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尘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紫陌尘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  
    ⌒     ∨    
  (﹏)。。 (﹏)  
╰╯

《紫陌尘事》
作者:紫陌尘事
=====================


自序

小说以一个窘迫孤傲的、滑稽无奈的未名画家为生活主线,围绕着一群投机钻营、自私自大、见利忘危、挣扎又顺服的人,交织成困惑和苟且的故事,反射出人性的包容和排斥。同时,在交织的故事里也折射出主人翁的坚韧和气节,直白了人在苟活处境里的求生经历,给我们自己的梦幻带来一束阴冷的阳光。文革那年我两岁,结束那年我十二岁,出国大潮的时候我去当兵,学潮那年我退伍当工人,之后辞职下海经商,最后又舞文弄墨,模糊与清晰的记忆让我又想重新找回儿时的梦想,这就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烙印。小说《紫陌尘事》里的人也是这番经历,他和绝大多数的小人物一样,在我们这个社会变革的漫漫长夜里,习惯在辛酸中生存,无奈的在生存中找乐,使得青涩的面容渐变成奴性和懦弱的笑脸。其实,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全然没有想过能写完,更没有想过能在美国出版,直到我写这篇自序的时候,心里恍惚还有点忐忑。在断断续续的三年多时间里,我白天除了画些自由选题的画作,零碎的夜晚都是用键盘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三年多里,我搬了三次家,每住进一处,脑海里总会忆念起过往,又总是感到揪心和酸涩,因为中国人对土地和房子有着一种特有的财富感,这才使得我如此。记得每到夜半三更,我伏案写这部小说,心里时而无奈,时而又心酸,偶尔又嗤笑,这些也只是想记述一段后文革时代小人物的故事罢了。原本,我想用文字清理一下自己的心肺,可小说写完了,心里依旧是酸楚楚的,丝毫没有解脱和释放的感觉,反而回嚼往事更让我万般思绪。我时常在想,在我们每个人的胸腔里,都有一颗跳动的心,而且最初都是纯净和鲜亮的,可这鲜亮怎么渐而灰色和黯然了,想这大概是受染的年份久了,才滋生了时而颓废又短促兴盛的心。
小说的初稿叫《紫陌尘事》,意思是旧城里的尘烟往事,曾也几次异名,但总是不能概括我所讲述的故事,索性还是用“紫陌尘事”来捧给读者。小说的英文译名Stories in Nanjing,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小人物的生活片段。这段历史我称之为后文革时代,因为文革那十年是人民狂烈与高层争斗的产物,之后却是民众苟且偷安与谋私钻营的社会。固然,不可否认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但思想意识或多或少的还享受在封建文化的胶囊里。即便是千金一掷、琼厨金|穴的塑身,心灵还是感到不畅快;即便是自我的感觉那么良好,但猥琐的身躯还是精神不了。为什么?我也得猥琐地说:有钱怎么还是没有那个派。不言而喻,这还不是“富”赘了精神,而是一种精神内伤。回眸被称之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伤痕文学一度占据和主导了中国大陆的文坛,这种文学现象既是揭露了被文革扭曲的精神内伤,又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控诉。然而伤痕文学的时代过去了,迎来的似乎是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但呼唤而来的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解锁政治文学还是文学政治,或又是换一种束缚的方法,这些真的值得我们再次呼唤。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一度否认了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的附属地位,却人人也明白,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刻,是不可能完全摆脱政治、权势话语的囿限。戏言说,我总感受到在椒盐般的文革运动之后,我们的生活渐而又步入了一个水煮的时代。不过,我所说的“水煮”当然不是一种吃法,而是说市井、百味、混杂,且随处可见和十分廉价的时代。即便在我的字里行间,所讲述的是一段真实的、苦涩的、反胃又辛辣的普通人的生活记忆,但这一系列的故事也正是中国人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
在这部小说里,我试图把爱情的纯情与金钱隔开,还原爱情的纯洁;又试图把友情的真诚与利益剥离,还原友情的真实;再试图把人的本性与兽性区分,还原人性的好恶,但这一切都是一种无奈的愿望。如果说《紫陌尘事》是一部解剥人性的社会小说,恐怕没有那么深刻,因为我所道白的只是这个物欲世界和精神内伤的虚伪人性,只是说说小人物的生活故事罢了。通过这本书,我想使读者能够阅读到自己,重温某些生活片段和经历,反思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里的生活态度。诚然,小说人物的生活是平实无华的,没有崇高的形象,唯有那么一点卑下的欲望,他们面对劳顿的生活,用脆弱的反叛来寄托明天,虽也得到精神上的短暂麻木,但麻木过后总是无奈的不悦。在我们动荡又平淡的人生中,无论直面爱情与家庭、富有与贫穷、健康与疾病,以及真情与假意的参半、爱情与利益的结合、需求与压力交织、性与爱的分辨、生与死的表象,都据实在这本书里。虽然,在中国社会转型的三十年里,物质与精神都在被水煮,让生活在后文革时代的一代人,饱尝在务实与虚伪的纠结中。尽管各自的生存现状和心灵轨迹不尽相同,但身心或多或少的都被扭曲。因为,在现实的烈日和雾霾之中,即使是漫步在阳光大道上,或是驮负在崎岖小路上,不论投注了多少无数的幻想和笑颜、迷茫和怯弱的努力,还是浪漫和木讷的搅合,青涩都在这浓浓的酱缸里被腌制。
老实说,文革那会儿我刚模模糊糊的记事,也不知道那会儿轰轰烈烈的闹什么,直到上学的时候,老师让我画漫画,从打倒刘少奇到粉碎四人帮,画里的面相狰狞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后来,椒盐般的纷争变成了水煮,杂味和混沌浸泡了一个还在沸腾的时代。而今,我把这模糊又清晰的记忆和生活经历连接起来,讲述一个时代和一群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锦瑟共鸣,一起回眸已逝的和正在延续的生活,毫无顾忌的面对真实的喜怒哀乐。回思过往,我不禁坦言:人啊,总是对现实不满的,但又要接受现实。人为了求一种刺激,可以把约束行为的法律踢到一边,快活淋漓之后再等同类来鞭挞;人也为求一种安逸,可以快乐的释放动物的本性,畅快的欣赏他人的饥冷。我无法超脱这样的现实,只好用翻过去的事说事,这是一种哭中的笑,又是笑里的涕泪。在您消遣的读这部小说之前,我写此点滴,把酒祈祷依旧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们快乐!

