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石志泉、吴铁城、张东荪。这些人大都学有专长,熟悉欧 美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学术,在此后的政学两界发挥过重要影响。
9月3日,由黄兴、宋教仁、吴景濂、王宠惠、王芝祥、王人文、贡桑诺尔布七 名理事共同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孙中山请宋教仁任代理理事长。据杨幼炯 介绍,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同盟会内部“多有痛哭者,乃拟设同盟会俱乐 部于上海’以保存革命之价值,表示不与普通政党相同之义’以安党员。而广 东之同盟会,则直到民国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始更名。”?
在此之前的8月27日’黄兴在孙中山敦促下由上海搭乘铭新轮北上,于9 月11日抵达北京。随行人员有陈其美、李书城、张孝准、何成浚、赵铁、徐少秋、 徐申伯、梅同生、杨谱笙、陆惠生、龚禁侵、孙棣山等人。北京方面特派总统府
8 |扎因噶炙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顾问官张仲华、旅长陈元白前往上海迎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孙中山。
孙中山在京25天,先后与袁世凯会谈13次。8月28日晚上,袁世凯在总统 府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孙中山和夫人卢慕贞,他在致词中对孙中山倍加赞扬, 宣布双方会谈“极其诚恳”,并且在举杯祝酒时高呼“中山先生万岁! ”孙中山 在乐声中起立答谢,颂扬袁世凯“富于政治经验”,“善于练兵”,表示自己将“极 力振兴实业,讲求民生主义”,希望十年后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然后在 一片掌声中举杯高呼:“袁大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五大民族万岁!
9月25日,经过袁世凯、孙中山、黄兴三巨头的反复讨论,并且征得副总统 黎元洪同意,由总统府秘书厅正式公布“孙、黄、袁、黎协定之八大政策”:〔一) 立国采统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 先储备陆军人才;(四)开放门户,输人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
I
厚民生;(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 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地方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七) 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根本。
根据八大政策,孙、黄、袁之间还订定了四项政治协议:(一)实行统一:各 省军政府尚未取消者,电饬其限期取消。一面派员分赴各省调查情形,军事、 外交、交通各司长皆由中央委任,一切事宜均直隶于中央各部,以期统一; (二)整顿海陆军:拟筹集的款,速组织陆军大学,并组织海军学校,饬由海陆 军部选派人员,赴各国考察;(三)兴办铁道:已归孙中山先生办理,请黄兴先 生担任开矿事宜,于北京、南京两处建设钢铁工厂,以能达到全国军械皆出于 自造之目的;〔四)资助国民组织实业银行,农林、工商诸事,官督绅办,以救政 府不及之患。
作为四项协议的具体落实,孙中山公开宣称自己十年不参加总统竞选, 中华民国十年不撤换大总统。袁世凯投桃报李,于1912年9月9日特授孙中山 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并组织铁路总公司,孙中山三万银元的超级月薪仅次于袁 世凯本人四万银元的月薪。9月9日当天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的黄兴,随后也 被任命为汉粤川铁路督办,以接替他的湖南同乡谭人凤。按照唐德刚的说法,
“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9
孙中山在袁世凯的怂恿之下,“竟率领大批失业党人,乘了豪华专车,到全国 视察去了。等到后来孙、袁交恶,当局要清查铁道公司的账目,始发现铁道一 寸未建,而视察公帑却浪费百十万两。政府就要下令通缉了。……时至今日, 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还未突破7万公里,中山先生要在民国初年建20万里铁 路,岂非大炮哉?袁氏是知其不可而故意使其浪费国帑,设阱以陷之,这就是 袁之大奸巨猾的表现了,中山因无行政经验,故有此失”。@
被时人誉为“南北调和”积极成果的“孙、黄、袁、黎协定之八大政策”,与 国民党的既定政纲相比较;一是只字未提国民党孜孜以求的政党内阁和议会 制度,二是忽略了国民党五条政纲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发展地方自治。”这是 国民党在辛亥革命后的一个重大迷误。
