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语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蓬语录- 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病死来,善恶苦乐,独自当之,无有代者。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知谨言慎行,则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由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古典力学说:拿手搥墙壁,其反作用力,令你的手痛苦不堪。作恶何尝不是如此呢?

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正语:见理即正,口不妄言。

正业:住无漏智,自身行业清净。

正命:住无漏智,通除三业中邪命。

世间有三种主张佛不赞成:一、一切皆是命运。二、一切为神所创造。三、一切事物无因而生。

每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寿命,它不会持续到永远;当它的寿命终了时,将会自己离开。

我们没有抱怨人生的权利。假如你对人生感到不满,那就表示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因为,因果从不误人。好好地面对现实,并接受果报,将会比怨天尤人更具实际的帮助。

我们所行的善恶,未必能在一定时间内求得报应,善与恶是在超越时间的领域被完成的。在那个领域,虽然看不到报应的明显痕迹,但毫无疑问的,我们已经在我们的良心里,意识到它的存在。

学者遇事,一以天理处之。

任何一种存在,都只是一种「因缘法」而已。

肤浅的人相信幸运和境遇;深虑的人相信原因和结果。

作恶不灭,前世有馀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前世有馀殃,殃尽必昌。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伤害大于受害者太多了。

以染污心说话、身行,则苦就跟随其人。若以善心说话、身行,则安乐随着其人。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有多少。

善人行善,由乐入乐,由明入明;恶人行恶,由苦入苦,由冥入冥。

因果感应,如响应声,如影随形。

如是因如是果,佛家没有原罪观念,你若不怕人杀你,无妨杀人。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佛法主张「因果论」,不主张「宿命论」。

医生难医命尽之人,佛陀难度无缘众生。

犯罪的人路窄。

自杀一次,将会生生世世的传染,因为意识中有自杀的念头。千万不能自杀。

拼命造业,既甘愿作,应欢喜受。

神通敌不过业力。

不杀生之功德,令众生长寿。

智人畏惧苦因,痴人畏惧苦果。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

良好的心态

不要动心!不安定的心是这片不安定土地上最悲惨的财物。

「海哟,你说的是什么?」「是永远疑问的话。」「天哟,什么是你的回答!」「是永远的沉默。」

当你在最坏的处境中,仍然认为没有损失时,就等于获得了一切。

即使是最糟糕的事情,也要照单全收,这便是使内心平和的秘诀。

要保守你的心,胜于一切。

一旦我们能欣然接受各种磨难,受苦的感觉自然就会完全消除。

一个洞澈人生、见识深远的人,即使遭到无理的嘲弄或羞辱,必也有能自我解嘲、不以为忤的宽宏大量。

不快乐是所有疾病的唯一根源,而豁达则是一切疾病的唯一治疗方法。

心不平静是因为它追随种种的情绪,受到情绪的欺骗。

人们总是跟随他们的感觉跑。

别追随你的情绪,要训练你自己。修行包含了将你的生命放入险境当中。

不论他人做了什么,都是他们的事。

无论心希求什么,都别让它得逞。

不论谁去追随自己的心,追随它所喜好的和欲望,以及其他任何一切,那个人根本还没修行。

有修行的人了知善和恶,但不追逐任何一个。

要看着自己,不要去追逐时尚和迷信。

要避免直接跳到结论,最好的方法就是站稳。

如果所知一切皆是如实而知的话,就没有任何事物能干扰那澄澈清明的心了。

别人批评我们,而后便完全忘了,但我们却执持它且不断想到它;那犹如他们吐出一些食物,而我们却拾起来吃一样。

即使是自己的幻相,你都不该相信,为什么还去相信别人的呢?

保持你的心就只是觉醒——某些事物前来,很快地,它们将会离去。因此,为什么要跟随它们呢?

当心绪宁静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才是敏感的。

遇得意则喜,遇失意则忧,便被环境的顺逆差遣,自己何曾作得主。

耐贫贱不作酸语,耐炎凉不作激语,耐是非不作辩语,耐烦恼不作苦语。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为什么我们的幸福要取决于某人头脑中的想法?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让人家去说长道短。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绝不因为暴风而倾斜。

经得起诱惑的人,应该接受生活的冠冕。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当我们专注(定)时,五盖和烦恼(杂染)便没有机会生起,因为一心无法二用。

跟随「流行」起舞,正是「落伍」的前兆。

当你们了解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如香蕉皮一样无大用处时,那么你们就能自在地行走于世上,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事物牵动。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于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只眼镜蛇,它自然会离去;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种种情绪。

只要我们对佛法的了解越少,心越会不断地追逐法尘。感到快乐时,就屈服于快乐;感到痛苦时,就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如果我们放任我们的心,让它乱跑,追随无用的妄念或情绪,心很快就会因为不得休息而疲惫。

人不应为了别人的目光而活。

行住坐卧,心无起灭,一切时中,毕竟空寂。

将目光放远,心情放真空,你会发现世上没有人比你更坚强。

世间就是你此刻正在波动的心境。

「觉知者」是不会快乐或悲伤的,因为,他不会去追逐迁变的因缘。

当极喜、清明的状态从内观禅修中生起时,千万别去执取它们。

美景当前不可贪图。看到就想要,我们就输了一回;听到不顺意的话,就产生憎恶的反应,我们又输了一回。

心无动乱是道场。

聪明人不被愉快不愉快和快乐不快乐所动。这些事情生起,他们不执着,随其本性去放下。这就是「正见」。

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

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功夫就有把握。

做功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功夫。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

为不了本自无心名妄。若知本自无心,即妄无所起,真无所得。

一念不生,诸缘自断。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离念之智,等虚空界。

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烛定则明,摇则昏,而况心乎?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办大事者,心无镇定之力,而魔乃生于其前,辗转入于荆棘之途,必致左右为难。

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在定。

如果我们不要为别人的说法和作法而忙乱,心中必会安详得多。

时常被莫名的情绪反应所束缚之人,就如落雨的湖面般,难以感受到平静安详之美。

当你什么事都用平常心看待之时,烦恼就会比较少。

「悟道者」——不因利害、毁誉、褒贬、苦乐等而动摇,毕竟这一切迟早都会成为过去。

一旦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不是听凭理性,也不是来自内在的觉醒,而是受到外在别人的影响,你应该立刻停止行动。

不要因微不足道的事耿耿于怀,也不要让细微的琐事,吞没了自身的幸福。

人的起心动念是烦恼的根源,「苦」是跟随着那不停的妄念、追求而来的。

我们并不是因果的执行者,所以,我们无法论断别人的对错。

随缘就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若于境界中强加分别,即是业障。

妄想来了,就由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

不要由于别人的是非、善恶来影响自己。

圣人不必在心中构筑任何身心状态,也不意图去架构或摧毁任何状态。

一切法不受,则妙用常现前。

能觉他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若心有定,说你好,说你坏,都一样。

不放逸、自制、自律、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