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宫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凤鸣宫阙- 第4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敢如此胆大妄为。就算没有皇后手笔,可谁叫皇后出自衡国公府呢?

这就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然,想要借此扳倒衡国公府却也不可能。不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滴石穿这两个典故李邺却是一直记得的。

就是太子的名望,也会因为这事儿而受损。

他这一手,可谓是一箭数雕。只是他心里的愤怒却还是没有减少半点,他依旧感觉不到任何的快意——陶君兰一日不好,他便是一日无法感觉到快意罢?不过,不知陶君兰知晓了这个事情之后,会不会觉得痛快?

想了想,李邺决定写封信给陶君兰,亲自告知她这件事情。以前他有什么事儿都尽量口述,甚少用书信笔墨。毕竟书信来往落在实处,万一叫人看去了,那便是天大的麻烦。所以,以防万一还是尽量不动笔墨的好。

不过他今日却是忍不住了,更顾不得那么多了。

当陶君兰收到了李邺的信时,既是惊喜又是担忧。也顾不得先拆开看,倒是先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封口的火漆,见并无半点不妥当才顿时松了一口气。

待到看过了信,陶君兰更是觉得心思繁杂——她没想到李邺居然会做这样的事儿,一则实在是太过胆大妄为了,二则是这样的小动作,太容易叫人发现了。

打压了衡国公府固然是好事儿,可万一事态发展到了根本控制不住的地步又该如何?衡国公府没有立刻封府,其中便是有无限的可能。万一事情朝着最不好的方向发展了,纵然是李邺也不可能力挽狂澜。

那时候,李邺就是罪人了。

她倒不是因为正义而觉得李邺这般做不妥,也不是因为心系黎民才觉得不安,她只是担心李邺罢了。怕这事儿包不住,叫人知道了是李邺做的。

那时候李邺又该如何?别说辛苦建立的基业尽数毁灭,就是以后也再无立足之地。更是要遭受到千古唾骂,万人指责。

陶君兰只想想那个情形就觉得不寒而栗。

她忍不住想,太后不喜欢自己是对的。虽说她什么也没做,可是她到底还是影响了李邺颇多。这次若不是她出事儿,只怕李邺也未必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做,也不会如此仓促冒险。

别说太后,她自己也是觉得自己有些可恨。

若是她自己警觉心再强一些那就好了。若是她自保能力再强一些,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儿,李邺自然也不会因为她出事儿而心神大乱做出这样到底事情来;然而自责却是无法解决任何事情。自我厌弃也是根本就没用。所以陶君兰低沉了一会儿也就将这些情绪抛在了脑后。

李邺信的末尾还有一句话:“衡之倾覆,吾待汝一同观之。”

这个衡,自然指的是衡国公府了。李邺这是变相的在鼓励她,告诉她,他在外头等着她。

陶君兰觉得,李邺付出这么多,她若是轻易死去,那便是最大的辜负。唯有一直陪着他,让他开心,帮他实现他的报复理想,才算是回报了他这一腔深情。

所以,不管再苦再难,她都会坚持下去。努力的活下去,熬也要熬到治疗瘟疫的方子被研制出来,然后痊愈起来!

不得不说,李邺这封信就像是一场及时雨,顿时就让她重新又打起了精神来,生出了执着来。

其实之前纵然徐太医已经拿出了方案,可是她却也没觉得自己真能等到那时候。

瘟疫来得十分快,据说最多不会熬过一个月。比如刘氏,却是半个月都没熬过去。而且如今姜玉莲,也不是才十几日的功夫就已经快要熬不住了?

她的情况纵然好些,可又能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持续的发热已经叫她时刻觉得整个人都浑浑噩噩的,完全清醒不起来了。

陶君兰本想留着李邺的信的——若是熬不住的时候看一看这封信,她必然又能生出许多勇气吧?

只是犹豫了一阵子之后,她到底还是选择了将这封信直接烧掉了。没法子,这封信里李邺写下的东西是决不能让旁人知道的。她不能冒险。纵然她再信任身边的这些丫头,纵然沉香院再怎么铜墙铁壁一般,她还是不敢冒险。

一日留着信,她一日便是不能安心。所以,哪怕再留下,她还是只得依依不舍的烧了这封信。

陶君兰还有些遗憾:若是她能给李邺回信就好了。

陶君兰染上瘟疫的消息很快就到处传遍了——宫中,陶家,陈家。无一例外。

陶静平在知道消息之后,当即便是红了眼睛,随后一言不发的就去寻李邺——纵然他心里清楚去寻李邺也没用,可是这个时候他除了去寻李邺之外,他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了。

陶君兰做出的选择和陶静平差不多,一样是立刻叫人备车,要来见李邺。

而太子妃知道这个事儿之后,则是立刻去见了皇后。待到进去见了皇后,太子妃一眼就看见皇后笑吟吟的坐在那儿剪着花枝,那副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心情不错。

太子妃顿时也笑了,上前去行了礼后便是自己坐下了,道:“看来母后也是知道这个好消息了。”

皇后看了太子妃一眼,“这样的事儿,我又岂会不知?本想叫人通知你,不过想着你也应该很快就能知道,便是叫人去。”;

第一卷 第463章 写信

太子妃对着皇后一笑:“母后可高兴?如今陶氏染上了瘟疫,可没几日好蹦跶了。虽说没能神不知鬼不觉的除去陶氏,可也算是差不多了。”

而且,关键是还不会有人怀疑她们,只会觉得是瘟疫的缘故。不得不说,这场瘟疫倒是生得十分及时。不然的话,哪里有这样好的机会?

