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洋军阀史话- 第2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六)事务所。先由各省农工商学总会公同组织,为该省总事务所,再由总事务所电知各县农工商学各会,克日成立各县事务所。办事细则,由该所自订。
(七)经费。由各省县自治经费项下开支。
(八)期限。以三个月内成立开会,限六个月将第三条所列诸项议决公布,即行闭会。并主张将南北新旧国会,一律取消,南北议和代表,一律裁撤。所有历年一切纠纷,均由国民公决。
吴的主张首先遭到张作霖的激烈反对。所以孕死。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政治喜事出现,就是直系领袖曹锟和奉系领袖张作霖变成了儿女亲家,张的女儿许嫁曹子,曹锟这个儿子是他弟弟曹锐所生,曹锟领养。中外报纸传为战争以外的花边新闻。
9年8月9日北京政府特任靳云鹏署国务总理,靳辞职期间,一直是海军总长萨镇冰代理。靳的辞职是因为安福系倒阁,如今农福系已彻底垮台,而胜利的一方是直奉两系,张作霖是靳的亲家,曹张又新联姻,也是亲戚,所以靳复任总理自不在话下了。
这是靳云鹏的第二任内阁,内阁名单如下:
外交总长颜惠庆。(署)
内务总长张志潭。(署)
财政总长周自齐。(署)
陆军总长靳云鹏兼。(署)
海军总长萨镇冰。
司法总长董康。(署)
教育总长范源濂。(署)
农商总长王乃斌。(署)
交通总长叶恭绰。(署)
8月20日北京政府任命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9月2日任命吴佩孚为副巡阅使。曹命吴驻军小站。拱卫京畿吴却另有打算,他率嫡系部队第三师驻节洛阳。虎视中原。他常写两对联赠人:
(一)欲平大难须尝胆,誓扫倭人不顾身。
(二)花开阳春惟三月,人在蓬莱第一峰。
9年10月12日,直系大将江苏督军李纯突然暴死。
李纯之死成为当时政坛一件惊人的秘闻,因为当时报纸上均以“江苏督军李纯忧国自杀”为题。但李纯真的是自杀吗?他如果是为了忧国自杀,为何不自杀于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南北战争或是五四运动等国家危难之际,却在皖系惨败,直系鼎盛之时?这就是令外边物议沸腾了。
关于李纯的出身也勉强可算小站旧人,他是在小站时代就投奔冯国璋,担任记室。民国元年冯国璋任直隶都督兼领陆军第六镇,李纯为第六镇第十一协统。第六镇后改为第六师,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令冯就任江苏督军,即以第六师长畀予李纯,且兼任九江镇守使,不久升任江西督军。迨冯国璋继任总统,李纯既是冯的嫡系,因此冯即保李为江苏督军,而江西督军遂由另一直系健将陈光远继任。
冯入京就任总统后,与总理段祺瑞积不相容,李纯联络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号称长江三督,为冯支应,颇有声势。在关系的亲近上说,如果由冯国璋选择直系的第二把交椅,就不会是曹锟而是李纯。
李纯在民国七八年间,颇获时誉,因他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又谦冲为怀,平易近人。可是他也有短处,容易被人蒙骗。
李纯养成一种悲怆的心境是因为他夫妇未生孩子,民国初年,其妻曾收养一个名叫菱子的孤女为侍婢。是时菱子只有12岁,天生丽质,伶俐可人,因此极得李纯夫妇的宠爱,不把她看作是侍女,而当作亲生女。
这个女孩子到李纯家时,李还未升到第六师长,自她进家后,李纯即升第六师长、九江镇守使、江西督军而江苏督军,李夫妇认为这是菱子带来的好运,因此对菱子更加宠爱。
当李纯任旅长时,有一次点验部队,在列兵群中,发现一个十八九岁的新兵,眉清目秀,聪慧可爱,是天津大毕庄人,名叫毕正林,父母早亡,家贫无以为生。李纯亦是天津人,因为同乡之谊,遂带毕正林回旅部,派在传达处工作。工作期间,毕既玲珑又勤慎,李甚喜爱,遂命他公余之暇在文案师爷处学习文字,一年后竟能阅读报章和普通公文。李纯更为满意,遂派毕为随身马弁(即今日卫士)。
不料就因毕正林而祸起萧墙。
毕正林既受李纯特别的宠爱,又天生伶俐,因此李纯的左右和亲眷,对毕都十分赞赏,于是毕从马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当李纯任江西督军的时候,毕即升至上尉副官,专门办理督军私人事务和家庭琐事。由于毕是李纯的亲信,可以出入李公馆很随便,而菱子这时正是花信年华,两人不免眉来眼去,一个是少男,一个是少女,很自然地便互相接近。
李纯于民国6年赴南京接掌江苏督篆,启行仓促,动身前即命毕正林随后雇船押运家具,并护送眷属。毕和菱子同乘一船,有一次毕在菱子面前开了一句玩笑,恰被李太太听到,深感不快,抵京后即对李纯说,菱子已长成|人,应该给她选一个对象结婚,免得耽误她的青春。李纯立即想到毕正林,认为两人年龄相若,如果成婚,仍可在督署作事。不久两人就正式成婚。
南京督署有两个大办公厅,外办公厅是在前院,专供大的集会及接待远来外宾,内办公厅则在第二层院中,专供督署各处办公及督军个人读书憩息之用。楼上则住有督军内眷及少数女仆。毕副官和菱子的新房被安置在内办公厅的左后方,所以菱子婚后仍常到督署内宅陪督军夫人解闷。
菱子变成少妇后,当然一切看来都很成熟,不像未婚以前那么拘谨,有时遇到李纯也不似昔日那么羞涩。李纯则仍和过去一样把菱子当做孩子看待。不过菱子已是情窦初开的少妇,所以在动作言笑之间都有一种撩人欲醉的风情,有时李妻不在她也在李纯面前撒娇,这一来,对40余岁的李纯便不能自持,终有一天因李妻外出,李纯竟与菱子发生了不可告人的苟且行为。
自此以后,李纯就常常托故把毕正林支派出去和菱子秘密幽会,这样偷偷摸摸地维持了一年之久。毕正林对此,虽亦微有所觉,但因李督军等于是他的衣食父母,不但菱子是李纯所赐,即自己今后的功名富贵,也无不惟李是赖,想至此处,也就不予计较了。
有一天,李又派毕去上海为夫人购买衣料饰物,毕于受命之后,为讨菱子的欢心,特意回转房去问菱子:“有何需要,可由上海顺便带回。”菱子心不在焉地答道:“你随意买好了!”
