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洋天下-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怎么会不知道?!”田家成扬起手中长鞭,鞭梢划着弧线挽出一朵鞭花,在空中炸裂。

“那是什么?”身后的山坡上出现几个黑影,袁瑛坐在行李上,紧裹着身上的大衣,虽然已经是四月,野外的冷风依然让人感到寒意逼人。

“荒原狼,万一我们走不动了,就正好成了它们的晚餐。”田家成头也没抬,“所以到了这里,谁也别想逃走,孤身一人走在这荒野上,肯定会成了它们的食物。”

他这么一说,那几个逃难的民工吓得脸都白了,大家缩在车上,都用略带恐惧的目光盯住不远处一直跟在他们身后的几匹饿狼。

“小雷子,你们不是带着枪呢,怎么不打它?”袁瑛问身旁跟着田家成一齐来接他们的小伙子。

“没用的,那东西贼得很,根本打不着!”雷耕生在马车上打着瞌睡,“刚来时也想打来着,后来懒得费那劲,你没见那些家伙都正好呆在步枪的射程之外?这些狗怂,精着呢。”

从根河到38团场部有60多公里,这之间有个兵站,那里为过往的人员提供免费的食宿,中午大家在兵站吃饭的时候,跟在身后的那些狼才不见了。

兵站里的伙食十分粗陋,主食是白面和高梁面、玉米面等混合蒸出来的馒头,还有一份白菜粉条汤,汤里面还飘着一、两块没上过色的白肉片。对于从小生活在富裕家庭的袁瑛来说这样的食物简直难以下咽,而对于那些从内地逃难过来的民工来说,这不亚于是一顿美食。大家吃得很开心,似乎已经忘记了一上午提心吊胆遭受的恐惧。

田家成和雷耕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伙食,两人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来,没有欣喜,也没有失望,好象一切都很自然。

太阳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再回到路上,袁瑛终于在杂乱的马蹄声和胶皮大车的实芯轮胎与大地之间沉闷的撞击声中迷迷糊糊地睡去。

“吁!”马车停了下来,袁瑛惊醒过来,抬头看天,昏黄的日头斜挂在天边,他有些转向,一直认为太阳要落下的那边是南面。

“嘿!干什么呐?”田家成向路边几个正在干活的小伙子打着招呼。

“垒厕所,团长说大伙满地里乱拉,不雅观!”一个精赤着上身的家伙放下手上的土块答道,他健壮的身体上沾满了泥土。

“他姥姥的,这荒山野地里,也开始穷讲究了!”田家成笑骂道:“来了新伙计了,弟兄们,过来迎接一下!”

38团是一个新成立的农场,条件十分艰苦,袁瑛有些吃惊地指着空地上的两排土坯房说道:“我们就驻那?”

“想得美吧,那两排是办公的地,我们住那边……”田家成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土坯房后面荒地上一排排鼓起的土堆说道。

“那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些和坟墓差不多的土堆里怎么能住人?袁瑛有些搞不明白。

田家成有些奇怪地上下打量着他,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地-窨-子!”

袁瑛就这么呆了下来。

日子一天一天地在过,烧荒、垦荒、打柴、种地,大家似乎都变成了农民,最初还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日子一久,也就麻木了。

没有什么不平衡,团场里有许多能人,包括赶马车的田家成当初也是从日本士官学校骑兵科毕业的军官,1914年受民党指派,欲策动武装夺取吴淞炮台,结果失败后被抓。大家都是杀头的罪过,林铄把他们保下来,然后发配到黑龙江,已经十分宽大了,还想要怎么样?反正大家都是死过一回的人了。

大家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唯一能够看到外面的消息就是田家成等人每半月去一回师部拉一回补给捎回来的报纸,大家能看到的除了《东北农垦报》,就是中华复兴党机关主办的《中华日报》,就这样,看到的新闻也都是一个月以前的消息。

也许,大家就这样过一辈子?

看着绿油油的麦田,好象也有一些成就。

第二章民初风云 二二、转变的历史

风平浪静就进入了1916年,没有了洪宪帝制,自然也就没了纷纷扰扰的护国战争。除了孙文新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在上海刺杀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外,陈其美在上海发动的海军暴动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作不成皇帝的袁世凯很郁闷,但却毫无良策,林铄已经控制了北洋大局。

甲寅年的农历新年刚过,林铄偕妻北上,给老袁拜年。

林铄倒挺正式,规规矩矩趴在地上磕了三个头:“父亲大人,年过得好,吃得好,睡得好,身体好!”

“不好,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老袁一脸阴沉。

“我这是为你好,你若真要做皇帝,立马有人起兵造反,天下大乱,你信不信。”林铄从地下站起来,在一旁找了个椅子坐下来,“不知有多少人在等着你做了皇帝后正好起兵造反呢!”

袁世凯精通权术,但骨子里一直是一个封建官僚,最不懂的就是现代政治。

“老夫的北洋军手里拿的是烧火棍?”

