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的话自然有道理,杨登科又开始在康局长身上动起脑筋来。可琢磨来琢磨去,琢磨得脑袋发胀,也没琢磨出个上佳方案。杨登科就泄了气,差点又要放弃了。
这天杨登科和两位科长下乡回来,经过市图书馆,见门口贴着一张海报,杨登科瞥了一眼,是关于书法展开展的。当时也没怎么在意,回家后,那张海报却仍在眼前一闪一闪的。闪上几回,杨登科突然想起康局长的书法来,心里头不觉得就动了动。吃了晚饭,杨登科就拿了出差时下面农场送的两瓶酒,就要出门。聂小菊问他上哪去,杨登科也来不及多解释,只说有事,咚咚咚,脚打莲花落,飞快地下了楼。
先开着面包车赶到图书馆,只见门口的海报还在。凑上去一瞧,离展览时间还有一个多星期,杨登科心中就有了数,掉转车头去了电大。敲开姚家房门,姚老师见是杨登科,手上还提了东西,有些莫名其妙,说:“登科你没走错门吧?”
进屋后,杨登科将酒放到桌上,说:“特意来看老师的。”姚老师对杨登科的话将信将疑,因为他还从来没见过毕业出去的学生带着礼物回来看望他过。如今这个社会,投桃是等着报李,下钩要钓得上鱼,人人都直奔主题而去,无事烧香的已经不多。不过杨登科说了特意来看自己的,姚老师也就不好多问,只陪着他说些闲话。
果然杨登科慢慢透露出了来意。不过杨登科转了个弯子,明知故问道:“姚老师,你们的书法展什么时候才开展?”姚老师说:“下周就开展,有空你来捧捧场吧。”杨登科说:“可惜我的字臭,不然也拿些字来展展,扩大点知名度。”姚老师知道杨登科的话不完全是谦虚,开玩笑道:“那你拿两幅字来吧,给你展到最显眼的位置。”杨登科说:“行啊,不过署名时得写上姚老师弟子杨登科所书的字样,让人家看了,都说真是师高弟子强哟。”
说笑了两句,杨登科才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的字上不得墙壁,但我们老板的字却是挺不错的,不知老师感不感兴趣。”姚老师一时也没明白杨登科所说的老板是谁,说:“你的什么老板?”杨登科说:“就是我们局里的局长。”姚老师说:“局长就局长,怎么成了老板啦?”杨登科说:“喊老板贴切嘛。现在地方上也好,机关里也好,跟私有企业差不到哪里去,都是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什么都一把手说了算,喊一把手为老板,名正言顺,所以喊的乐得这么喊,应的也乐得这么应。”
姚老师摇摇头,说:“我这个教中文的看来没资格了,好多词语都不太听得懂了。”心里清楚得很,拿着烟酒找上门来的,那字绝对好不到哪里去,但碍着杨登科的面子,还是问道:“你们老板也懂书法?”杨登科说:“我们老板当然懂,他写的字没法跟你们这些大书法家媲美,但在机关干部中,却是数一数二的。”姚老师说:“那行啊,我们正想扩大书法家队伍呢,有你们老板那样的领导加入进来,正可壮我声威。”
见姚老师答应得如此痛快,杨登科心中窃喜,说:“那我这两天就让老板写几幅,再拿来让你过目,你觉得行就展出去,不行也不要勉强,扔到纸篓里便完了。”姚老师说:“登科推荐来的人能有不行的吗?”
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杨登科得了姚老师的话,便屁颠屁颠跑到康局长家里,要他写两幅字,拿去参加展览。康局长以为杨登科开玩笑,说:“你不是寻我开心的吧?”杨登科说:“老板这可是冤枉我了,我是真的觉得你的字好,才动了此念,跑来找你的。”康局长还是下不了决心,说:“人家都是正儿八经的书法大家,道行深得很,我一个业余爱好者的字,跟他们往一处挂,不是叫我丢人现眼么?”