毕正林见她面带不愉之色,也不再言语,即反身退出。
他因守法成了习惯,惟恐误了早车,当天赶不回来,即匆匆忙忙出门而去,所幸赶上了上午早班火车,于12点以前,抵达上海,下车之后,即径至南京路一家大百货公司,按照预列的货品清单,未换地方,即全部购齐。然后又替菱子选购几件饰物,转到一家小吃店,胡乱吃饱肚子,在街头雇辆马车,赶往车站,恰巧赶上下午2点的回去快车,晚间7点,即回到南京。当即雇辆人力车,返回督署,下了洋车满怀高兴,提着网篮,径奔自己住房去。不料一推板门,业已自内上闩,砰砰拍了两下,亦无人应声。
原来当日李纯用过晚饭,闲来无事,忽想起毕正林已去上海,料毕初到上海那种荣华地方,一定贪着游玩,当天不能返回,乃放心大胆前往菱子房中寻欢。正当好梦方圆之时,忽然听到敲门之声,乃忙将菱子推开,仔细一听,竟是毕正林的声音,心中一急,翻身下床,想寻一隐身之所,暂避一时,无如房内除一张木床和四把木椅之外,再也找不出藏身之所,窘急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厚着面皮,亲去开门,正好与毕正林碰个对面。毕见督军来开门,心头一慌,急忙向后退了两步,举手为礼,李反窘得无话可说,只从鼻孔唔唔了两声,急步离去。毕则僵立失神,呆若木鸡,直看李走远,才慢慢回过味来,无精打彩地走进房中。因有这一耽搁,菱子早已穿好衣服,整好被褥,见毕正林坐在房屋一角,闷声不响,即含笑问道:“你替上房太太买什么急用之物,她急等要用,督军刚才亲自来问,你看到他没有?”毕正林正在窘迫无计,不知如何收场之际,被菱子这一提醒,即时计上心来,当将替菱子买的几样得意饰物,从网篮里面取了出来说:“你先把这几件东西收了起来,我这就上楼替督军夫人把买的急用之物送去,免得她着急。”于是提起网篮匆匆而去。
这时不过晚间8点钟刚过,正房楼上,灯火通明,俱未入睡,毕走至李的寝门外,喊声:“报告!”室内李太太听到是毕的声音,即答道:“进来吧!”毕进门之后,见李纯坐于靠窗的书桌一旁,正在默默地看着一件公文,态度极为冷漠,他心怀疑惧未敢上前打扰,即转身将网篮内的衣物取出,请李太太过目。李太太约略瞥了一眼,即道:“你买的都很好,回房休息去罢。”毕对适间之事,甚怕督军惦记在心,乃硬着头皮取出商家开的发票,恭恭敬敬送到李的书桌上说:“这是今天买东西的发票,请督军过目。”只见李面带怒容,睨视一眼说:“放在这里好了。”毕认李的不悦,可能是仍为适才之事,故未敢多言,即摒气敛息,悄悄退出。一面向外走着,一面暗自默想:“若不设法化除督军心中块垒,则自己随时都有生命之虑。”究应如何才能消除这层顾虑?一时却没有妥当办法。及走下楼梯,见督军办公室的几茶桌椅,略有零乱,乃一面加以整理,一面筹谋应付之策。
当毕正林正在心绪紊乱,计无所出时,忽闻楼梯声响,有人从楼上下来,回头一看,正是自己所担心的李督军,见他手拿一卷公文,态度严肃,一径走到办公桌旁,落坐之后,取过纸笔,稍一沉思,即草草写了张字条吩咐道:“到军法处去把杨处长叫来,就说我有急事待办,要他快来。”毕应声“是!”立即返身退出。因为毕正林本就识字不多,对李的连笔草书根本就不大认识,故于出门之后,心中即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他想:“督军面带怒容,定是为着奸情被撞破的原故。现在为时已晚,急着找军法处长前来,必是想趁夜静无人,将自己枪毙。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