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驼峰航线-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经事先估计到了升力和平衡问题,吴敬成特地选择靠近右机翼的位置坐下,以便对飞行状态观察更仔细。
这架安装了不对称机翼被命名为DC…21/2的飞机在整个机组齐心协力的操纵下,慢慢腾入暗夜里。
58驼峰航线截断天道哈罗德·斯威顿不愧为驾驶高手,飞机在宜宾机场起飞加入航线、改平后,由于机身两端机翼长短不一致,飞机出现严重倾斜,哈罗德·斯威顿马上让副驾驶将DC…21/2右翼副翼调到全放位置,这样,就使右机翼升力得到加强,做到左右机翼升力平衡。华祝和地面联络后,就一直在机舱中间,观察右侧机翼“动作”,生怕再有祸事发生。还好,DC…21/2在老哈手中像一个极尽温柔的少女一样,在空中姿态柔和、飞行平稳。
比原来预想的要好得多。
午夜时分,DC…21/2平安降落到启德机场,赢得在场者满堂喝彩。
这一在世界航空史上都堪称一次奇迹的飞行还引起香港岛内媒体的关注,现场有报馆记者对老哈采访,据说,哈罗德·斯威顿只说了一句话:只有刺激的飞行,才让我更快乐!

正文 第八章 败退缅甸

如山倒的兵败继1942年12月6日突袭珍珠港、12月8日突袭香港之后,还未等美国人、英国人回过味来,日本人一场接一场的更大的袭击接二连三地开始了。
12月10日,停泊在南海水域的皇家海军“却敌号”、“威尔斯王子号”先后遭到日本战机轰炸,最后被送入海底,标志着英国在远东最大的军事力量彻底丧失。
1月7日,日本人又蜂拥至菲律宾,然后接连攻克婆罗洲、苏门答腊、西里伯斯、爪哇、泰国、马来半岛……
一个月光景,香港、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统统落入日本人手中。
照旧是声声厉响的闷棍,不是打在脑袋就是击在屁股上,没有丝毫准备,在殖民位置上坐得舒适又安稳的英国人干脆顶不住,被打得措手不及、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2月15日,在攻陷新加坡后,充满肃杀之气的膏药旗摇身一转,锋芒直指缅甸。
日本人目的非常明确,只要占领全缅甸,就等于截断中国最后的通道和退路,日本人精明得很,一下子就识破了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航空公司的“锦囊妙计”。
美日开战后,美、苏、中、英、加、澳、新(西兰)荷等迅速结成同盟国。已经和日本人交手四年的中国肯定是这场旷日持久战争的最前沿,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不能不让美国总统对中国极其重视。
费尽周折找到1942年12月29日罗斯福给蒋介石拍发的一封加急密电,翻译过来,1942…194559败退缅甸全文如下:致蒋介石将军阁下:重庆中国为保证在对敌斗争中有效平等合作的共同努力得以形成,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应有一个最高领导人来掌握英国、荷兰、美国的军力。这就适当地显现出对中国地区的联合军力该有个相应的领导者。在这个地区我们建议开始时应包括泰国和印度支那半岛这些联合军力容易进入的地方。在英国、荷兰政府的代表同意下,我希望由您来承担指挥现在或将来在中国国内的联合军力。
按我们的想法,为使这样的领导有效,应该马上成立一个联合计划组,成员来自英国、荷兰、美国、中国政府。如果您认为是可行的,而且苏联同意,那么苏联代表也应该包括在内。这些人应该在您的最高领导之下。西南太平洋及英国在印度军力的领导者都应该与您总部有最密切的联络。有一个联络官系统联络三个总部是最理想的。
这个安排将使您的计划和影响力在指导各总部的战略中发挥作用。您在这方面的观点我非常欣赏。富兰克林·D·罗斯福(注一)接到美国总统的密电,面对罗斯福的“商榷”,蒋委员长非常“赞同”,而且是兴高采烈地接受,在一张笑得合不拢嘴的著名照片中,就可见蒋介石此时之心情。昔日还是一国之委员长,一夜之间成了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用春风得意来形容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最恰当不过。来而不往非礼也,委员长在笑纳“最高统帅”同时,“聪明”
地要求美国总统能派员来华担当“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参谋长。
既然战区统帅都提出了要求,在蒋介石“希望”派遣“参谋长”没多久,“参谋长”
果真来了。
华盛顿特派遣陆军中将约瑟夫·W·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史迪威于1942年3月4日抵达重庆任职。
罗斯福总统不可能在这里摆放个“闲人”。美国政府认为,在华期间,史迪威将军将负有如下使命:一、监督、管理美国援华军用物资的分配和使用。
二、在战区最高统帅统辖下,指挥所有在华美军及经指定的中国军队。
三、作为美国军事代表,参加在中国举行的一切国际军事会议。
四、管理和改善中国境内滇缅公路运输。(注二)……
够了,仅凭这几点,就为蒋史的矛盾直至最后分道扬镳埋下伏笔。
都是铮铮铁骨硬汉(一)史迪威1942年3月初来华就职,6日正式拜会他的顶头上司、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11日,即飞赴缅甸腊戊,指挥从中国开入缅甸的新五军、新六军两个“远征军”与步步从泰国紧逼过来的日本军队作战。
一定要保住“滇缅路”这条对外通道。地面和空中,能保住一头,中国的大门就不至于被关闭,这“战”就能抗下去!