第1章

在南京生活久的人,大都会感受到这座旧城的冬天特别寒冷。虽说它与北方的冷不同,没有冰冻三尺的景象,但这冷是湿湿的,仿佛空气里都能拧出刺骨的寒气。农历冬至前后,一连几天,阴沉沉的天气笼罩着这座沧桑的旧城,悄然的飘落了一场冷涩涩的冬雪,让人更感阴湿和酷寒。我说这是一座旧城,原因是它破碎的遗存与悲切的历史,已无法还原它的古老,留下的除了坟茔就是陵墓,惟有的沧桑就是旧,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座古都。这一年的冬至,城里不见老人们偷偷在墙根下划圈烧纸祭祖,反而满大街见到听到的都是人来人往的、锣鼓喧天的喧闹,此情此景,既是好一番喜庆,又是一番寒栗。
“楚宁他妈,你们家也下放了?”一个套老蓝布护袖的胖女人,她瞅着楚家门前贴的红喜报问。楚宁她妈没有答话,她只是重重的点点头,脸上的表情却是欺凌和无奈。
“怎么也摊到你们家下放呢?作孽啊,作孽!”围在门前的几个女人咋着舌。
“这下放是光荣的呀,怎么能说是作孽呢?”胖女人凑过来,她严肃而又一本正经。
“哎哟,刘嫂啊,俺不是这意思,我是说让她家下放能有什么用啊,家里又没有劳力,下去不是活受罪啊。”
“你可别这么说,到农村去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怎么能说是活受罪呢。”胖女人神态突显得很严肃,她用手半掩着嘴絮叨:“这话可千万别瞎说,给上面听到要挨批的。”
“哎呦,刘嫂啊,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受苦人,俺们家祖宗八辈子都是农民,你可别给俺上纲上限啊。”
“哪敢给你上纲上限哦,我刘胖子不识字还不识事啊。”
“不说了,不说了。楚宁他妈,你们家下放到哪呀?”
楚宁妈妈没有答话,她哪有心思跟这几个娘们扯这些。她看着门前刚贴的大红喜报,心里是麻木木的。时下,一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正在掀起,也可以说是一种国策刚刚开始,摊到谁家,那也是一件光荣而又苦涩的命运骰子的转动,只是这骰子掷到哪家都是一种外喜内忧的悲凉。几辈子生活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山沟沟和乡下是个什么样子,而刚解放那阵子打进城的人却一个劲的夸好,描绘的山沟沟是革命的,乡下更是红彤彤的,说得平日里叫他们“二哥哥”的城里人半信半疑,弄得小孩子们又好生向往。
晚上,楚宁妈妈收拾了一夜,她已经没有心思再顾及家里的东西,捡了必要的生活所用,打了四箱行李。
第二天下午,大修厂派来了一辆小三机。司机阿宝是门卫老赵头的儿子,他停稳了车子,除下油乎乎的手套进了楚宁家。他一进屋,楚宁正和他妈妈站在五斗橱前,面向墙上贴着的毛主席像鞠躬,他杵在门口没敢多言,本能的也鞠了躬。随后,楚宁傻傻的接过妈妈从五斗橱上捧下来的毛主席半身像,然后用一块红布把它包裹起来,抱在怀里出了家门。走出青砖红瓦的小楼,水泥雨棚的台阶下,拥着四五个手拎铜锣和手拿鼓槌的人,他们和阿宝把四箱行李往车上一搬,欢送的锣鼓就敲了起来。楚宁和他妈妈刚登上车,昨天在楚家门前唠叨的刘胖子风风火火的跑来,她边跑边拽下套在棉袄袖子外的护袖,掸打着身上的衣裳:“楚宁他妈,俺去送送你吧,”
“不用了,刘嫂。你忙你的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