“还真甭提您的北洋军,连蒙古兵都打不过,收拾个白狼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再说啦,您都当皇帝了,北洋军里有谁肯真心为老袁家卖命?”林铄开始给老袁上课,恶补现代国际政治学,一连数天,从共和、民M主再讲到共和形式下的军事独裁,说得老袁两眼放光。

林铄暗自心惊,靠,这老家伙别把大胡子剪成小胡子那咱的罪过可就大了。

赶紧将话头转向不久前民党运动的高昌庙兵舰起义。

海军练习舰队的肇和号巡洋舰是清末向国外订购的最后一批军舰之一,标准排量2400吨,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建造,1913年3月回国,其后编入海军练习舰队。

1915年底,民党陈其美在上海策动反袁起义,先是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剌杀,其后又策动海军起义和攻打江南制造局。

起义的水兵很快占领了肇和号,但由于没有高级军官,军舰开不动,只停在高昌庙外的锚地偶尔向外发几炮。

幸好海军元老萨镇冰此时正在上海。

老萨提着20万银元上了应瑞、通济两舰,命令两舰上的官兵:“你们听谁的命令?”

本来说好响应陈其美发动起义的官兵见到白花花的大洋,立刻将胸脯一挺:“保证听从萨将军的指挥!”

应瑞、通济两舰在萨镇冰的指挥下向肇和号发炮,炮弹打在肇和舰上,老将军看得心疼,肇和号上的起义水兵匆匆还击数炮,然后逃离军舰。

虽然没有引起大的波澜,但此事足以让老袁心惊,民党还在策动叛乱,这队失去忠心,只要花钱就能收买。

“你想插手海军?”袁世凯问。

“没那兴趣,一支谁都能收买的舰队在手上只能徒增烦恼。”

“虽然老夫不喜欢你,拥兵自重,阳奉阴违,但最少你不会公开和我作对;所以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刘冠雄把海军交到你手里进行整顿。”袁世凯叹息,语调凄凉,又抬起袖子擦了擦眼泪:“老夫恐怕活不了多久,今后有你在这一大家人至少还能有口饭吃。”

林铄于心不忍:“您老多保重身体,有您在一天,这国家起码还能保持稳定。”这可说的是真心话,北洋那帮大佬们,也就这尊神还能镇得住。

国家财政正在好转,1915年,政府财政赢余3000万元(主要是因为节约下来了5000多万元帝制经费),财政和税制改革正在缓慢地推进,虽然阻力很大,却也初见成效。

虽然对地方的控制力依然极差,但政局表面上还算平稳。

“你快走吧!”在中南海呆了还没十天,老袁却来催他动身。

原来报纸上已经风传老袁把林铄软禁在了瀛台,西北边防军三个师陈兵到了晋直边境,磨刀霍霍,大有要南下京城起兵勤王的意味,搞得京城里人心惶惶。

袁世凯倒还真把袁克定囚在了瀛台,袁克定想动用“模范团”来对付林铄,却被人报告老袁,被叫进新华宫又挨了一顿胖揍,“就你这熊样还想带兵,想当初老子在小站天天跟那些大头兵一齐摸、爬、滚、打,才得到北洋上下的忠心,林安华能记住他手下每个营长的名字,你能么认出几个手下?天天跟个大少爷似的,眼高手低,给我滚回来罢!”

袁克定被夺去“军官模范团”团长一职,却由蔡锷接任,又让林铄跌碎眼镜;老袁若不搞帝制,用人胆大的很。

林铄乘火车去了西北,蒙疆铁路已经修到了包头,由于钢材价格暴涨,蒙地铁路的修建已经停止。

计划中的蒙疆铁路从集宁通往苏里雅苏台、科布多,另外由阿尔泰沿蒙新驿道经布尔根穿越卡增达坂至青吉里斯台、古城(奇台)最后到迪化全长四千多公里,如果按现在的造价得要三亿多元,若等到战后,就能省下近一半的开支。

现在到科布多的补给就只靠一条简易的戈壁公路维持着,从绥远城到科布多,2700公里,沿着绥科公路但凡有河流的区域就驻扎下一个团,一边屯垦,一面保护公路的通畅。每个垦务团建制都要比陆军团要大得多,每团大约有4000人左右,有一个500人左右的民团营属于半脱产状态的民兵,负责辖地内的警卫巡逻。

公路上跑着拉货的轻型卡车,上海产的,福州产的,芜湖产的都有,自从有了汽车,从归化到科布多只需要十多天的时间,比原来减少了一大半。

整个漠北其实只有七十多万人,如果按照后世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直接发动一场一百多万人的大移民运动,将对新疆和蒙地的安全起决定性的作用。

可惜现在林铄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移民所需要的投资,国内的工业建设也是急需资金。

新屯垦的地区大约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支平衡,在这之前需要的生产资料投资和人员薪金大约每人每年在200元左右,仅要维持蒙地和塔尔巴合台等地15万大军的屯垦林铄每年就要倒贴3000万元,再加上黑龙江垦区每年1500万的投入,再多的人数恐怕林铄自己已经难以支撑。

新疆督军杨增新也有样学样,在迪化、镇西府、伊犁等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