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语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蓬语录-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浅溪一样终日不满的人,是无法把握现在的,而像大海般浩荡、沉稳又波澜不惊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必定充满喜悦。

真正的谦让,是最高的与一切的美德之根本。

真正善良谦虚的人,可以从他们对事物的热心(忘我)状态看出来,他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傲慢则为它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即使被人毁谤、被人误解的时候,仍要谦逊忍受,因为,唯有谦逊,我们才能替自己或别人的关系带来和平。【。52dzs。】

和而敬之,则每个人的心,自然变得清净,自己的周围,也将变得极具明洁。

与其陶醉于不可能存在的绝对把握,倒不如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向前迈进。

讲话过于肯定的人,往往后悔多于肯定。

经常保持谦虚,那么在你被称赞或被贬低的时候,较不会乱了方寸。

过活你自己的生命,不要狂妄,用谦虚来表现你的生命。

以诚信务实之心做事,以虚怀若谷之心待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要常常想:「我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

对人恭敬,就是在壮严自己。

取善无穷,不谦则自狭其量,更是自拒其福。

能把自己压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贵。

君子谦谦,卑以自牧(牧:修养。)。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

海之所以大,在于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处。

愈能自觉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赏别人的伟大。

多用心听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的看法。

谦虚是圣人的本来面目。越是了不起的人,越是谦虚。

我们确实有如是优点,也要隐藏几分,这叫作涵养。

高尚的德行,像山谷一样,汇聚万流,吐纳百川——「上德若谷」。

讲大经论,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问,绝不怪怪奇奇。

观周公之才不骄不吝,今人有才何可自矜;观颜回之学若无若虚,今人为学岂容自足。

凡夫认为只有圣人才值得他尊敬,圣人却把每个人都当做圣人。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若能常有惧心,退一步想,见益而思损,技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谦卦六爻(爻:八卦卦上的横线。)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愚痴的人会说:「这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我一样聪明。」聪明的人会说:「这世界上没有人像我这样愚痴。」

真正的伟大是优越而不自觉伟大。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生命之旅可以坚强单独地度过,但是力量则是来自谦虚。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柢,处逆处顺,无往不宜。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世路风波,翻覆莫测,唯有让人为妙。

此身无论处何境遇,而「敬」、「恕」「勤」字,无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数字,

则无入而不自得。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不以所长者病人;不以所能者傲人。

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

方为一事,即却人知,浅之尤者。

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

做人之道,当小心谨慎,谦而又谦。

位居千万人之上,心须居千万人之下。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劳谦虚己,则附者众;骄倨傲慢,则去者疾。

胜人人必耻,让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离一切相

文字有极大的自由与创意,却无法创造出一个与外在样貌完全一致,在意义上毫无偏失的世界。

固执于一个表相,并不能了解事物的真正涵意。

外表往往与事实不符,世人却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正义的人在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仍然丝毫不逸出正轨。

我们布施爱给他人,并不是因为我们想给什么东西,也不是因为他人需要,更不是因为他们值得被爱,而是因为心就该如此地被训练。

一心只想要积聚功德而没有增长德行,有如盖一栋美丽的房子却没有做事前的整地,房子不久就会倒塌。

只要透视到表面之下,就可以发现,事实上并没有人,只有物质和心理的元素。

一切都不值得攀缘。

根尘识俱遣,心意识全忘;十方坐断,不通圣凡。我们必须摒除对人生的成见,才能拥有期盼中的人生。

去做他人认为轻蔑的工作,而获得成功,是件伟大的事。

通过所有的诱惑、气节高尚的人是谁?他就是——无论将什么东西放在前面,都不失去平常心面对一切的人。

如果你知道世间的事物都是——无常、苦、无我——你还追求它们那么你就是疯了。

如果我们超越外相,并看见真理的话,我们会了解,其实并没任何事物存在,有的只是宇宙的特质——起初生起,中间变迁,最后消逝,如此而已。

不论心快乐或悲伤,不要为它所骗,这都只不过是骗局罢了。

放下那些本质非永恒的事物。

谈到修行,其实一点儿也不远,就在我们身心的当下。

修行是为了能从一切的情况中「分离」开来,而不是为了去执着任何的状况。

「外表」障碍了「超越」,阻碍人们清楚地见到事物。

苦的根源是「爱欲」与「烦恼」。

人类其实并没有什么。无论我们可能是什么,那也只是在外表的领域里。如果我们拿掉表面,见到超越,我们会了解,并没有什么在那里;只有普遍的特性——出生在一开始,变迁在中间,以及停止在最后。

一个人必须学习去诚实地看,对自己及周遭的人诚实:去了解一个人的极限,并且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捕捉。

是我们自己的无明、愚痴和缺乏正见,才使生命有了执着,而让生命演变成一座囚牢。这只能说「活该」了!

无明与自我概念,会使我们无法放下对角色的占有。已经养成的惯性思考模式,阻挡着一个全新的内心视野。我们必须跳脱出来,并觉悟一切外相的虚妄。我们的执着来自于我们深信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全世界有四十亿人口,正为了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一点掌声在努力与生存,这不是很令人好奇且惊讶的吗?

外在所见的绝非真实,它不过是我们演的一场有趣的戏剧罢了。

当我们对感觉作出反应时,便知道自己仍是一介凡夫。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

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这宇宙的一切,都是吾人自心幻化出来的虚幻色相。

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判他人,心生分别,徒增

我相我慢与是非,也是被经转。

心不安定,看什么事都有我相。

佛非由色相见。心开即是见佛,见自性佛。

修行要没有我相。

去我相我执,才会开智慧。不去贪瞋痴,智慧不开。

万法一相,一相无相。

盖诸法相,皆是自性,所现幻影,念起法生,无明所变,根尘无体,识性元空。

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于一切法不住不着,不作有无,即是见法。

心行处有,生死业心;心行处灭,常住真心。

多知多解,广求文义,翻成雍塞;求知求解,情存学见,却成迷道。

惟益多闻,滋长我慢,有能有所,全是凡情。

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生灭俱尽,得大解脱。

着即烦恼,离即菩提,成相即心,离相即佛。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

我们被身体迷惑、愚弄,因而对存在于我们内在的真正归宿——这颗心,一无所知。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到最后我们又是谁呢?终究都要死的。无论他们指派你当什么,到头来都一样。

假如你能如此看待事物,就会拥有一个可靠的依怙和真实的满足。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名利恭敬、妻财子禄,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

万法唯一心,权且立虚名,有我非觉体,无相乃真成。

菩提无相,亦无可得。学人若处处着相,处处求得,则其心念,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

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