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洋天下-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疆督军杨增新也有样学样,在迪化、镇西府、伊犁等地推行军垦,得到林铄的赞赏,并下令由西北边防公署每年拨付200万银元以示支持。

现在的情况是内地的大批工矿企业生产和建设更需要大笔的资金,另外还有手下近二十万军队,林铄能做到的也只能这么多。

林铄在北方巡视一圈,然后从天津返回福州。

袁世凯还真命令巡洋舰队和练习舰队移驻马尾,交由马尾水师训练营看管,准备接受林铄的整顿。

此时民国海军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应瑞、通济号巡洋舰,镜清号练习舰,驱逐舰飞鹰、同安、建安、豫章号,运输舰福安号,炮舰永丰、永翔、利川号及凤舞号长官座舰一齐系泊在马江水面,再加上因为舰体受损已经有海军部除役而交给福州船政学校作为学员训练舰的海天号,巡洋、练习两大舰队除了还在江南造船厂维修的肇和号,都集中到了福州,让林铄看着就头疼。

此时的海军,早已经堕落成军阀,军舰成了官兵用来谋利的工具,使用军舰夹带走私之事司空见惯。长官腐化堕落,各舰水兵疏于操练,纪律涣散,这也是民党能屡屡策动军舰起事的原因之一。

林铄也很为难,海军是个技术兵种,舰上官兵没有一、两年的训练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后世称之的蒋公也曾大力整顿闽系海军,换上的舰长连六分仪都玩不转,舰队出海时由闽系出身舰长的军舰打头,后面的军舰一个挨一个,不至于海上跑丢。听话倒是听话,就不知这样的舰队打起仗来该如何是好?

而且海军总长刘冠雄也不会让自己随意摆弄他的海军。

第二章民初风云 二三、迅速发展的工业

自林铄接手福建督军,即开始重整福建船政学堂,在江边购地2600余亩兴建海军学校,新的海军学校分为海军指挥学院、海军工程学院和培养海军初级军官的海军兵官学校,再加上马尾水兵训练营,从军官到士兵的海军培训体系初步建立。

海军名耆萨镇冰出任海军指挥学院第一任校长,原长江舰队统领沈寿堃任教育长,海军轮机中将陈兆锵任海军工程学院校长,原烟台海军学堂监督谢葆璋任海军兵官学校校长。各海军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第一期学员300人,1914年3月入校,其后每年9月新生入学,人数逐渐增加。

由于是四年学制,海军学校第一批新生也要等到1918年才能毕业,在此之前,民国海军还只能靠现在这些人维持。

福建船政的原址,已经改建为海军纪念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和甲午海战纪念馆,以增强海军民族意识。

纪念馆开馆,海军官兵代表和海军学校一、二、三期代表门前广场列队,听林铄训话:

各位官兵,海军学员:

今天是海军纪念馆的开馆之日,各位多出自船政,门前就矗立了两尊为船政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人铜像,一个是左文襄公,一个是沈文肃公。两座铜像的基座上都刻着两公生前最喜欢的铭文,左公像的铭文是: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沈公像的铭文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两条也是海军指挥学院和海军工程学院的校训。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屈辱,我们的先辈为探索民族崛起、国家强盛的道路为此不停地自强奋斗。

1866年,左公督闽,举沈公为船政大臣,历尽困苦,始开办福州船政及学堂,为近代中国造船工业和现代教育之发端,建立志第一支近代海军。

五十年前,当左、沈二公创立船政学堂之初,以刘步蟾、林泰增、邓世昌诸公为代表的数十位热血青年,怀着学习先进技术以报效祖国的壮志走进了船政学堂。

此后,甲申马江海战、甲午黄海海战船政出身的海军将士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浴血而战,奋勇捐躯。在我们身旁就是马限山上的昭忠祠,在那里,七百七十二位在马江海战中捐躯的烈士英魂在守护着马江的安宁。

前不久在上海发生肇和舰事件,我听后十分痛心。所痛者并非舰船损毁,而是各位的所做所为。当民党用白花花的大洋轻易就能让舰员收买,当萨老将军非要把银子堆在面前才肯听从命令,你们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作为一个军人的底线!

海军者,国之重器。可是有人却把兵舰当成谋求私利的工具,各位扪心自问,这样做对得起在马江海战,在黄海、在刘公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的英魂吗?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左公当年扶梓出出塞,刘壮肃公血战基隆,还有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捐躯的邓壮节公等海军先烈,他们的名字将永载青史。一个做过为民族有意义的事,我们的民族是不会忘记他们。

在中国的领海、内河,列强兵舰耀武扬威,国家饱受欺凌。吾辈作为海军,当以此为耻,精诚团结,发奋力强,以复兴民族为己任,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人!

仅作斯言,愿与诸位共勉!