杨登科只好兜了底,说:“书法家协会主席姚老师是我电大里的中文老师,跟我关系特别铁,是他听我说起你的字写得好,主动提出来要看看你的字的,如果他满意了,不仅可以给你展览,说不定还能评一个不大不小的奖呢。”
康局长经不起杨登科的一再鼓动,答应写两幅字试试。杨登科也是性急,要康局长当场就写,康局长摇摇头说:“现在就出手,没把握。近期工作有些忙,我已经好几天没动过笔了。”杨登科说:“老板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了,几天没练有啥关系?”康局长说:“登科你不练字不清楚,书法是一门艺术,凡艺术的东西,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傅知道,三天不练大家知道。”杨登科说:“老板还挺有理论修养的嘛。”康局长说:“这是什么理论修养?”又说:“你还是给我两天时间吧,我再练习练习。”
杨登科想反正要一个多星期后才开展了,练习两天康局长再写也不为迟,于是说好到时再来取字,出了门。
两天后杨登科又去了康局长家,只见康局长书房里已写了好几十幅字,什么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分金鲍叔,奉璧相如,什么生子当如孙仲谋,八千里路云和月,什么遥望洞庭山水色,草树知春不久归,都是旧文古诗上寻觅得来的句子,意思自然好得不得了,只是那字有些不太匹配。杨登科不免深感失望,如果拿着这样的字跑到电大去,就是姚老师不说什么,他杨登科也汗颜。却还不好在康局长前面实话实说,只得假意道:“我看了姚老师家里那些所谓的书法家送的字,比老板这些字也强不到哪里去。”
康局长并不为杨登科的奉承话所动,说:“登科,我看还是算了,这样的字我可不好意思让你带走,你在姚老师那里也出不了手的。”杨登科心有不甘,说:“老板太谦虚了。我看这样吧,你如果对这些字不太满意,不妨再写几幅试试,总有你最拿手的。”
康局长其实还是特别想去参展的,杨登科这么一怂恿,他又来了劲,摊开徽纸,连续写了好几幅。写着写着,康局长又没了信心,自知比原来写的并无太大长进。这书法不像坐在台上做报告,先是基本情况,再是目标任务,然后是一二三四几点所谓的措施,中间再塞些数据和事例,几十年翻来覆去就这么几招,再弱智的人重复得几回也能烂熟于心。书法却还是有些不同,表面看上去是写字,实则奥妙无穷,所以搞书法的人过去叫做书法工作者,如今都成了书法家。既然是家,自然不是想当就当得了的。
杨登科万般无奈,看来用这个办法是没法巴结上康局长了。但要出门时,杨登科还是怀着一种侥幸心理,带走了两幅,看能否说服姚老师,勉强拿去展览一下。跑到电大,伸手要敲姚老师家门了,杨登科又心生胆怯,实在没有勇气拿这样的东西去面对姚老师。犹豫了一阵,杨登科终于还是下了楼,开车出了电大。
在街上转悠了半天,杨登科还是无计可施。他甚至想出点钱,随便找一个人写两幅,署上康局长的大名,拿去让姚老师展览一番算了。又生怕弄巧成拙,被书法家们和机关里的人知道了底细,反使康局长难堪。
白忙乎了半天,毫无结果,杨登科不免气馁。就在杨登科别无他计,快要放弃努力时,他脑袋里突然冒出那次康局长写的“同意已阅”四个字来。杨登科怦然心动了。是呀,何不就让康局长来写这四个字呢?这四个字是杨登科见过的康局长写得最好也最为得意的字,尽管那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
只是杨登科还有些犹豫,自己尽管不是书法家,但凭直感,也觉得并不是什么字都是可以入书法的,毕竟“同意已阅”四个字也太实用太世俗了点。转而又想,字又不像机关里的人可分三六九等,有什么干部工人之异,局长科长科员之别,汉字与汉字应该是生而平等的。何况什么字入书法,也没谁作过批示,打过招呼,下过红头文件,或作过什么硬性规定,只要写得好,哪个字不是现成的书法?
杨登科豁然开朗,马上又去了康局长家。
果然,当杨登科说出“同意已阅”四个字时,康局长眼睛便放电一样闪了一下。说实话,康局长也是不折不扣的大学毕业生,算是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有道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做文章,参加革命工作特别是做上领导之后,难免天天跟汉字打交道,文学水平更是日见长进。可最能让康局长心动和念念难忘的,恐怕还是“同意已阅”这四个平平常常的汉字,说他对这四个字心向往之,情有独钟,也是一点不带夸张的。事实是当领导的可以什么字都不会写,只要能写这四个字,同时也善用这四个字,便基本具备了当领导的能力。
不过尽管如此,康局长还是不敢相信这四个字也可当做书法来写,担心道:“书法作品跟批报告签文件大概不是一回事吧?”杨登科知道康局长已经动了这个念头,说:“同意已阅是批报告签文件的常用字,这确实不假,可这四个字也是汉字,是汉字便都是我们的老祖宗仓颉同志亲手所造,为什么不可以写成书法作品呢?”
康局长将杨登科的高见认真一琢磨,还不无道理。陡然间便茅塞顿开,心明眼亮了,更加坚定了写好这四个字的坚强信心和旺盛斗志。
杨登科见康局长有了这个姿态,甚喜,不待康局长发话,就摊开徽纸,磨好徽墨,并捧过桌上的徽笔往他手上递去。康局长没再推辞,接笔于手,先是静思片刻,将大脑里的异念点点滤去,然后想像着桌上的徽纸就是科长主任们双手呈送上来的文件和报告,正等着他签字画押,行文生效。待到气定神凝,渐入佳境,康局长才将徽笔伸到砚台上,轻轻探了探墨,再悬笔于纸上。仿佛是眨眼之间,康局长就唰唰唰唰,笔走龙蛇,左右相衔,上下贯通,只几下,“同意已阅”四字便跃然于纸上。
杨登科顿时就呆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别的字写出来与所谓书法艺术相去十万八千里的康局长,写这四个字时竟是这般得心应手,如鱼在水。而且比上次写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