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唐重生李世民- 第4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世民长吐一口气坐下来,郁闷地说道:“朕刚刚凯旋而归想高兴高兴,不料太上皇这边就出了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早知道他会这样,刚刚我们就留他在殿里歇息一晚也好。”

墨衣抚着皇帝的背安慰他,轻声说道:“陛下,太上皇身上有这样地病根子,只不过恰好这时候爆发了而已。就算今晚饶幸躲过,也难说挨不过明天。吴月琳也劝道:“是啊,陛下。凡事有利弊,自古无圆满,还是想开一点的好。”

李世民皱眉想道:我登基这几年来,李适一直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他本身百无一用,可是却具备着很大的政治价值……他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没有野心、不管正事地空壳子太上皇。和其他的老头儿想的一样,只想过上宁静地日子,有子女常伴身边。说起来。我还是有些愧对于他的。打完吐蕃后回来,我也正想好好的补偿一下李适。没有想到他就突患暴病了……

稍后,李世民让妃子们带着皇儿都回殿各自歇息不必熬夜了。自己则是坐在病房外,一直坐到了天亮。

这时,几名御医才神形疲惫了走了出来,看到皇帝仍然坐在这里,不禁有些傻了眼,急忙上前来参拜。

“情况如何了?”李世民的神情也有些疲惫了。连着行军数日又熬了夜,眼睛也有些红肿。

“回陛下。臣等竭尽全力……算是将太上皇从鬼门关给拉回来了。不过……恕罪臣能无能,太上皇顶多还能在病床上支撑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很有可能会一直神志模糊瘫睡不醒。”

那与死人何异?李世民郁闷的想到了这一点。摆了摆手,示意这些御医们下去休息一下。然后。他自己走进了病房之中。

李适躺在病床上。身上盖着背子,一脸通红还有些浮肿,昏迷不醒。

李世民走到榻边看了他几眼。轻叹了一口气,替他掖了掖被子,正要转身离开。不料李适却在身后突然说话了:“皇上,我能求你一件事情么?”

李世民惊讶的转头一看,李适的眼睛居然睁开了一条缝儿。正在哆哆嗦嗦的想说话。

李世民急忙将耳朵凑到他的嘴边:“父皇你说。”

“我、我想见……”李适地眼睛里涌出了一些泪来。“二郎和……燕儿。”

二郎即是被李世民送到了西川的前太子、贤王李涌,燕儿。则是李适最喜欢地小女儿、文安公主地乳名。

李世民轻轻的吐了一口气:“我答应你。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多、多谢皇上啊……”李适闭上了眼睛,两行眼泪流到了脸上。

李世民伸手替他擦了一下眼泪,招呼几个值守地御医和宫女们进来伺候,然后飞快的走了出来,唤来俱文珍。

“俱文珍,随朕到武德殿御书房来伺候,请传国御玺。朕,要马上下发两道紧急谕令!八里加急,送往西川与漠北!”当天,文武百官都满心欢喜的来上朝,等着给皇帝贺喜好讨个彩头。不料,皇帝的近侍宦官们跑到东西朝堂来传旨,说宫中有事,皇帝不早朝。

众臣都有些惊讶,愕然不解。自然而然的,大家都想国舅武元衡进一趟宫,探个口风。

武元衡是国戚,进宫容易。这个时候他也有些担心起来,于是进了宫。

武元衡来到武德殿地时候,李世民正有些脑子昏沉想睡觉了。但一见到武元衡又马上有了精神睡意全无:“伯苍啊,快来跟朕聊一聊。”

武元衡见皇帝神色有异,不觉问道:“陛下,宫中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将太上皇李适地事情告之了武元衡。

武元衡惊诧的道:“太上皇昨日还上了朝,吩咐下来许多事情。微臣见他身体很好呀!没想到,突然之间就……哎!”

“人有旦夕祸福呀!”李世民叹道,“朕已经下了急令,让贤王李诵火速进京来侍孝。另外,让房慈无论如何也要将文安公主请到京城来。否则,他就不要回来见朕了。”

武元衡立定在那里,轻轻地摇头。

李世民眼神灼灼的看了武元衡一眼,说道:“伯苍。假如太上皇突然驾崩,朕可能会按照祖制丁忧守孝一段时间。虽然时间未必会有三年之久,但总不会太短。少则半月,多则半年是必须的。这段时间,朝中该当如何处置?”

武元衡心中一惊,表情不变的说道:“按照规矩,皇帝虽然丁忧服丧,仍可居于幕后主事。宰相辅政,最终还是由皇帝定夺。”

“朕莫非就不能真的丁忧服丧,歇息一段时间吗?”李世民的眼神变得有些诡谲,试探的问,“为何不能让皇子监国?”

武元衡浑然一惊:皇帝终于说出想说的话来了!

“嗯,怎么不说话?”李世民问。

“这……”武元衡犹豫了一下,抬头看向皇帝的眼睛,遇到凌厉的目光。他吞吐了一下,说道:“众所皆知,皇子年幼,恐怕一时无法主理国事。之前陛下御驾亲征,还是太上皇监国的……”

李世民有些烦闷的将手中一份折子砸到桌上:“算了,别跟朕绕圈子。说明白了,你认为朕现在是不是应该立储?”

