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怀念老舍-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舒乙:谢谢。这不是谁个人的骄傲与荣誉,而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骄傲。

  记者:这次挂牌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

  舒乙:说来话长,早在六年前,由陈道明、梁冠华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二马》在伦敦拍外景,我和谢添被邀请当顾问同行,时间只有一个星期。正是那几天我开始走访老舍当年在伦敦居住过的地方,一共有四处,我找到了三处,另一处当年被炸毁了。

  同时我看到伦敦城中有许多房子都挂着圆形的蓝牌,标着“英国遗产”字样,上面写的除了人名和身份外,另一行写的是这个人的所属国家及在此居住的年份,从中看出有少数人并非英国人。当我看到“甘地”的名字时很受震惊,感到英国人真的很包容。

  于是我就向中国驻英大使馆和一些英国学者提议,能否为老舍先生当年的居住所挂牌。

  记者:很复杂吗?怎么用了长达六年时间呢,11月25日刚好是巴金的诞辰之日,是巧合还是有意?

  舒乙:我的提议得到了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处的积极支持,另外在英国的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吴芳思及陈小滢等五位学者为老舍的挂牌做了大量配合工作。

  之所以这么多年才定下来,主要是负责授牌的英国遗产委员会要经过严格的取证,取证对象包括中国作协、文化部、外交部等多家官方单位。其实早在三年前,英国就从二十个候选人中批准了老舍的授牌资格,他是二十人中惟一获批的人。

  本来英国有商家想对此事进行商业运作,比如将挂牌仪式与话剧《茶馆》在伦敦上演同时进行等,我不同意这种炒作。至于挂牌日期与巴金诞辰为一天纯属巧合。

  ■挂牌原因——“在伦敦老舍开始文学创作”

  记者:这个蓝牌意味着什么?具有什么资格的人才能挂蓝牌?

  舒乙:在英国共有750块这样的蓝牌,是由英国文物遗产委员会下设的蓝牌委员会具体审核认定的,绝大部分都在伦敦。

  在英国,故居能够镶挂蓝牌的文化名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是一个领域内多数成员所公认的杰出人物;为人类福祉作出过重要和积极的贡献;具有一定知名度;诞辰超过100年而且已经过世。

  记者:曾生活在英国的中国名人不少,为什么老舍先生成了首位获得此资格的人呢?

  舒乙:我想除了他对人类文学所作的贡献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从英国开始的。他1924年应邀赴伦敦讲学至1929年,期间先后在伦敦租住过4个地方。其中,他在伦敦靠近诺丁山的荷兰公园圣詹姆斯花园31号这处寓所居住的时间最长,达3年之久。正是在那儿他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他主要从事四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三是写作,四是帮助同住的克莱门特。艾支顿先生翻译《金瓶梅》。

  记者:老舍哪些作品是在伦敦完成的?

  舒乙:他完成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小说《二马》的一部分。这些作品被视为老舍文学生涯的开端。他帮语言学家完成《金瓶梅》的译本也花了不少心血,那本三卷本的英文版本译名为《金莲记》,现在还是英国研究《金瓶梅》的权威版本,在精美的书的扉页上译者有句话是“此书献给我的朋友C。C。SHU(舒庆春)先生。

  记者:当年租金是多少?

  舒乙:这好像不易考证了,只知道当时老舍与克莱门特夫妇合租这套房,老舍出饭钱,对方出房钱。在伦敦上演同时进行等■挂牌纪念——“妈妈手书老舍二字,蓝牌上首次有中文”

  记者:他住过四个地方,如今尚存三所,这些房子保存怎样?

  舒乙:房子都保存很好,有人作为生活居所在使用着。挂牌的这所是一座连地下室共四层的楼房,老舍与人合租的是二层。

  记者:如今居住者同意在自己的房子上挂不认识的人尤其还是外国人的牌子吗?

  舒乙:英国是个非常保护私有财产的国家。比如这种挂牌行为,如果房主不同意,那么政府是无权干涉的。现在住在这所房中的主人是一对叫瑞成的英国中年夫妇,他们虽然对老舍并不了解,但很热情地支持这件事,还慷慨地把房子借出来办庆祝酒会。据说这次为老舍挂牌已使这套房有了15%的升值。

  记者:为老舍先生挂的这块牌子与以往的英国文化遗产牌有什么不同吗?

  舒乙:有很大不同。这次为老舍挂的牌子上姓名处除了LAOSHE的拼音外,还有两个中文大字“老舍”,这两个字是我妈妈胡絜青生前亲笔写下的。

  ■伦敦之于老舍——“没有伦敦就没有作家老舍”

  记者:我看到您写的《在伦敦“老舍故居”挂牌仪式上的讲话稿》中,说“老舍先生是怀念伦敦和东方学院的”,比较于他生活过的济南、北京,当年他对伦敦是什么样的情感?

