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冰人幽灵- 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需要付出猪饲料和猪舍的成本,“控制”不是免费的午餐。而对于野猪,我们是
       没有多少“控制”能力的,实际上狩猎比养殖的成本更高。
       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背负着生物进化的遗产——自私的基因,自私的基
       因的根本目标是扩展自己的个体数量。但是人类还有文化,即不通过基因遗传而
       通过后天学习、创造积累起来的知识和能力。文化内容大多数是顺应基因要求的,
       例如高效率获得食物的技能;但也可能反抗基因的“控制”,例如避孕技术,就
       说明面对基因的“糖衣炮弹”,我们有能力把“糖衣”吃了,把“炮弹”扔掉。
       智能机器人不是进化的产物,而是人的设计,不必背负自私的基因,“自私”
       并不是“智能”的必要条件。在人类中,也显然不是越自私的的人越聪明。人类
       发明机器,是为了减轻或代替自己的体力劳动;人类研制智能机器人,是为了减
       轻甚至代替自己的脑力劳动。具有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应该能代替人想出解决问
       题的办法来,但这仍然需要设计者为其设定基本的价值观。人设定的价值观,当
       然会让机器人遵循阿西莫夫的三大准则,让机器人爱学习(设定很强的“求知
       欲”),但是不会给机器设定极端自私的“终极目的”(例如,最大限度地增加
       自己个体的数量),因为这样设定对于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并没有好处。
       每一种生物都掌握着生存的“技能”,这些“技能”是进化的产物,但还不
       是“智能”。进化产生“技能”的过程是非常低效率的,但是一旦有了“智能”,
       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创造在文化中积累知识,人类的智慧就会以极高的速度增长。
       智能机器人是人设计的产物,可以不经低效率的进化过程直接具备学习和创造的
       能力,但是机器人要想获得知识,除了向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宝库学习之外别
       无他法,为此也需要根据人类的价值导向才可能进行,同时需要与人类直接交流
       的能力。即使是一个人,如果从小隔绝人类文化,由狼群或猩猩养大,也只会有
       很低的智力水平。所以从原理上,机器人就不可能“独立”地聪明起来。
       综上所述,由于机器人没有自身的根本利益,价值观由人决定,加之“控制
       欲”本身对于机器人的智能无意义(机器人如果需要众多个体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采用“分身法”比“控制”人要容易得多),所以机器人“篡夺人类在地球上的
       统治地位”是不可能发生的。
       问:
       智能机器人不可怕,但人是可怕的。如果有个黑客,为一个智能机器人设定
       极端自私甚至仇视人类的价值观,让它大量复制“分身”,就会统治世界。也可
       能会有些国家出于军事目的,制造大量的杀人机器人,也会让人类面临毁灭的危
       险。
       答:
       没有一种事物不具有两面性,民主政治也会选举出希特勒这样的“元首”。
       任何科学技术成果也都有行善和为恶两种使用方法,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作用。药
       物能治病,也能造成不良反应;飞机能进行高效率的运输,也会发生空难,还能
       用来撞击大楼;核能既可以发电,也可以做******;电气化给了我们无穷的便利,
       也带来短路火灾和触电身亡的危险;汽车速度越高,出事故时伤害越大……。但
       是人类社会总会想出办法,让技术趋利避害,利用某种技术独霸世界的故事,只
       发生在007的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在现实世界。这是由于人类足够聪明,足以想
       出各种技术的、制度的方法防止危害发生,安全用电规程、交通规则就是例子。
       世界上有很多黑客,但互联网并没有在他们的攻击下瘫痪;世界上的核武器从数
       量上足以毁灭人类多次,但每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有完善的安全措施,防止核
       武器的误用。人类头上有不知多少把“达摩克利斯悬剑”,但人类有能力把悬挂
       它的头发丝换成一根足够结实的粗绳子。对于智能机器人,同样可以有很多软硬
       件技术和制度防止出现危害人类的局面。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外篇 sfw2005。6期简评
           买这一期之前有点犹豫,但还是买了。这一期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随刊附赠的那个海报,构图很大气,色调也很舒服,比起近期sfw上面登的一般“科幻画”,尤其是中国人画的“科幻画”,真是天壤之别。
       暗宇宙  “卷首特辑”改名叫“科学”了,很好,很好。
       插图很绚丽,又请了爱因斯坦等“大腕”来助阵,估计能有点反响,会激发广大青少年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和决心。大家都去做霍金吧,——我是说身体上向霍金同志看齐。(…_…)
       而文章则符合我一贯的宗旨:伪科学无极限!
