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黄为、迟书君和黄娟果真去街上玩了大半天。半下午,黄娟骑在黄为脖子上手里摇着个拨浪鼓,兴高彩烈叫闹着,一到家就去爷爷家报喜了。黄大一看着小曾孙这般高兴劲,叹息起来:
“不知咋搞的,唱川戏的这新年头也不下来了……”
常淑琴说:“现在川戏过时了,大家都爱看电影;有的还有了电视机这些玩艺儿,只有箱子那么大,上面唱歌跳舞的,好看得很。以后我们条件好了还是去买一台。”
黄大一很绝望:“算了,还是下辈子再看吧。”
“爷爷,您别担心,我一定满足您的心愿。”黄亮说道。
“够意思了,有收音机听也不错了。”黄大一说着,便播放着收音机给黄娟听,逗得黄娟不肯回家。
黄为过来接黄娟回家时,顺便向弟弟咨询鸡舍的设置技术。黄亮从鸡舍里出来说:
“哥,你别忙喂鸡,我的鸡有很多得了白痢,我去看看其他户头的得了没有。”黄亮说着,急匆匆出门去了。
黄娟不肯回家,偎依着曾祖听收音机。黄大一劝黄为:“你千万不要喂鸡。你一没不技术;二没有本钱,很容易栽进去。那几年闹鸡瘟,弄得村子里鸡毛都不见一根。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养鸡了,害怕收本钱。”
黄为同意了:“我不打算喂鸡,我可以帮弟弟的忙,按他的安排去做。”
不大功夫,黄亮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来了,这下他如释重负,说道:“还好,乡亲们的还没有发现病情。不过要赶快预防,要不然会死光的。”
黄娟陪着老人听收音机到深夜,才被黄为哄回家去了。
第二天,黄亮一大早顾不上吃早饭就出了门。
黄娟一起床就闹着要去听收音机。迟书君见女儿这般高兴劲,便和黄为商量道:
“不如我们去买一台收音机,方便大家听听新闻,都好增加点知识。”
正在这时,黄大一抱着收音机过来了,还没有进门就喊道:“娟子,来听收音机!”
黄娟高兴地奔出来,把曾祖拖进屋里,两祖孙坐在一条长凳上专心专意地听着。不大一会儿,黄大一对黄娟说:
“祖祖回家编竹篼儿,收音机就归你了。”
迟书君过来说:“爷爷,收音机你拿回家听吧,我们决定去买一台。”
黄大一边走边说:“我听不懂,只晓得伊哩哇啦的,小娟喜欢,就送给她。你们家经济吃紧,别去买收音机了。”
这半天,一家三口围在收音机旁,认认真真欣赏着节目。他们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投入……
午后,黄亮回来了。原来他先去咨询了养鸡能手王光荣;又去县城里买了些书和疫苗。黄亮顾不上吃午饭,马上出去给别人治鸡病去了,等他下午回来时,他的鸡已经死了好几只。经过黄亮抢救,全队的鸡病被控制住了,养鸡户都表示:有黄亮给他们观火,决定跟着黄亮走下去。
在局势没有稳定前,黄亮没敢叫黄为养鸡,只要求哥哥集中精力把猪养好就是了。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养鸡户们丰收了,都赚了不少钱。现在黄亮有两个打算:一是去买台黑白电视机;二是动员黄为养鸡。
这天,黄亮揣着钱去了街上,在五金商店花了三百多块钱买了一台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他刚一出让门,就被人招呼上了:
“小伙子,发财啦?买电视机?”
黄亮抬头一看,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头站在跟前,从长相和打扮看去都不像农村人。后来黄亮觉得有点面熟,便仔细地回忆着,很长时间过去了,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于是问道:
“老人家,你怎么认识我呀?”
“年轻人,还没有我的记性好。”老头补充道,“我就是那年在小食店啃泠馒头的买油老头啊。”
黄亮反复打量着,除轮廓有点像以外,貌若两人。令他不相信的是:过去一个穷老头儿转眼间咋会变得这样阔气?黄亮不由得惊叫起来:
“想起来了!……看样子你是发了财啰。”
“发啥子财哟,这两年女儿在外面打工找了点钱,算不了啥。你呢?……买电视机了,经济也不错嘛,在搞啥工作?”
黄亮坦然地说:“在家种地,以养殖业为主。”
买油老头称赞道:“你这门道可以。专搞农业没有出路,是要搞点其他名堂。不过不如外出打工,如果有运气碰上好工种,是要生财的。”
“现在我没不门路,只好搞农业。”
“我看你心眼好,给你介绍个工作吧。就到我女儿那个厂去。正巧,我女儿今年回家过春节,顺便带你去。”
“好吧。”黄亮没加考虑就答应下来。
“怎么联系?”
“我叫黄亮,家住团结二队。老大爷,你呢?”
