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1月2 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亲到秦皇岛督战。在这关键的时刻,为策应山海关自卫阻击战,山东军区第7 师师长杨国夫率领第19、第20、第21团,以强行军进抵山海关,并立即投入战斗,接管了山海关正面防御阵地。杨7 师是步行一个余月从山东赶到山海关的。杨国夫是安徽霍丘人,1929年参加红军,红军时期担任过团长,文化虽然不高,但为人精明强干,能征善战;是真正的军事指挥家。其所率的7 师是山东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当时是在长途跋涉,异常疲惫的情况下,硬凭着一些有限的轻武器抗击国民党军的。
  山海关战役打响后,出现一个怪现象:由于国共双方彼此都缺乏了解,因此交手时都十分谨慎。当时据李运昌部估计由秦皇岛登陆之敌兵力有5 万人,加上美军和伪军达8 万人;国民党方面估计中共军队也有5 万之众,并且装备了东北日军的武器,战斗力很强。其实是蒋军过高地估计了守军的战斗力,所以行动谨慎,不轻易发动进攻,而是加紧构筑工事,摆开了正规、持久作战的架势。
  11月4 日,国民党军第13军继续扩展占领北到石门寨南6 里之大王庄、小王庄一带,南至海岸,西到海阳,东至山海关八里处之石河地区。
  同日11时,美军7 人乘汽车一辆驶进山海关47团阵地,被阻击,击伤、俘获美军7 人,缴短枪7 支。
  此后,国民党军向山海关守军送出通碟称:限6 日退出山海关,撤出铁路100 里,否则,其第89师将大举进攻。
  11月5 日晨7 时,国民党军向山海关以西之娘娘庙、二郎庙的守军阵地发动大举进攻。守军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奋起反攻,夺回已失之阵地,将进攻之敌赶出山海关。
  11月6 日,身经百战的杨国夫决定主动突击一下,于是利用是日夜暗,突袭山海关以西之孟家店和前后七里寨敌军,激战彻夜,毙、伤敌300 余人,俘敌50余人。
  11月7 日,中央军委电示李运昌、詹才芳:美军直接向我作战,助顽向我进攻,我应坚决抵抗。所俘之美军7 人,应暂扣留,并向美军抗议,将二切情形及美俘之供词公开发表,速由新华社告延安,延安亦向美军总部抗议。但不应虐待美俘,应做争取工作。
  同日,中共中央军委又给李运昌、黄克诚、詹才芳等发电指示:山海关附近已发生战斗。3 师部队到达冀东了解当前情况后,即取捷径向锦州前进,但是必须隐蔽,不要使顽军发现我军大部队进入锦州,可以从山海关以西以北离顽军作战地带数十里以外的地区,绕过顽军进入山海关以东的铁路线上前进。
  11月8 日,山东第7 师又以2 个营兵力出击,夺回古城。黑河庄、红瓦店村等阵地。
  打了胜仗后,就有了发言权。杨国夫向上级报告说,顽军特点是射击准确,火力强,指挥灵活,通信联络极好,每个阵地都安有电话。但害怕八路军刺刀见红,只要八路军一冲,该敌就后退。
  李运昌是山海关战役的总指挥员,这时其担心才一扫而光。11月9 日,他向彭真。林彪致电说:目前顽军三个军已在秦皇岛登陆,数度企图进占山海关,均被我打回。应于目前固守山海关、九门口,而以助守石门寨、海阳镇,滦河镇,局限顽于狭小范围内。并不断以夜摸袭击动作消灭其分散驻守之敌,增加其物资生活困难,消灭其士气。顽大军久驻狭小范围,人地生疏,不能展开,吃烧均较困难,后兵舰撤走则等于瓮中之鳖,不难全部歼灭,东北可无大忧矣。
  山海关前线的乐观情绪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于门月门日在给梁兴初的电报中也认为“顽军火力盛,士气低。”“最怕冲锋,一冲即溃。”并认为山海关一线如能坚持一个月两个月,于大局极有利。“然而山海关的实际战况与想象完全不是一回事。
  11月8 日,国民党军最骁勇善战的将领之一的杜聿明来到秦皇岛,秉承蒋介石打出山海关,武力占领东北的旨意,立即召集13军将领会议。在会议中,当杜聿明听到13军军长石党所谓共军火力强大,不可轻易进攻,建议加强工事,稳固防守等的汇报后,十分惊讶,他根本不相信石觉等的汇报。经实地勘测后,他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专门布置了进攻事宜。
  11月9 日,国民党军继续向山海关镇和抚宁进攻。山海关守军顽强反击。第13军重新调整部署,将其主力一部转向石门寨至九门口方向进攻,形成对山海关的迂回态势,但仍无大的进展。
  11月10日,中共中央电示东北局:目前只争半个月,半个月内黄永胜、文年生两部5000人,梁兴初、黄克诚两部4 万多人必能到沈阳、锦州线。望今山海关我军坚持半个月,即有办法。