武元衡郑重的拱手拜下来:“应该。”

“为何?”

武元衡清了一下嗓子,朗朗说道:“现如今,大唐帝国蒸蒸日上,已有盛世之相。太子乃国之根基,帝室希望。早日立储,有利于稳定朝堂局势,有利于陛下尽早培养将来的接班之人。好让景兴大唐的盛世,延续下去。国储一日不立,则后宫一日不稳。后宫不稳,则朝堂不宁。由此,则天下不宁。”

“好了、好了。朕就知道,你肯定会像个教书先生一样跟朕说这许多的大道理。”李世民不客气的说道,“伯苍,你我情同兄弟,能不能不说这些冠冕堂皇的套话?说一个让朕最能信服的理由。”

武元衡不由得笑了一笑:“那微臣可就说了:立储乃是陛下家事。齐家治国平天下。陛下将后面两件大事都给办了,为何迟迟不办前面那件?立储有百利而无大弊,陛下当速行。”

“可是朕却是在想。等过些年头,皇子们都长大成了人。朕再在其中择优而立。”李世民说道,“这样妥当吗?”

“不妥。”武元衡直言不讳,“陛下这样,无疑就是助长诸皇子之间的明争暗夺。现在皇子们还小,也许还不懂得争夺。可是陛下的态度如果一直像这样不明确,就是摆明了让他们去争夺储君之位。这样的事情……历朝历代也见多了。陛下应该比微臣更加清楚,那意味着什么。”

李世民浑然一下想到了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他们。叹一口气,说道:“好吧。朕明白该怎么做了。”

第464章唐风(四)

数日之后,天气转凉,李适的病情也在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刚刚御驾亲征回朝的李世民,也变得有些忙碌起来。

数支大军在外征战,战报如雪片一般飞向朝廷。民生政务也颇为繁多,李世民恨不得将一天劈作两天来用。好在朝中大臣多是得力助手,虽然事务多杂,却也是忙而不乱。

李怀光一路兵马,由于路途遥远,暂时还没有与朝廷取得什么联系。北庭代理大都护段佐发回了奏章,说明了天山一带的情况。葛逻禄与白服突厥这些部族已经彻底投降,不日将由部落首领进京拜觐皇帝,俯首称臣发誓投效。李世民接见了回鹘的大相颉干迦斯,对他好言抚慰了一番,让他暂时留在京城略作休息,实际上就是长久的和平软禁了起来。回鹘新上位的可汗药罗葛?阿啜连发了几份奏表,恭贺皇帝西征、北伐成功。表奏之中,阿啜多次提及称呼大唐皇帝李漠为父皇,自己以儿臣居,乐得李世民和满臣大朝呵呵直笑。

大唐驻回鹘草原的安北大都督府正在组建之中。原出使回鹘的鸿胪寺暂时留在回鹘,主持都督府成立一事。统率兵马的大将房慈得了皇帝钧命,正马不停蹄披星戴月的赶往长安。

兰州大都督府的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二十余万吐蕃战俘的安置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没有爆发出任何的动乱。河陇一带经历了大战之后,已经渐渐归于了平静。秋末初冬时节。朝廷下发的寒衣被褥与过冬粮草,也正络绎不绝地运往河陇,主要用途就是安抚那些吐蕃的俘获。和杂居在这里的胡人。

新收复地河陇疆土,可以说是获得了安定。大唐在这里的霸主动位,已然扎下了根来。

另外,驻守在大非川与积石山的大将马勋与史敬奉,也发来了奏表。表称两路兵马并未遭遇过任何反扑的吐蕃人。时近寒冬,二将一起请奏皇帝,是否可以将歇兵马,调回原来驻地整休。

李世民权衡利弊,又和众位大臣将军们略作了商议,决定准了马勋与史敬奉的要求。让他们二将各自带兵回西川与山南。整顿兵马。若有需要,再度调集便是。这些年来。大唐的兵制不断健全。朝廷和皇帝对各地方的兵马,都有着直接的掌控权,根本不必担心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居功自傲。地方军队的机动能力也大大加强。基本上,只要朝廷有何调谴,地方军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其他深入吐蕃腹地地李光进、浑等诸路兵马,和前去接应李怀光的薛平所部,暂时也还没有什么消息。

总地看来。现在地大唐就如同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周身上下气顺通畅一切无恙。

每天办完公事,李世民总要回到大吉殿来。探望一下李适。李适的情况忽好忽坏。有时能睁开眼睛说上几句话,有时却是一连两天昏迷不醒水米不进,如同死人。

这一天李世民来地时候,李适正好苏醒了片刻。几名御医正在小心翼翼的替他把脉、喂腰、更换衣服。李世民见他们正在忙碌,不想进去打乱了他们正常的工作,于是站在外面略作等候。

他走到了大吉殿外的石坪,朝四周眺望。巍峨的宫殿,披上了秋日地晚霞盛装,威严之中透出几许瑰丽与妖娆。就是这样一座宫城,李世民看了千次万次,仍然是看不厌。那一砖一瓦中,仿佛都凝聚着他无限地情感。

正当此时,俱文珍从龙尾道上快步跑上来,可能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