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⑦
当时的《民立报》被视为以于右任、宋教仁为代表的同盟会稳健派的主要舆 论阵地,与宋教仁关系密切的该报主笔徐血儿,反过来告诫激烈派说:“奈何群 俗侥(浇)薄,意气相尚,一有不当己意,即假共和假共和之声喧嚣于国中,挑起 无意识者之同感而隐以破坏大局于不顾也。……今兹新国家存亡绝续之交,创 造艰难,百废待举,民生困苦,疮痍满目,元气未复,补救之道,不可须臾缓。”⑧
二、孙中山挂名理事长
1912年7月21日,辞去农林总长后继汪精卫担任同盟会总务干事的宋教 仁,在已经迁到北京的同盟会本部的夏季大会上表示:“本党对于统一临时政
“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5
府内阁,巳决定,如不能达政党内阁,宁甘退让;如可改组政党内阁,虽他党出 为总理,亦赞助之。”⑨
8月11日,来自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 的代表达成一致意见,合并组织国民党。第二天,远在上海的孙文(中山〉、黄 兴(克强〕联名致电同盟会各支部征求意见:
各支部鉴:据北京本部来电云:“连日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 党协商合并,另行组织,彼此提出条件于下:〈一)定名:国民党;(二)宗旨:巩 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三)党纲五条: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励行种 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保持国际和平;(四)用理事制,于其中推一人为理事 长。昨日开全体职员评议员联合会,合并条件已通过”云云。文等以上列条件 与本会宗旨毫不相悖。又得此多数政党同心协力,将吾党素所怀抱者见诸实 行,此非独同人之幸,亦民国前途之福也,文等深为赞成。且同盟会成立之始, 其命名本含有革命同盟会之义在,共和初建,改为政党,同人提议更名称者益 众,即此时而易之,可谓一举而两得矣。特此通电贵支部,务求同意,以便正式 发表。文等屡承袁大总统遣使持函来邀,已定十七日起程北上,赐复即交北京 同盟会本部为盼。孙文、黄兴。
8月13日,中国同盟会本部、统一共和党本部、国民公党本部、国民共进会 本部、共和实进会本部,联合发表《国民党宣言》;其中的核心理念是这样一段 话:“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颜其名曰‘国民 党’。党有宗旨,所以定众志。吾党以求完全共和立宪政治为志者也,故标其义 曰: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同一天,统一共和党的吴景濂等人致电上海国民公党的岑春煊等人:“名 虽合党,实系新造,……同盟会牺牲一切,从我主张,尤为难得。”⑩
共和党方面的《亚细亚日报》,在此之前公开发表评论说:“宋遁初氏专选 优秀稳健一派而遗其暴烈分子,且欲牺牲其民生主义,以冀有完全之政党出
6 |良围噶崧
| ―政学两界人和事
现,此吾所深欢迎者也。”?
事实上,与黄兴联名致电同盟会各支部表示“深为赞成”的孙中山,对于 宋教仁等人改组国民党是持有保留意见的。他在随后写给宋教仁的书信中表 白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盖内力日竭,外患日 逼,断非一时所能解决。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 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
在宋教仁、黄兴死去多年之后,孙中山终于说出了自己当年的难言隐痛: “但当组织国民党之时,我已经辞了临时大总统。我当时观察中国形势,我已 经承认吾党立于失败之地位。当是时极为悲观,以为在吾党成功之时,吾党所 抱持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尚不能施行,更复有何希望?所以只有放去一切, 暂行置身事外。后来国民党成立,本部设在北京,推我任理事长,我决意辞却。 当时不独不愿意参加政党,且对于一切政治问题亦想暂时不过问。但一般旧 同志以为我不出而担任理事长,吾党就要解体,一定要我出来担任。我当时亦 不便峻却,只得答应用我名义,而于党事则一切不问,纯然放任而已。”@
与陈其美等人一起追随在孙中山身边的戴季陶,对宋教仁另有事后清 算:“用丢了革命性和主义的一群政治势力集团为基础,去与反革命的官僚妥 协,以图在短时期内掌握政权。公平的批判起来,革命党的第一个罪人,实在 是桃源渔父。”?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邀请来到北京。第二天,国民党成立大 会在湖广会馆举行;公推张继为临时主席。孙中山中途到会发表演说,重点阐 述了同盟会所坚持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今共和成功,民族、民权两 主义皆巳贯彻,此后宜注重民生主义。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一意味云,故国 民党取民生政策为政纲。但何谓民生政策,人多误会,不知民生政策非均贫富 之意,乃预防资本家专制之意。昔我社会幼稚,经济未发达,因无所谓资本家。 若共和以后,日进文明,此种现象必见,不可不先以适当之政策预防。试观美 国贫富阶级悬绝,资本家之专横垄断,贫民之困苦颠连,不堪言状(引证实例
“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7
甚多乂孙君演说至此,有狂人大声疾呼,为警吏挟出我国宜以为鉴。”0
据上海《时报》报道’孙中山的演说大概持续了两个小时,他在演说结束 后休息几分钟便离开会场。会议当场推举理事9人:孙中山、黄兴、王人文、王 芝祥、宋教仁、张凤翗、吴景濂、王宠惠、贡桑诺尔布。参议30人:阎锡山、张继、 李烈钧、胡瑛、沈秉坤、温宗尧、陈锦涛、陈道一(陶遗〉、莫永贞、诸辅成、松毓、 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闾、张培爵、徐谦、王喜荃、姚锡光、赵炳 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王传炯、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 备补参议10人:胡汉民、尹昌衡、袁家普、唐绍仪、唐文治、王绍祖、高金钊、许 廉、夏仁树、贺日昌。
关于国民党成立大会,当年的文字记录存在着很大分歧。另据1913年5月 出版的国民党《国民月刊》第1卷第1号报道,国民党参议名单共29人,其中有 胡汉民、柏文蔚、唐文治而没有沈秉坤、虞汝钧、王传炯。除此之外还有名誉参 议7人:溥伦、徐绍桢、姚雨平、林述庆、钮永建、马安良、张锡鸾。
在国民党本部的300多名干事中,包括总务部主任干事魏辰组、殷汝骊, 干事任鸿隽。交际部主任干事李肇甫,干事覃振、顾维钧。政事部主任干事谷 钟秀、汤漪。选举科主任干事杨永泰,干事张东荪、沈钧儒、徐傅霖、罗文干、张 耀曾、伍光建、仇鳌。文事部主任干事杨光湛。政务研究委员会主任干事张耀 曾、刘彦,干事冯自由、石志泉、吴铁城、张东荪。这些人大都学有专长,熟悉欧 美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学术,在此后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