  11月11日,在杜聿明等指挥下第13军在美军飞机掩护下,再次向山海关发动猛烈进攻。守军各部队在南自海边,北至九门口、城子峪、黄土岭的百里防线上,顽强阻击,战斗异常激烈。各阵地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浴血苦战,打退其多次进攻。
  11月12日,国民党军一个营攻占山海关南龙腰阵地。
  11月14日14时,中央军委给山海关前线指挥官李运昌。沙克发电指示: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必须坚守,掩护主力黄梁集中锦州,时间至少三星期,多则两个月,望动员民众,构筑多道防御工事。
  11月15日,中央军委给林彪、彭真、罗荣桓回电:你们11月15日给黄梁、杨国夫电已转去,并令他们依照你们电令以先头一部,配合杨国夫,打击山海关、义院口方面之顽军,主力迅速转到绥中、兴城之线。
  11月30日,由越南海防海运至秦皇岛的第52军赵公武部全部登陆。14日,杜聿明重新下达了进攻命令。他重申了蒋介石的“连坐法”规则,吓得各级军官谁也不敢消极怠慢了。
  15日,以第13军全部及第52军主力共5 个师,在炮兵和飞机配合下,猛攻守军阵地,并以第52军之25师和第13军之89师出九门口,经角山寺东麓对山海关守军侧背的薄弱部位进行包围。
  杜本人也亲自督战。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杨国夫的7 师尽管全力阻击,但也拦不住强大敌人的全力冲击。
  杨7 师顶不住了。他及全师从山东由陆路长途行军至山海关,没经休整即投入战斗。当时幻想到东北后能拿到新枪新炮,但到了山海关才发现根本不可能。战斗中与山东地区完全不同,没人送饭送水,甚至连伤员都找不到人抬。左右配属的部队,大多是临时“扩军”凑合起来的部队,一听见炮响就四下溃散。当杨国夫得悉九门口、义院口均已失守,如再不转移,全师将有被合围的危险情况后,没等李运昌的命令,于16日早撤出山海关,沿北宁路后退,仅留下少数部队担任掩护。
  16日早晨,国民党第13军向山海关正面发起总攻,然而得到的回答是一片寂静。
  后来,杜聿明才知道,守卫山海关的中共主力已于16日晨撤出了山海关。
  对于撤退的原因,李运昌这样说:“从11月8 日至16日,敌以7 万人向山海关九门口正面进攻,激战多次均被我军击退,乃以三个团出城子峪口,迂回山海关和九门口侧后,企图包围我军。我因兵力不足,无预备队阻击敌人,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下,不得已于11月16日撤出山海关。是日下午,13军与52军一部在山海关以东地区会合,蒋军终于占领了山海关城,打开了陆路通向东北的大门。”
  山海关阻击战,前后激战半月余,迟滞了国民党军进攻,有效地掩护了新四军3 师、山东解放军等主力部队进入东北,并为日后战胜国民党军积累了经验。
  27。 决计避战一一个根本性意见我军放弃山海关后,开始北上;而国民党军占领山海关后,除留第13军之54师、第52军之195 师守备山海关及附近战略要点外,其主力部队继续北进,企图趁我军兵力转移不及组织新的防御之机,夺取北宁路山海关至锦州段。
  此时,杨国夫的山东7 师因撤出山海关前,军情太急未及通报李运昌,直到第二天李运昌才获悉杨7 师已撤至绥中。毛泽东主要是靠收听新闻广播得知山海关我军已失利的消息的。尽管战况很不妙,但毛泽东考虑到独霸东北的需要,山海关。绥中之线还是要坚守。为此,他致电李运昌、沙克、命令“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必须坚守。掩护我主力黄梁集中锦州。时间至少三星期,多则两个月。”在此电中,毛泽东指示李运昌、沙克报告所部兵力和战斗力情况。
  李运昌如实报告了其所掌握的军情:山海关至兴城一线共有正规部队二万人。其中山东部队(杨师)有战斗力,他属下的冀东19团、22团是县大队改编的,战斗力差;还有地方武装和驻葫芦岛的36团也都没什么战斗力。电报实际上反映了靠李昌所部坚守绥中兴城一线,恐难以胜任。
  中共中央收到11月16日李运昌的电报后,决定改变计划,遂于17日致电黄克诚、程子华、李运昌等,命令李运昌。杨国夫7 师在锦州地区运动防御,实行“节节坚决抗退,既不死守,又不轻易放弃阵地。”同时命令黄克诚、梁兴初部迅速集结到锦西地区,“待敌深入锦西、兴城线,从敌左侧后突然攻击”。
  但是,当中共中央的以上指示尚未及执行的时候,杜幸明已经抢在了前头。杜聿明严厉地斥责了第52军军长石觉没有乘胜实行战场外追击的失职行为,命令各部继续北进。11月18日,第52军之25师沿临(榆)锦(州)公路和向绥中进犯。第13军以3 个师兵力,分左右两路向绥中围攻。25师占领沙河站。
  是时,杨国夫师刚从山海关撤至绥中,部队极度疲劳,尚未喘口气,国民党军就紧紧跟上来。杨国夫只得布置部队再行抵抗。随后,由于敌强我弱,不利于再战,杨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