  舒乙:老舍曾写过不少随笔散文记述他当年的英国生活,我觉得在过去的时代他不是特别喜欢英国人,认为他们傲慢且保守,他曾在文中说过,“我简直没写出几个像样的英国人”。但事实上他又非常怀念在当年的东方学院任教的日子,尤其是那个宁静美丽的公园、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都是他的最爱。我到英国曾特意依照《二马》中的情节走访过不少地方,包括宁恩丞写的《老舍在英国》一文中他们看夕阳的里士满,果然都是实名实景,都那么真实地存在着,确实非常美。老舍在怀念伦敦生涯时曾深情地说过一句话,“唉,希望多咱有机会再到伦敦去,再在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

  记者:在伦敦的日子老舍写出了文学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开端之作,您怎么看待这个时期?

  舒乙:我认为如果没有这段时期很有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当时与国内相比可以说是安宁的生活环境让他能够去思考,他能清醒地看到自己正遭受战火不幸的国家和那儿的人民;而伦敦图书馆中浩瀚的知识殿堂、无处不在的大小公园又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因而他的文学创作得以实现。

  ■挂牌之于老舍——“在天之灵会宽慰得微笑了”

  记者:老舍先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您认为他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舒乙:是勤奋。老舍是个谦虚得过分的人,但他老说自己是个勤奋的人,他是在玩儿命地写作。早在1999年,老舍诞辰100周年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慢慢地写》,说的就是他精益求精的写作风格。

  老舍写作很慢,他平均一天也就写1000至3000字,除了字斟句酌外,甚至连每个标点符号都不肯马虎,这么慢的速度下,他仍在有生之年写出了那么多作品,主要是因为他的勤奋。解放后他虽然有许多事务性工作,但上午一般都用来写作,大家知道后也就不在上午打扰他。虽然他常说自己只是“写家”而不是什么“作家”,他的工作同木匠、拉车的人没什么区别,但他对待自己的心血看得很重,有的编辑改了他的稿件,他便会特别生气,他说“他不知道我连每一个标点都想多久。”

  记者:巴金曾说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杰出的代表”,除了他的文学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说他的气节,您怎么看?

  舒乙:老舍创作于伦敦的长篇小说《二马》,描述的是上世纪因为贫穷落后在世界上到处遭受白眼的中国人,他想用文字来激励自己的同胞要自强,要挺起腰杆做人,他写过一句话:“中国还没有一个惊动世界的科学家、文学家、探险家——甚至连在万国运动会下场的人材都没有,你想想,人家怎么能看得起咱们。”读了这段话,再看着这次挂的这块牌子,真是宛如隔世!我相信老舍的在天之灵会宽慰得微笑了。

  他们说老舍

  艺术家老舍

  老舍和我们来往最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时代的重庆。我们都觉得他是我们朋友中最爽朗、幽默、质朴、热情的一个。我常笑对他说:“您来了,不像‘清风入座’,乃是一阵热浪,席卷了我们一家人的心。”那时他正扛着重庆的“文协”大旗,他却总不提那些使他受苦蒙难的事。他来了,就和孩子们打闹,同文藻喝酒,酒后就在我们土屋的廊上,躺在帆布床里,沉默地望着滔滔东去的嘉陵江,一直躺到月亮上来才走。

  ——冰心《又想起了老舍先生》

  京味儿老舍

  鲁迅说过老舍“油滑”,叫我这半吊子北京人看,这是南方人对北京话的偏见,那不是老舍油滑,而是北京人就这么说话。老舍的作品有时给人感觉软,绕半天圈子不切题,正是有些失之厚道,舍不得,对北京小市民太热爱。他也没法儿不这样,那些人没一个外人,都是亲戚里道街里街坊的。

  ——王朔《我看老舍》

  可爱老舍

  老舍是一个讽刺小说家,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都以讽刺出之。然而决不如鲁迅那么刻薄,反而令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长者,这或者要感谢他那北方人的忠厚气质。鲁迅小说里没有一个好人,老舍小说里的李子荣、张大哥、丁二爷,都十分可爱。他口角边虽常常挂着讥嘲的笑意,眼里却蕴着两眶热泪。

  ——苏雪林《幽默作家老舍》

  平民老舍

  青岛新建了一座公园,以老舍先生命名,叫做“老舍公园”,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公园之一,这很出乎我的预料。

  “老舍公园”的特点是它的现代气息。按照当代国际园林标准来构筑,是它的开放性;完全没有围墙,不收门票,是它的平民性;为公众,包括儿童和老人提供休闲场所。它朴素而又闹中取静。

  真是个难得的好公园。

  看了这公园,想起了当年老舍先生给青岛“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