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妃列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后妃列传- 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徐达长子徐辉祖此后的表现;以及徐达死后朱元璋仍然接踵为自己的另两个儿子迎娶徐达之女为妃的情形来看;民间传说完全站不住脚;朱元璋对徐达实在是极尽君臣之谊的。
按史书的记载;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在四个兄弟中;大哥徐辉祖与幼弟徐增寿对待朱棣夫妇的方式截然不同。
徐达死后;长子徐允恭继承了父亲的魏国公爵位;由于数年后皇太子朱标去世;皇太孙朱允炆成为皇位继承人;为避他的名讳;徐允恭遂改名为徐辉祖。
朱元璋对徐辉祖颇为重用;屡次派他外出练兵;并让他节制大量军队;领中军都督。建文帝即位后;更是将他提拔为太子太傅。徐辉祖对朱元璋和建文帝的信任感激涕零;也一心为老皇帝一心保举的建文帝打算;转而与妹妹妹夫划清界限。他先是派人追击逃离京师的外甥朱高煦;又曾经率军在山东击溃朱棣的队伍;可惜的是建文帝和他的书生谋臣们唯恐徐辉祖倒向妹夫;硬是把他调离前线。即使这样;徐辉祖也未放弃对〃皇朝正朔〃的梦想。直到战事打到最后;朱棣已经引兵渡过南京长江天险;力主削藩又贻误军机惹出塌天大祸的齐泰黄子澄也脚底抹油开溜;老朱家的儿子养孙们都纷纷开门请降了;徐辉祖仍然力战不懈。实在是无力回天了;他也拒不接受国舅爷的身份;而是守在父亲的祠堂里号啕痛哭;坚决不去见妹夫。
朱棣初践大宝;为了摆平建文帝的死忠;巩固自己的权位性命;酷刑毒虐无所不用其极;可是面对徐辉祖;狂暴大发作中的朱棣却没了办法。看在妻子的面上;他只能强压怒火;只是将徐辉祖削爵软禁在府邸里。朱乐五年;徐辉祖与徐皇后前后脚离开人世。朱棣虽对这个不识抬举的大舅子咬牙切齿;却不忍心让老丈人的爵位就此断档;安排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封号。
徐达的幼子徐增寿则与长兄不同;自建文帝刚着手削藩起;他就旗帜鲜明地站在妹夫一边。当建文帝向他询问朱棣情形时;他一律为妹夫打掩护;当朱棣正式起兵后;他又想方设法将京城中的情形传报给妹夫。建文帝最终也觉得情形不对;在朱棣即将攻入南京之际;将徐增寿召至宫中;亲手将他斩于剑下。
朱棣对小舅子之死痛惜万分;入城后抱着徐增寿的尸体痛哭;随即又追封他为定国公;谥忠愍。让他的儿子徐景昌继承爵位。对于丈夫的这个决定;徐皇后是非常反对的;认为弟弟虽然帮了自己;从大义上讲却有违父亲的忠义之名。朱棣对妻子言听计从;这一回却坚决不肯买帐;于是徐增寿父子虽得封爵;徐皇后却始终不肯认可;不愿向丈夫道谢。
此后;徐辉祖和徐增寿兄弟二人的后嗣和他们的封爵一直延续下去;虽然屡有事故;却又屡屡恢复;整整穿越了整个明王朝的历史。只是徐辉祖一支始终坚持住在南京;而徐增寿一支则随着朱棣迁居北平。
野史传说;朱棣思念亡妻;一度打算册封存徐达最小的女儿徐妙锦为继后。可是这位妙锦小姐遵循长兄之志;宁可出家;也不肯允嫁〃建文逆臣〃朱棣。
只是徐妙锦的故事乃至世上是否真有这样一位徐小姐;都无可靠的考证。倒是徐达的二女儿在嫁给代王朱桂后名留史册。不过这位〃将门虎女〃非威信之虎;而是蛮狠之虎;竟下辣手把朱桂的两名侍妾给毁了容。朱桂向皇帝哥哥诉苦;没料想哥哥看在老丈人和老婆份上;硬要堂堂皇弟忍受妻子虎威。朱桂实在没有办法面对如此一位娇妻;只好与妻儿分居终生。算是为朱棣的夫妇情深做了一个别样的注脚。
你支持;我是谢谢的
不过我可没有在文章里说过明太祖他老人家是什么农民暴发户。他有毛病有缺点;甚至犯有大错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就我个人而言;首选的人物也不会是他。
但是做为一个开国帝王;朱元璋根本不需要别人为他歌功颂德;
他的成就不是歌功颂德这么浅薄的行为能表达得了的。
中国出不出华盛顿;也跟明太祖扯不上关系
美国出华盛顿的时候;中国正在清朝;绝非明初
谢谢
盗子成名——明宣宗孙皇后
明宣宗的第二任妻子孙皇后;算是后妃群中数得着的幸运儿。然而她的幸运却不折不扣是卑鄙手段换来的。可是纵观她的一生;我们实在看不到〃报应〃两个字显灵。
孙氏能够当上皇后;是因她为明宣宗〃生〃了长子朱祁镇——未来的英宗皇帝。
然而;直到她母因子贵;平平安安地做了几十年皇后、太后去世之后;英宗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孙氏所生。
明朝初年的后宫争宠;毫无疑问可以算得是中国后宫争宠中最〃生死攸关〃的。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宫妃殉葬〃制度;一但皇帝归天;他留下的一大群寡妇中;除了嫡妻皇后和太子生母;其它妃嫔几乎是找不到活路的。上行则下效;于是诸王大臣也纷纷学样;甚至于有嫡妻都去殉葬的(秦愍王妃、郢靖王妃、唐靖王妃、卫恭王妃……)。最后虽然在明英宗手里废除了殉葬制度;从此皇室贵戚的妻妾不再殉死;然而此风却已经在民间愈演愈烈难以遏止;数不清的〃烈女〃都被这个漩涡卷去了生命。
明英宗为什么会在临终时下诏终止殉葬制度?也许是因为他的钱皇后进谏;但是更有可能是因为他生身母亲的悲惨遭遇。
明英宗的母亲到底是谁?就连明英宗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女人究竟是当时就被孙贵妃杀死灭口;还是在宣宗去世后因为〃侍寝无子〃而被迫殉葬?无论哪一种结局都是极其凄惨。