“你就叫我买油老头吧,这个名字好,有纪念意义;我姓陈,我女儿叫陈英,住民富二队。”
“好吧,我要去打工自会找您联系的……再见!”黄亮告别了买油老头,背着电视机直往家奔。
说实在的,黄大一没有收音机听,也挺寂寞的,黄亮提起买电视机的事,他内心是迫切的。今天黄亮居然把电视机背回家来,他高兴得直不起腰。只有黄大婆有点心痛钱外,家里没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一时间,黄家买了电视机的消息在村子内外传开了。夜里,很多人顾不上吃夜饭,都来挤在黄家场坝里看电视。黄亮一家很热情:端凳子、倒开水……还把电视机搬到屋外来以便满足更多人观看。第一天晚上,播放了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人们被精彩的情节吸引住了,大家冒着初春的寒冷的折磨,夜深了还不肯离去。黄亮没有委屈大家,等到最后一个观众离开后,他才关掉电视机。
昏睡百年,国人早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
这几天晚上,村内外的大人小孩都哼着《霍元甲》的主题歌,早早来到黄家门前的坝子里。黄家老少不闲麻烦,依旧如故照料着前来观看的客人们。常淑琴乐得不可开交,总想:开天辟地黄家的闹热场面,千万不能冷落。不少观众也为黄家担忧,有些好心人还给黄亮建议: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干脆把电视机搬进屋里去,让人挤满为止。”
“收钱吧,五分钱一个人,其他有电视机的都是这样,你照别人不拐。”
黄亮不肯:“我不会做缺德事的。我有电视机,能起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拓宽贫民视野的作用,这是我求之不得的。承认麻烦一点,也是微不足道的。”
黄亮家的电视机也给不少家庭带了麻烦。有的只顾看电视不做家务了;有的老人夜里来看电视,回家时还摔到了冬水田里……黄亮为了满足老弱病残,叫老人白天观看。过了些日子,老人们说看不到《霍元甲》硬要坚持晚上来。黄亮为了满足要求,每天晚上背着电视机,扛着天线,轮流到村子里播放。他还利用正节目播放前的时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群众的种植养殖技术,提供发家致富信息。黄亮这一招还真灵,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很多村民都长了不少见识,队里又有四户社员买了电视机。这下黄家门前看电视的人才稀疏了。
柳绿花红的季节,是禽畜生长快发病率高的时期。黄亮这阵子可忙啦,他除了提供饲料和技术外,还每天亲自到养殖户家中观察,一旦发现病患,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这天,黄亮串户回来,大老远就听见母亲在呼唤:
“二娃子,快点回家,有急事!”
黄亮担心着自己那群兔、猪、鸡,心里紧张着,三步并作两步直往家跑。到了母亲跟前焦急地问道:
“娘,到底出了啥子事?”
常淑琴笑道:“是喜事,是你日思夜想的……”
黄亮陷入迷津,提心吊胆跟着母亲回到家里。一进屋,他的眼睛一下子变大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出现在眼前。黄亮顿时感到很羞愧,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想来想去最终也只有那么一名专业术语:
“这位大妹子是不是找我咨询养殖技术?”
“哈哈哈……好一个养殖状元。”姑娘笑道,“我不是搞养殖的,是专程来请你的,你叫黄亮对吧?”
黄亮点头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叫黄亮?我可不认识你呀?”
“我们的确是头一回见面。”姑娘说,“你认识买油老头吧,我是他女儿。”
黄亮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你是陈公公的千金。陈妹妹,今天来找我有啥事?”
“你就叫我陈英吧,我这次是专程从广州回来的。”陈英说,“听我爸爸说你愿意去打工,一等二等你没来,我只好一个人去了广州,仍在舅舅玩具厂里搞包装。后来,听我舅舅说厂里需要几个搞管理和设计的男青年,我看你比较合适,便专程回来找你……”
“那太谢谢你啦。可我现在还一时走不开呀。”
常淑琴很支持:“你放心去吧,家里的副业我可以照管,养鸡就交给黄为吧。”
“不行啊,娘……”黄亮很为难,“现在很多社员没有掌握养殖技术,全靠我扶持着。我一走,他们很有可能打倒本钱。”
陈英说:“你这个人的心眼太好了。不过,养殖找不了多少钱,你去我舅舅厂里,起码每月一千多元,还能混过一官半职,比你搞这些摆眼儿华算多了。”
“话不能这么说。我们搞养殖,只要掌握了技术和信息,不会比在外面打工差。”说到这里,黄亮这才想起跟客人说话的确太放肆了,一点不给人家面子。于是转换话题问道,“……什么时候走?”
“马上就走,越快越好。听我舅舅说,玩具厂里搞管理设计,用不了多少文化,不需在学校里去聘,找有关精干的人就能胜任。”陈英反复强调,“千万不要错过了这个机会。”
黄亮思考了一阵说:“……我看这样吧,要不你先去厂里,把我的工作落实下来,我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了,再来找你。看这样行不行?”
“也只有这样了。”陈英给了黄亮的地址,再三叮嘱,“你安排后必须迅速来厂,以免变卦。”
黄亮欣然同意了,还把陈英送到了马路边上。分别的时候,两人都突然觉得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感觉。他们面面相觑,过了好大一阵,陈英才恋恋不舍地走了,没走多远,又回过头来莞尔一笑,甩着辫子扬长而去。黄亮一直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