三、国民党的内部危机
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在宪政民主的制度框架内把国民 党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由此而来的肓目乐观,偏偏导致了他的杀身之祸。 1912年10月3日,当时最具影响力也最具职业精神的上海《申报》,在《国 民党竞争之暗潮》中报道说:
国民党中之旧同盟会,其人物之分系,原分为孙文、黄兴、宋教仁三派。孙 派以广东为中心,南洋商人、西洋高襟学生属之。黄派以南方为中坚,革命健 徒属之。宋派人物之臭味亦同孙、黄,而同盟派之参议员及政党各员属之。南 北统一以后,孙氏知实力不能敌袁,不欲置身政界,遂籍办理铁路事业飘然而 去,其徒党亦多离中央。宋氏则早入中央,为农林总长,辞职后与袁接近,既欲 组织其理想的宋氏政党内阁。惟黄氏在南方颇持强硬态度,作袁劲敌。近来入 京后大反从前所为,极意与袁联络,袁亦极力与黄互相提携。适陆子兴告病, 袁因与黄商及总理问题,黄举国民党之沈、宋二人以对。袁谓:遞初才华极为 发越,惟临时政府期间内可姑养望,沈某阅历极深,可以担任。黄以己为国民
10 |民围货农
I ^政学两界人和事
党魁参议员,又占多数,保其必可通过。不料宋教仁闻信暗中运动参议员及国 民党主干员,极力反对沈氏,竟不能通过党议,于是黄派之人闻之大愤。宋之 所为,遂有另行组织政党之意,且宋氏所主张之一政党内阁,亦为自家的政党 内阁。现在国民党之党员欲争总长者二十余人,欲为次长者五十余人,势不能 各得所欲,故宋氏之政党内阁终难达其目的云。
“陆子兴”就是继唐绍仪之后出任临时内阁总理的外交部长陆徵祥。被黄 兴推举出来候选内阁总理的“沈”,就是与黄兴、宋教仁同为湖南人的沈秉坤。 他在清朝末年任广西巡抚,辛亥革命期间被推举为广西都督,由于遭到副都 督陆荣廷的强力排挤,只好以带兵援鄂的名义离开桂林。孙中山的南京临时 政府被袁世凯的北京临时政府取代之后,沈秉坤曾在南京担任过黄兴的留守 府高等顾问和国民捐督办。
国民党方面的《民立报》,于10月7日刊登《追记政局之变迁^宋渔父谈 话》;其中介绍说:袁世凯于9月20日前后委托宋教仁的湖南同乡范源濂、刘揆 一劝说宋教仁(渔父〉出任国务总理。孙中山来到北京后也向袁世凯推荐宋教 仁出任总理,黄兴又打来电报劝他上任,都被他坚决拒绝。其理由是:“〔一)因 临时政府期内,为时太促,不能多所展布;(二)因调和南北感情,须有威望素 著之人,始能得人信仰。故力荐黄克强担任内阁,当时所以有黄内阁之说。”黄 兴(克强〉、陈其美(英士〕一行北上时,宋教仁专程到天津迎接,期间曾与前国 务总理唐绍仪讨论总理人选:“余至天津晤唐君’唐力劝余组织内阁。余力荐 黄克强,又与黄克强、陈英士同往访唐,会议良久,余以现在大势如裁兵、借 款、外交各种重要问题,非威望素著如黄君者出任总理,恐不能无他项掣肘, 反于进行有碍,仍请唐君力荐黄为总理。唐、陈两君均极赞成。”
记者接下来问道:“外间言袁总统因黄不担任总理,同时提出沈秉坤、赵 秉钧二人,黄均赞成。君则赞成赵,不赞成沈,其理由安在? ”宋教仁回答说: “当时国民党多数不赞成沈。我不同意沈者并不是反对个人,而是担心沈任总 理,国民党政党内阁的党议必然要被破坏,而且对于沈的提名在参议院也不
“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11
一定能够通过。”
话虽这样说,继陆徵祥之后出任内阁总理的依然是国民党人,他就是刚 刚被黄兴争取人党的袁世凯亲信、内务部长赵秉钧。黄兴根据党内意见,向 袁世凯提议由赵秉钧出任临时内阁总理,由沈秉坤任内务总长。袁世凯不同 意把兼有民政权与警察权的内务部交到沈秉坤手中,而是改派他充当有官 无职的浦口商场督办,内务部仍由赵秉钧兼任。宋教仁关于此事的解释是: “赵虽人国民党,与袁总统实有密切关系,可云袁派内阁;且政府经验甚富, 力量亦较厚于各方面,易收效,当得孙、黄两先生及国民党多数之同意,此所 以赞成之也。”
黄兴在北京期间,曾当面争取袁世凯、杨度加人国民党。袁世凯避而不谈。 袁世凯的亲信、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居中介绍孙中山与黄兴和宋教仁认识的杨 度,随后从北京给黄兴发来电报:“前承不遗,邀入国民党,只才识无似,未敢遽 诺。近日京中贵党干部诸君继续招邀,议及党略,度以为贵党以前之经过,及 以后之行动,皆不免于困难者,实为政党内阁四字所缚。虽云根据学理,然贵 党从前对于项城尚未充分信用,含有防闲政策,亦事实之昭然。度意此后贵党 对于民国,对于总统,宜求根本解决之方,若不信袁,则莫如去袁,而改举总统。 度必劝隐,袁必乐从。若能信袁,则莫如助袁,而取消政党内阁之议,宣布全国, 以求实际沟通,度方可有效力之处。若仍相挟相持,互生疑虑,实于国家大计 有损,非上策也。度姑以党外之人预为建议,自分于贵党党员,关系甚浅,不敢 轻于投身,乞公据度此电,通电全国贵党本部支部,征集意见,若多数赞成鄙 意,见诸实行,方敢追随左右,不仅以此觇贵党之方针,且以此卜一身之信用。 进退所关,伏维裁察是幸。”@
杨度所说的“相挟相持,互生疑虑”,堪称是对于用右手让出政权同时又想 用左手收回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