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冰人幽灵-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生的故事》使我联想起大刘的《镜子》,都是当今国内顶级的科幻作者,都是在讲因果律或曰“宿命”,这在预示着什么呢?
       老王的作品中,我还是最喜欢97年的《三色世界》,其次是《生死平衡》。
       终极解码 又一颗璀璨夺目的科幻之星诞生了。文章有股似曾相识的感觉,确切地说是sfw2005年5月号卷首杨贵福的那篇文。至于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有所借鉴就不得而知了。有点不明白,好几十亿位的代码,就代表那么短短几个字,有什么意义?也许这个问题有点让大家见笑了,毕竟我不是计算机专业的。
       无人之境  与在《科幻&;#183;文学秀》的《魔画》一样,都是春猫心思的真实体现。sfw真的强啊,Jedicat写成了Jidicat,是伟大的木头12先发现的。
       费米瘟疫 联想到我的一个创意:所有的文明在发展出能进行恒星际交往的科技之前,都已经自我毁灭了。
       灵魂出窍  幽默十足,不过,我确实未读出刘维佳编辑所暗示的隐含讽刺。看来,我的欣赏层次确实还很低。
       约翰尼的记忆  没有仔细看,但我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
       尼安德特人  这篇文章是我买本期的原动力,文笔幽默,看了却有点失望,因为它并不是我期待的东西。里面夸大了火以及其它发明创造的效用,把人类历史上残酷的种族竞争说成和平竞赛。并且把公众当成了傻子。一项改变世界的发明,却得不到本民族的重视,这似乎经常是民科的逻辑——民科看了本文会高兴的。 
       里面那个说呀说呀说个不停,最后把野牛说的受不了了一头栽倒是不是借鉴了我们的唐僧同志呢?我一想起来就想笑。    
       校园科幻  岫(xiu)山石是比较成熟的,可是我不希望这样的文章会成为今后中国科幻的发展趋势。 超短科幻很失望,就不说了。
       前沿  继续保持着以前杂烩的风格,要是想看就看看,不想看就算了,千万别较真。
       蒸汽男孩  红警苏红不懂爱的影评提到了一个概念:蒸汽彭克,也就是科技发展未按真实的历史流程前进,而是走向了另一种状态。他举的例子如蒸汽驱动的计算机,《天空上校与明日世界》里超级飞艇的航空运输线等等。那些充满金属质感的疯狂尺度的大机器总是能让一些人痴迷。那么,大刘的大尺度科幻算不算这一类型呢? 
       总的来说,对这期的印象还可以,要是100分满分的话,可以打个80了。可惜拿分的全都是老外的东西。 
       广告是越来越多了,最令我注意的是《心事》月刊的广告,科幻世界杂志社也要出情感杂志了,不知道是另一个《读者》呢,还是另一个《知音》?
       连带说说我对现在“科幻”的看法,近来发表的所谓“科幻”绝大多数是这么几类:宇宙的终极命运,宇宙旅行/外星人,时空旅行,计算机虚拟环境,这几个能写出来什么呢?
       宇宙的终极命运,除了把宇宙描写成一个大计算机虚拟程序以外还没看过什么新的创意。
       宇宙旅行和外星人,就目前大多数作者的科学素养,根本没有多少科学在里面,无非就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几乎所有文章中的航天器,要么相当于现实生活的飞机,要么相当于邮轮,总之没有一个像现实中的宇宙飞船的。
       时光旅行——在我看过的文章中,要么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武侠,奇幻,要么就是无尽无休的yy;如果这样,如果那样……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卖,那该多好啊!