为明宣宗殉葬的宫妃;有何贵妃、赵贤妃、吴惠妃、焦淑妃、曹敬妃、徐顺妃、袁丽妃、诸淑妃、李充妃、何成妃。除了这十名得到了追封的正式妃嫔之外;曾经侍寝而无子女的宫人也不在少数。——妃嫔也好;宫人也好;总之;这些美丽的冤魂之中;到底谁是英宗的母亲?这只能是一个永远的秘密了
话说回来;宣宗时期的后宫纷争、孙贵妃想方设法盗子封后;其实也都可以算是无奈之举。不光是因为冰冷无情的殉葬制度;也是因为宣宗那令人啼笑皆非的婚姻。
孙氏原籍邹平;因为父亲孙忠任永城主簿;她的幼年是在永城度过的。孙氏天生丽质又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已经名动一城;很多人都对这个小女孩的美丽赞不绝口。小孙氏的美名渐渐传开;最后传到了一位原籍永城的贵妇人耳里。
这位偶然返乡的贵妇人有着非同凡响的身份;她是仁宗张皇后(这时还只是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让人将小孙氏带到了自己的面前。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她多年出入皇宫和诸王府;眼中见过的美女多如过江之鲫;这时却也不禁对这个小女孩刮目相看;认为她的确是美貌惊人。
喜欢管闲事的彭城伯夫人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外孙——皇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虽然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尚未长成;但是美人难得;又是自己的同乡;何况外孙也还没有到适婚的年龄;两人年纪相当;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双。
从永城返回京里;彭城伯夫人立即不遗余力地向女儿女婿、乃至明成祖朱棣及掌宫王贵妃等人推荐小孙氏为太孙妃。
听了彭城夫人的话;明成祖也不禁好奇;决定召小孙氏入宫。看过之后;成祖对小孙氏确实非常满意;只是鉴于她和孙子的年龄都太小;成祖便做出了将她〃养于宫中〃等待成年的决定。小孙氏从此成为仁宗张皇后的养女;与自己未来的丈夫宣宗朱瞻基一起长大。
在等待中;时间很快到了永乐十五年。这一年;朱瞻基已经十九岁了;孙氏也终于长成。几年来两人如同兄妹一样青梅竹马;都认定自己将要与对方结为夫妻。
然而事情却在这时候出了岔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成祖忽然改了主意;决定仍然要另行为孙子朱瞻基选妃。晚年脾气越来越古怪的老皇帝所做的这个决定;不但成就了宣宗极不情愿的第一段婚姻;也成就了未来英宗生母的悲剧人生。
作为帝王;朱瞻基虽然只爱孙氏一人;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和其它宫娥花前月下。然而;胡善祥却好象从来没有、或者是极其稀少得到这样的机会。不用说;在这桩婚姻里;朱瞻基眼里的胡善祥不但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更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丈夫反感的人物。婚后不久她就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后果;从此在丈夫的冷淡中抑郁寡欢;并因此久病难愈。
八年后;明成祖和明仁宗先后去世;二十七岁的朱瞻基终于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即宣宗。
宣宗登基后的第二个月;便着手册立皇后。如果按照他自己的心意;当然是要册立孙嫔;然而胡善祥是成祖钦定的太孙妃、仁宗钦定的太子妃;是毋庸置疑的原配嫡妻;宣宗没有别的选择。他只得将皇后的凤冠戴到胡善祥的头上;将心爱的孙氏封为〃贵妃〃。
按照明初的定制;册封皇后时;授皇后以金印金册;皇贵妃以下只有银册印章而没有金宝。然而在册封孙贵妃的时候;宣宗坚决要赌这口气;一定要让孙氏享有与皇后同等的待遇。宣宗的母亲张氏这时已是太后;孙氏自幼由她抚养长大;对于宣宗和孙贵妃之间的情形;再没有谁比她更清楚的了。这位被称之〃女中尧舜〃的太后;在理政时恪守先朝规制;但这件事上终于没有忍心让儿子难过;她答应了宣宗的要求。
于是;大明王朝施行了几十年的舆服规制到这里发生了改变;孙贵妃成为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皇妃。
不过从事情的发展来看;宣宗和孙贵妃真正的愿望以及当务之急;并不是当什么皇贵妃;而是让孙氏成为太子之母、并且正位中宫。
说起来这也怪不得宣宗和孙贵妃。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成祖朱棣和仁宗朱高炽去世后;后宫妃嫔殉葬的惨景。尤其是宣宗的庶母之一、仁宗的郭贵妃。她不但是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女人;更是三位亲王(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的生身母亲;然而她的儿子再多也不是嫡出太子;因此她也被殉葬了。虽然马屁精和御用文人们声称她是〃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但是任何人都能想得出来;郭氏的选择到底有几分是情愿;有几分是身不由己!
——这就不得不令人想到仁宗的张皇后了。宣宗一朝以及英宗初年的朝政;几乎都是掌握在她的手里;她连朱棣对〃靖难之役〃的定论都敢于推翻并为建文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