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语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蓬语录-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看看十年前的种种计较,今觉可笑,若十年后反观今日的争执,应会莞尔。由此可知,对于时间,每个动点上的执着,只会徒增我们的烦恼而已。

欲精神清明饱足,须除得失生灭心。世间无常,诸行非久,虽在世间,常离世间,只住世间地,不染世间情。

为了赞美而去行善,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情生智隔。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无所着」是——得到一千万,还是一觉到天明。

不「留恋」则心无挂碍。

人生恰似戏文场,是非黑白莫逞强,顷刻一声锣鼓息,不知何处是家乡。

一般人认为的不执着、不动心,即是逃离此恼人的世界而住到山洞或森林里。这仅是肤浅的看法。

只是事来不受,一切法「不受」,即是本来面目。

出家虽一无所有,但内心却无所不有。

一般人总认为跳进水坑比跳进粪坑要好得多,但是聪明的人什么坑也不跳进去。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簷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抛却一切计较,捐弃无谓的拘执与丑陋的心机,让自己生活在无一物之中。犹如仰望穹苍,万里无云的碧空,令人心情豁然开朗。

执着于我们最终都无法拥有的,实在是不幸的事情。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若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

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便离妄缘,即如如佛。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着,即自见佛性也。

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灵利无处安着者是。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锁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味。

住着于法,斯为初念,如人如暗,则无所见。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

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言,便是诸法。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

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不住六尘生心。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

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学道人若驰求心不歇,纵与之眉毛厮结理会,何益之有?

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

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

却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要得不随时节,但一时放下着,放到无可放处,此语亦不受。

生死涅槃如同昨梦。必一无所住,乃为大觉耳!

于无住本,立一切法。

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

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业。

虽以无量珍宝庄严,虚空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大乘人用功不住心,不看净,不入空,不入定。

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着。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心法相空也。

「执」为禅之大病。

宝满三千界,斋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

问曰:家贼(妄念)难防如何?答曰:识得不为冤。又问:识得后如何?答:贬向无生国里去。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

为人不可强求,为隔不可执着,为理不可偏计。

诸法唯空,了不可得,执则成妄!

知见非障,因执成障。

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立一尘而不着,悟万法之未生。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

本性空遍,非身内非身外。真心不住,不即身,不离身。

先觉知事相非真,明而不昧谓之觉,知而不迷谓之悟。

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

告诸学者,无外驰求,若最上乘,应当作。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山半白云。

不求皆苦,忘心即乐。

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欲得速成佛,只学无生忍,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广演罗蜜,无心可鄙吝,只恐着有人,愚痴自不信。

谦逊的甘泉

谦逊,那低下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当我们十二分谦逊之时,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之时。

德行对生命而言是必要的,从谦逊做起,我们便开始趋向觉悟了。

谦逊就好像内衣,具备它,但不显露出来。

聪明的人就像是河流——河水愈深,愈是安静。最聪敏的人,通常是那觉得自己最不聪敏的。

谦逊是钓取赞美的香饵。

谦逊是最高贵的克己工夫。

谦逊是世上最确切的禁戒。它是克制自私、自满、矜夸、奢望及贪欲的禁戒。

有一分谦逊,便有一分受益;有一分矜恃,便有一分挫折。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谦逊乃神圣之面具。

最丰满的稻穗,最贴近地面。

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恭是和善;对晚辈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一个人越少想到或知道自己的美德,越会被人尊敬与喜爱。

念高危,则思谦冲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谦虚是学习的基础。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处便难,到可以笑人处则更难。

满腹经纶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胸无点墨的人,常常乱打高空。

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十之八九都是由于说话的口气。

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无论谁想获得自尊的名声,都应该隐藏起他的自负。

君子能扶人之危,应人之急,固是善事,能不自夸,则益善矣!

能够隐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种很大的才能。不自满是进步的开端。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论识到自己的渺小。

人须从花朵学得修养品格。栀子花所以受人喜爱,只因不妄想香气像玫瑰。

最伟大的才智常不显露。

谦虚之中含有学问与智慧。

平凡就是自然;平凡就是生机。

真正伟大的人都是谦卑的人。

真正才学丰富的人,深明知识不是拿来夸炫的饰品。

从至柔得至刚,秉虚心为劲节。

至人若无若虚,盛德不矜不伐。

谦逊的人永远不谈自己。

任何东西都没有像谦逊那样,使人远离魔鬼。

谦卑永远是和善的第一步。

不矜(矜:骄傲、自夸。)才,不使气,自然言少。不迁怒。不贰过,自然心安。

敬以持己,谦以接人,可以寡过矣!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未事,不多言论;临事,不动声色;既事,不伐(伐:自夸。)功能。

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愈恭。

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谦虚不是抬高别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胸怀。

若想成为坚强的人,必须像水一般,随顺所流。装到四方形容器,它就成为四方形,装到圆形容器,它就成为圆形。因为,水有这种谦逊的本质,所以,它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强韧。

像浅溪一样终日不满的人,是无法把握现在的,而像大海般浩荡、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