       虚拟世界,或者说赛博彭克,至少在中国年轻作者的作品中,我觉得仅仅算是网络游戏衍生的文学分支。
       其实,我们身边的科幻题材很多,想想自然科学的学科吧,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天文,地质,气象,海洋……工程技术就更多了,可以说,我们周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无限待发掘的科幻题材,为什么非要局限于几十万光年外和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呢?当然,现实背景下科幻题材的创作要求作者的科学素养以及文学水平是非常高的,要想写好这类作品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 至于人与克隆人/机器人/外星人的爱情,以及虚拟环境中的情感倾诉,我觉得不属于科幻的范畴,就不说了。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外篇 2004年科幻精选序及部
           盘点思想——2004年科幻精选序及部分点评  /呼呼 
       感谢《科幻》杂志社编辑龙焰和科幻作者潘海天,他们向韩松推荐了我——四川人民出版社每年出版科幻年度佳作选,韩松兄今年无暇顾及,便将这个责任托付给我。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痛苦而快乐的经历。痛苦源自于对本书作者们的妙文的赞许乃至嫉妒,以及在装修、结婚和工作之余初次编书的压力;快乐则是来自于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而且我与本书的作者们大多是网友,早已熟识,编辑朋友的作品心情自然爽得一塌糊涂。
       科幻是一种很认真的思想游戏。人的思想是很神奇的东西,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人们的思想结晶。而科幻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在通过科学幻想为读者制造乐子的同时,也将作者对宇宙、生命、人、社会等等严肃命题的思考结果融入小说家言之中,从而让科幻不但神奇有趣,也发人深省。中国的科幻作者中罕有学术精英,作品里科学幻想构思也不乏谬误,但科幻小说的根本价值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分享——和读者分享普通个体对社会命运的责任感,和读者分享自由幻想的权利,和读者分享窥视科学圣殿奥秘的参与快乐。科幻是一种科学假想超级模仿秀,读者喜爱科幻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参与和分享,而不是传统地严肃地枯燥地被教育。
       有的学者认为科幻小说谬误百出,就好像正统骑士眼里和风车决斗的唐吉坷德,无非是个下三滥的疯子;有的科学卫道士认为科幻小说的谬误会误导读者,因而将其视作“伪科学”而口诛笔伐。科学因大胆创新缜密求证的科学精神而伟大,不因已知而伟大。学者不能自恃已知而打心眼里鄙视“无知”的幻想者,这不厚道;学者更不能垄断想象的权利,这不人道。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象的权利,我们也愿意与人分享想象的快乐。我们是无奈的悲观主义者,胆战心惊地关注着人类文明怀揣炸药包在钢丝上前行,担心超级大国的肆意妄为最终会导致秩序平衡的崩溃,担心比印度洋海啸更加可怕的天灾到来;我们是执拗的乐观主义者,在作品中设计出种种模式场景,却又让人物倔强地追求生存和自由的权利。我们在和平年代描绘未来的战争,在健康时担忧瘟疫,在享受电脑游戏的同时提防着电子文明改朝换代颠覆人类社会。
       我们是现代的忧天杞人,天真,傻气,却愿意和唐吉坷德一样,成为每根骨头都散发着骑士精神光辉的普通人。
       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终将会被素质教育所替代,而这种变革越早到来,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益处越大。我们只会越发开放活跃,会追求更大的社会事务参与权,会愈发关注生活圈之外的事情。我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而不是更多的模仿力,我们需要更多主动的想象激|情而不是被动的麻木不仁。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小说,更多的诗歌,更多的童话,更多的魔幻,更多的科幻,更多的音乐和美术作品,来激活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通过作家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去观察和思考,体会适应社会适应自然之道,学习观察世界掌握规律的经验,明白人性,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没有信仰和归属感的士兵,武力越强危害可能越大;一个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却匮乏道德的人,智商越高危害可能越大。我坚信科幻的繁荣是必然的趋势,而且科幻的阅读市场会随着中国经济对技术原创的紧迫需求而迅速膨胀。
       这一天不会太远,事实上已经出现端倪——2004年《科幻》和《世界科幻博览》的发行、央视教育频道《创意24小时》活动的举办,表明越来越多投资者注意到科幻市场的巨大商机。因而我们需要更多的具备专业水准的操盘手来运作市场,需要更多的佳作来****市场,需要更多的作者参与科幻创作。
       本书从《科幻世界》、《科幻》等杂志2004年发表作品以及网络公开作品中挑选了十余个短篇,除刘慈欣、凌晨、赵海虹等几位名家外,其他作者均属于新生代活跃作者。从作品风格上看,《云使》属于传统的自然改造主题,《镜子》则将宿命论和人性改良揉在一起,《潜入贵阳》则运用了更多的文学技巧偏重于个体体验,《冰上海》、《冰下海》通过人类星际扩张行为探讨人性和道德,《绿晶格》、《坟》、《如履薄冰》、《男人的墓志铭》、《大车》可以划归末世生存状态作品,《看不见的城市》是历史改写小说,《水鑫日》可看作塞博朋克,《倒悬的天空》是比较彻底的纯幻想作品,而《关妖精的瓶子》、和《我家房子会唱歌》难以界定。这些作品,或构思创新,或语境感人,或主题深刻,或思想尖锐,均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另有不少佳作囿于篇幅未能收录,实为憾事。而更大的遗憾在于,我所期待的传世经典作品在2004年仍未出现——包括《球状闪电》和《天意》等长篇,包括我所读过的2004在杂志和网络公开的科幻中短篇,没有令人倾倒的东西。在和几位编辑、作者朋友聊天时,提及这个问题,都觉得目前作者们的创作心态还浮躁了一些。小说创作是思想沉淀的产物,需要积累酝酿。在王晋康、绿杨、杨平等名家封笔后,年轻作者们虽然文字流畅鲜活创意灵动,却在眼界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