       我以前听说过“暗物质”这个东西,这是由于按照光度推定的宇宙质量与按照引力推定的宇宙质量存在着巨大差异,也就是有90%的宇宙质量是由光学手段看不见的物质构成,他们不属于恒星,星云等我们熟知的物质,有科学家提出“暗物质”是宇宙中广泛分布的中微子,也有人认为是氢原子,这又能证明什么呢?仅仅是我们目前不十分了解的东西而已。
       应该说,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很肤浅,毕竟宇宙实在是太广袤,人类文明也还太年轻,我们未知的东西还很多。
       可是作者在文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牛顿错了,爱因斯坦也不对,万有引力公式根本解决不了星团的运动,95%的宇宙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么本就很不完善的现代物理理论,又能有多少借鉴意义呢?进一步说, 要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物理学知识是错的,那么正确的又应该如何呢?更重要的是,要是研究了这么多年都是错的,那么研究还有意义吗?
                 
       作者更进一步:“即使在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上,在教室里,在餐厅,在卧房,到处充斥着看不见的暗物质。你不会撞到它,却也躲不开。”这句话非常强,如果“暗物质”是指带中微子的话,那么作者描述的也许是对的,但是中微子是人类文明已知的,虽然平时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绝对不神秘。就我所知,目前已知的东西,还没有什么检测不出来,当然要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除外(废话)。当然,鬼魂和超自然事物,以及不可思议事件也许是任何仪器都测不出来的。
       作者无非是要把我们周围的世界神秘化,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周围充满了我们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可以肯定它们存在(这句与前面有点矛盾?),但我们日常的测量器具却又检测不出来,那会是什么呢?灵魂?还是什么其他神秘的东西?自己想象去吧。
       并且,作者说宇宙的组成95%都是看不见的,其中65%,也就是一半以上都是“暗能量”,这我就万分地搞不懂了,虽说有个质能转换方程,但平常我们也没有把质量和能量放在一块来说。退一步说,要是“暗能量”与质量一起算作宇宙的组成部分的话,那么“明”能量,也就是我们日常知道的热能机械能电能磁能光能核能又占宇宙的多少呢?作者只字未提。 
       本来,近代物理学还很不完善,广义相对论也好,量子力学也好,毛病都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薛定谔猫”,而且,在光年尺度上的天文观测本身精确性就非常非常有问题,推算的天体距离是来自于经验观测推算而非理论推算。我们怎么就能根据这些可靠性非常差的天文观测数据,来肯定物理学理论是对还是错的?我们已知的物质形态只占5%,那么剩下的95%就可以随便乱假设了,而且这95%又完全不按已知的物理规律,看来可以凭空设定规律。嗯,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幻想小说,尤其是恐怖小说的素材。
       “在这个充斥着神秘力量的“暗宇宙”中,也许我们缺乏大胆的想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才成为一轮做不醒的梦。” 看来,对宇宙的探索需要大胆的想象,对看不见的东西,更要大胆的想象。
       暗物质的例子再次有力地证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一生的故事
       老王复出了。记得去年,老王正式发布了封笔的消息,我还对此新闻在sfw论坛上做过转载,最后我都没想到那个帖子的点击和回复都创造了我发过贴子的纪录。看来“封笔”仅仅是老王的自我炒作而已。
       从总体来说,《一生的故事》文笔也可以,故事情节也还行(和新锐作者对比),但问题是看这是谁写的了。看过老王以往作品的人都明显地看出这篇是老王以往冷饭的杂烩:“平衡医学”,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因果律……如果总是反复地提这几个观点,那么再好脾气的读者也会厌烦的。
       还有女性视角,男作者尝试女性视角无可厚非。但老王这个50多岁的老男权主义者,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早已固定,写出的女性视角文章,女主角又能有多少真实感呢?我怎么看女主角的性别都只是个符号而已,她的思想行为完全是男人的。这同样适用于《生存试验》里的那个10岁小女孩。    
       《一生的故事》使我联想起大刘的《镜子》,都是当今国内顶级的科幻作者,都是在讲因果律或曰“宿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