从国内打到国外,惨烈的地面战斗徐徐拉开帷幕……
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新五军、新六军进入缅甸后,开始还不错,200师第一仗就在同古歼敌三百余名,给日军来了一个下马威。守卫在这里的英军见中国人来了,头都不回地立马走掉。
出师告捷,本应再接再厉,但很快,矛盾就有了。
二百师接防同古,史迪威决定中英双方应该趁势一鼓作气,把日本人的气焰彻底打下去。他准备再组织力量在平蛮纳会战,于是,他让九十六师迅速投入,让五十五师穿插。然而,让他料想不到,杜聿明、廖耀湘拒绝从命——因为“校长”在重庆指挥他们要在曼德勒会战。
远征军、皇家军队,蒋介石、史迪威,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一国三公,心怀各异、阳奉阴违、明服暗抗、朝令夕改,全都搅成了一锅粥!
曾在中国住过多年,自知熟悉中国“国情”的史迪威真是犯了难。
好容易把两边都沟通了,工作也做好了,部队已经摆开阵型,布好口袋,只等日本人往里钻,也不知英国人喝了什么迷魂药,突然撤离摆在右翼的第一师,退守仁安羌,跑到那里与其装甲第七旅汇合,随之即被日军三十三团包围。
一切和远在万里之外丘吉尔首相率领民众抗击德国入侵的大不列颠景象相反,缅甸的英国皇家军队在日本人面前竟是如此不堪一击,丢尽脸面。
丢脸的事情还在继续,面对只有两个联队的日军,有七千余人的英军竟然想不出任何办法突围,只能向远征军、向史迪威发出求救。
在关键时刻,孙立人率领他的三十八师赶到了。据说,如果三十八师再过一天不到,英军就准备投降了。
仁安羌一役,国军三十八师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寡敌众的著名战例,救出英国人,轰动英伦三岛,不讳“面子”,勇于承担过失、牢记恩情的西方人从此把孙立人看成心中神圣的英雄,时光荏苒六十多年,如今,谈起当年的救命恩人,谈起“东方隆美尔”
孙立人将军,激动之情照样溢于言表。
英国人是救出来了,但会战平蛮纳也肯定无法进行了。
美国参谋长不得不按照蒋委员长的意图做最后一搏——会战曼德勒。好像偏偏作对——英国人再次在没有任何通知情况下,脚底抹油——溜了,计划好的会战曼德勒顿时化为泡影。
几乎是在准备曼德勒会战的同时,日军五十六师团避开曼德勒,迂回缅东。
4月29日,该师团一举攻克腊戊,彻底切断滇缅路,切断远征军回国退路。
腊戊失守,不仅断了国军后撤的路线,连邦德计划好的那份洋洋洒洒的“分析报告”中的关于分段在中缅路上运输的计划也被打乱。
远征军决战缅甸,蒋委员长比谁都急,从3月远征军入缅到5月撤退回国,他多次在昆明、仰光、密之那、腊戊间往返。
缅甸坚决要守住,那是中国最后的通道,要和英国人沟通,印度在今后的战争中也会起决定性作用。肯定是交通部或者邦德的“报告”和“中航”航线勘察促使委员长下了最后的决心!
委员长这会儿铁了心,不光是要看住“枪杆子”,重要的是要打败日本人!
4月13日,“中航”一架DC…3载着安排完作战计划的委员长从密之那起飞回昆明,在腊戊附近,有八架日本零式机尾随机后。闻此消息,飞行员、随从脸都白了,大家都不知所措,而委员长却无事一样,从头至尾,一直在座位上看书,连头都没抬一下。
猖狂的日本人这次不知为何竟然没有攻击,担当本次专机飞行报务的华祝老人说,假设日本人有一架飞机开炮,绝对没跑。
在委员长心中,不光是国内,也不光是一个缅甸,还有印度。印度国内各党派和英殖民者、和政府之间的情况、态势已让他焦虑万分……
乱糟糟之中,2月24日,蒋介石在昆明直接给宋子文发电:我已传达给顾维钧(驻美大使,笔者)下列指示:我推断你已经见过我对印度的告别信。请利用这个机会对丘吉尔讲我个人见到印▲来自英国的女护士救治中国远征军伤员。
度军队和政治情况,是我到印度之前想象不出的。我恐怕丘吉尔对实情是不知道的,最好是先告诉克立泼斯,由他再去报告丘吉尔。我不能不说,只能说我所想到的。我强烈地感到印度的政治问题不立即迫切地解决,那么危险就与日俱增。如果英国政府要等到日本飞机来轰炸印度,而使印度士气涣散,那就太晚了。如果解决到日本军队进入印度之后,那就更晚。如果日本人知道了实际情况而攻击印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