不过此时太子妃是忘记了自家三哥也是染上了瘟疫,正饱受折磨呢。

皇后笑了笑,仔细瞅了瞅手里已经修剪的差不多的花,便是不再侍弄,放下了剪子道:“这次不但除去了陶氏,更是让庄王也被连累。倒是一箭数雕了。你这个计策不错。”

太子妃闻言,顿时忍不住惊喜的笑了笑:皇后一直以来虽然对她十分温和,可是要说真这么夸奖却是极少的。所以这次她被皇后这么一夸,除了欢喜之外,倒是有些腼腆了起来:“也是时机生得巧。”

“这次你的确是有功了。”皇后一笑,可是随即却是话锋一转,语气都冷了下去:“你之所以敢瞒下你三哥染上瘟疫的事儿,看来也是仗着这次的功劳了。”

太子妃的笑容顿时凝固在了唇边,继而浑身都是冷了几分。她没想到这个时候皇后会突然来追究这个事情,最关键的是:皇后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

皇后既知道了这个事情,却还能一开始笑着丝毫不显露,这份心思和隐藏更是叫太子妃觉得有些不寒而栗。

太子妃毫不意外的想起了一句话来:姜还是老的辣。的确如此,只怕她心里那一点小算计,早就被皇后看得一干二净了罢?亏她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十分高明。

太子妃也顾不上身份和脸面了,当下“噗通”一声就跪下了,嗫嚅着说不出句话替自己辩解。

皇后看着太子妃连脸色都微微有些发白了,面色倒是缓和了几分,不过还是没开口。

“母后!”太子妃哀哀的唤了一声,心思电转却是替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借口:“我这般,也是为了太子啊!”

皇后微微挑眉,似有些不大相信。

太子妃继续解释:“若是此时衡国公府被隔离了,那太子手边上那里还有趁手的帮手?如今朝廷这般局势,正是太子想法子拉拢民心树立威信的时候。若无衡国公府的帮助,只凭着太子一人的努力只怕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顿了顿,太子妃悄悄的看了看皇后的脸色,又道:“我也是有些私心的,毕竟衡国公府是我的娘家,我如何能看着衡国公府错失了这次机会,没了威信?”

皇后此时终于是开口说话了:“衡国公府何尝不是我的娘家?我又何曾愿意看见它没落?你这般瞒着我又有什么意思?我也并非是要怪你,只是事情轻重你也要仔细衡量。瘟疫如何是小事儿?你心里不是不清楚,若是有一点儿弄不好,很可能就是根本收不住的下场!”

皇后的声音逐渐凌厉:“陶氏尚且知道什么叫深明大义,你如何连陶氏都比不过了?陶氏那主动封府的举动,得了多少赞誉?你难道都没瞧见?你怎的不想想,瞒得住一时,瞒不住一世;!当时瞒住了,可随后被人一下子揭穿出来,又该是多难看?”

太子妃已经被皇后训斥得抬不起头来。她紧紧的握紧了拳头,修剪得圆润的指甲刺入了掌心,且微微的制造出些微刺疼来。

不过此时太子妃却是完全感觉不到那股刺疼,她只觉得屈辱。皇后居然斥责她不如陶君兰。

不过太子妃一句话也没反驳,只低头受着。倒是皇后见了太子妃这般,觉得也该适可而止,便是重新缓和下来:“如今你也是太年轻了,以后遇事儿多想想。拿不定主意便是来问我,别再这般擅自做主了。”

“是,母后。”太子妃软软的应了一声,有一种可怜巴巴的感觉。

此时太子妃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以前她觉得她和皇后婆媳之间相处得十分好,根本就是假象。以前那不过是因为她进宫少,每次也不可能一直留皇后跟前,所以才会看着还不错罢了。如今相处时间多了,又都住在宫中,这不一下子就暴露了。

皇后这样要将事事都握在手里的性格,怕是根本就不可能与任何摸样的媳妇相处得好罢?除非,那人根本就是半点本事也没有,性格绵软到没有半点主见,只知道听话。

从皇后那儿出来,太子妃面上便是满脸的疲惫之色,怎么也掩盖不住。除去疲惫之外,还有一点点嘲讽。不过嘲讽之意掩藏得有些深,不仔细看却是根本看不出来。

而在宫里,谁又敢直接盯着太子妃的脸看呢?

其实也是如今皇后和太子妃都还不知道已经有人弹劾了衡国公府的事儿,若是知道了,只怕这会子皇后没了心思教导儿媳妇,而太子妃也没心思再折腾这些小情绪了。

陶君兰勉强喝了一口粥,就觉得已经喝不下去了——如今她嘴里寡淡得厉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