林铄的演讲对于各舰文化较低的水兵作用不大,得到李鼎新、曾兆麟等还怀有民族正义之心的一部分军官们的支持。反响最大的却是年青的军官和在校的海军学员们,此文后被各军校收入教材,为军校生必读。

林铄想派党代表上舰,刘冠雄生怕让他控制了海军,又把舰队调往上海驻扎,只留下了练习舰队在福州。

打着民族主义旗号,林铄得到国内年青人,特别是青年军人的热烈拥戴。

民初的工业技术水平并不象后世宣传和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落后,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局和德县兵工厂都能仿造出比较精密的内燃机来,而且动力性能方面并不比同期的国外产品差。国内工业整体落后是由于几十年的战乱所造成的,和满清及北洋的“黑暗统治”无关。

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飞行表演是1911年清明前后,留学法国的机械师秦国镛在回国时带回了一架飞机,在北京南苑练兵场进行飞行表演。当时除了陆军和海军部的官员,还邀请了一些驻外使节参观,表演当天,车水马龙,观者如潮。

由于秦国镛一直在北洋供职,后来编写历史的人由于政治的影响,故意忽略这段足以让中国人自豪的历史时刻。

袁世凯执政后,开始注重航空建设,即于1913年将南苑练兵场改办航空学校及机场、飞机修护厂等,南苑航空学校隶属于参谋本部。

南苑航校从法国购买了十二架高德隆-G四型飞机和十二架双翼教练机及维修器材和设备,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秦国镛、厉汝燕、鲍丙辰、潘世忠、蒋丙然、越干臣等人都于南苑航空学校任重要职务,

北京1913年9月,南苑航校正式开学,首批50名学员从陆海军官学校毕业生中选拔而出。由王鄂任教育长,课程分学科和术科两部分,学科设有航空学、机械、动力、气象、陆军战术、外语等,主要培养航空技术人员,术科以飞行练习、发动机修理和飞机制造修理为主,以培养飞行员为主。

在潘世忠的主持下,南苑航校就制造出中国第一架飞机-1号飞机,飞机上装备有一挺汉阳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并且还采用了汉阳兵工厂仿制的80匹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军用飞机。

其后,林铄在马尾建成海军飞机制造厂和福州航空学校,聘请从美国学习飞机制造的海军留生,曾任美国工程师的王助、巴玉藻、曾贻经、王孝丰等人负责飞机制造厂和航空学校事务,由于经费充足,福州海军飞机制造厂和福州航校在规模和技术上很快超越了南苑航校。

在内燃机制造方面,上海沪东机械厂一直领先国内,福州、芜湖和汉阳兵工厂的产品在性能上稍稍落后于沪东机械,上海还是集中了国内最好的技术人才和最优秀的技术工人,至于太原和包头两家内燃机厂只是刚刚开办,还依靠着上海和福州方面的技术支援。

中国的飞机制造业发展很快与世界同步,福州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在性能上已经不落后于欧洲战场上使用的飞机,整个一战期间,福州飞机制造厂总共向英、法等国出口了总数超过600架双翼侦察机和攻击机,总价值超过1500万元,其后林铄又在南昌和包头兴建了两家飞机制造厂。

林铄手下的陆军师大多配备有一个有24架飞机的航空中队,主要用于军事侦察,偶尔也能执行对地轰炸和攻击任务。

而北洋方面由于国家财政困难,飞机偶尔才得以配备,但在围剿蒙匪作战中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南苑航校虽然也得到了林铄每年15万银元的资助,但也只能勉强维持,每年试制十多架飞机而已。秦国镛、厉汝燕等人眼馋福州厂的条件,一直在申请调往南方。

老袁肯定不能答应。

随着工业规模和技术的进步,国内生产的内燃机已经与世界水平相差不大,利益于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国内的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才能逐渐发展壮大。

虽然性能落后,使用时毛病不断,但是载货量大,又十分经济的轻型载重汽车还是越来越受到商家的欢迎,在缓慢地替代着中国数量庞大的骡马车、驴车和牛车队伍,虽然按比率来说,占国内运输总量的份额还很低,但却发展迅速。

虽然对于国产汽车的性能林铄看着直摇头,却也无可奈何。

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发展规律,你不可能制造出超越这个时代的产品,比如发动机化油器,电子喷雾是个好东西吧,估计这个年代就是花费上亿元也不一定能造得出来。再在比如飞机,铝制蒙皮是好,但以现在的铝制品的冶金工艺水平,只怕飞机还没飞上天,那些机身外包着的铝皮就会碎裂成一片片的残渣。

违背自然规律自然会受到惩罚,结果是得不偿失。

所以林铄还得忍受,忍受自己乘坐的汽车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如同骑在快马上的颠簸,忍受着从密封不严的车身四周吹进来的冷风和车厢内飞扬的尘土。

虽然并不完美,但至少我们已经在路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