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告诉我们三点信息: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是对立的;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不和睦,连魏国人都知道;吕不韦集团是坚定的主战派。最起码告诉我们这三点。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吕不韦的第一个失误就是不自觉地形成了嫪毐集团,就是他并不想形成嫪毐集团,但是他由于献嫪毐,最后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嫪毐集团,这是第一点。嫪毐一献进去,把吕不韦就拉下水了。你想想,将来赢政继位,是要独揽朝政的,无论吕不韦集团也好,嫪毐集团也好,都不允许存在。嫪毐被杀了,那么吕不韦,赢政也是一定要铲除掉的。
  吕不韦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自觉地越位。他本来是臣子,超越了君权,这就是越位。这是第二个错误。吕不韦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极其精明的人,是一个商界精英,也是一个政界精英。但是吕不韦只知道,换句话说,非常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吕不韦不懂得需要放弃权力。所有从政的人,都必须记住两句话:有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吕不韦经过艰苦努力获得的权力,叫吕不韦轻易放弃,非常困难。但是中国古代的行政环境,决定了中国这个社会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就进入了中央集权制。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君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制度下,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君权。如果谁执掌的权力长期超过君权,一定会被君王除掉。所以秦王赢政继位以后,吕不韦的做法,应当是及时隐退,低调做人,韬光养晦,解散自己的政治集团,让赢政放心。但是吕不韦没有这样做,他回到洛阳食邑的时候,依旧是宾客盈门,六国使者络绎不绝,吕不韦还很得意。他没有想到,六国使者每一个人,都是催命之鬼,来一个人赢政就多一份担心,来得越多,吕不韦就死的越快。不甘寂寞,是人的本性,要一个人从风光无限到杳无声息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吕不韦的第二个错误,是人性造成的。而吕不韦如果到六国去担任官职,赢政能同意吗?吕不韦的才能如果为六国所用,对秦国是极其不利的,秦王只有把他除掉,所以赢政处理吕不韦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拳,先是迁徙,接下来就是赐死。吕不韦很懂赢政,就干脆死了得了。吕不韦就在他的两大失误之下,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那么吕不韦死以后,对秦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话外音):吕不韦的悲剧是因为他只知进而不知退,当他集权力、财富于一身时,失去了往日审时度势的本领,在应该激流勇退的时候没有隐退,而是过于贪恋权力,势必会成为秦王嬴政清楚的对象,其实吕不韦的生命不应该这么早就结束,但是悲剧毕竟发生了,而吕不韦对秦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吕不韦死后,将对秦国统一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吕不韦之死对秦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有一个人们脑子中间的一个固定概念。打仗要什么,人头,拿了人头就可以晋升爵位,就可以加官,获得财富,地位。所以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但是虎狼之师在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时,非常危险。我们上一集讲,昭襄王四十八年,秦国大军要包围邯郸,要灭赵国,为什么没有打赢?因为赵国的军民进行了惨烈的抵抗,军民全上阵,抵抗非常激烈,秦国没有打下来。为什么?因为六国人都知道,一旦秦军进了城,见了兵要杀,见了民也要杀,带回人头就可以领赏。与其被人家攻破城杀了,倒不如拼了,反正是个死。这样一来,秦国的统一战争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这说明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固然使秦国的军队强大了,但面临的是六国殊死的抵抗。如果不调整政策,统一战争很难打下去。虽然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进步,但对六国来说,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必然要抵抗。秦国要调整政策,而吕不韦在他的《吕氏春秋》中,不是一味的讲商鞅变法的法家,还大讲了儒家的德教,讲儒家的王道和仁政。换句话说,吕不韦在位期间,已经把儒家的思想融合到《吕氏春秋》中间,也把儒家的仁政,王道融合在他的政策之间。所以我们看吕不韦主政期间,虽然对六国用兵,但是杀人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吕不韦之前,之后,一仗下来斩首十几万,二十几万,最多是活埋四十五万,杀人非常多。但是在吕不韦主政期间,仗还在打,杀人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吕不韦已经在调整秦国对六国用兵的政策。因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个杂家,中间包含着儒家的仁政和王道。而吕不韦的去世,就意味着秦王嬴政不但要除掉吕不韦,也要抛弃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这对秦王赢政来说,决不是一件好事情,那就意味着吕不韦所融进去的儒家思想完全被摒弃了,《吕氏春秋》所讲的杂家这一套也被秦王嬴政抛弃了。吕不韦死后,秦王赢政身边就缺了一个重要的助手,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君主,身边一定有许多杰出的人才辅佐。那么吕不韦死后,赢政会选择谁作为他的主要助手呢?我们下次再讲。
  11:李斯为政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秦王赢政十年,由于嫪毐叛乱事件牵扯到吕不韦,吕不韦被逼自杀,秦王赢政从此失去了治国的一个关键助手。为了统一天下,在吕不韦之后,秦王赢政又起用了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李斯,从此秦王赢政在李斯的辅佐下,一步步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秦王赢政的历史功绩中,李斯功不可没。可是李斯是楚国人,而且出身于平民,那么李斯究竟是如何登上秦国政坛的呢?他为秦国的统一究竟做出哪些贡献呢?
  李斯是赢政即位以后,取代吕不韦辅佐秦王赢政的最重要的助手。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也就是今天河南上蔡人。李斯年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有一次李斯上厕所,看见厕所里的老鼠生活环境非常差,而且人和狗一去,它就得逃。过了一段时间,李斯到粮仓里去,又看见了老鼠。前面的老鼠我们叫厕鼠,粮仓这个老鼠我们叫仓鼠。他看见粮仓里的老鼠生存环境非常好,宽大的粮仓,吃不尽的粮食,也没有东西去惊扰它,李斯很感慨,就讲了一句话,他说一个人贤和不肖,不肖就是不贤,说一个人能不能够变成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就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很多研究史学的人,都把这个故事叫做“老鼠哲学”,而且从老鼠哲学中推断,李斯这个人很自私,他一心一意想保住的,就是他在粮食堆里的那个生存环境。我觉得这个看法有一点偏激,我觉得李斯看见厕鼠和仓鼠,实际上是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感悟:一个人的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处在什么样的平台。仓鼠和厕鼠的区别就在于仓和厕两个平台不一样,这是李斯很独到的一种人生感悟。
  李斯开始是在郡府中间做一个小吏,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就不愿意再做小吏了。他辞去了小吏的职务,跑到齐国去投奔当时的一个大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荀子。荀子是战国末年的一个著名的儒学大师,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但是荀子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荀子着重研究的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我们称之为帝王之术,也就是说怎么样当一个帝王,怎么样辅佐一个人让他成为帝王。李斯就跟着荀子开始了他的学习,学习完以后,李斯面临一个抉择,因为李斯懂得了平台的重要性,所以李斯在做选择的时候,他把天下的各个国家作了一个分析。他觉得,只有到秦国去,才能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也只有秦国能够提供给他一个广阔的平台,所以李斯就决定西行入秦。临走之前他和老师荀子有一番对话,荀子就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目前各国正在争雄,只有秦国可以吞并天下来称帝,所以这是我施展才华的一个机会,不能错过。而且李斯认为,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所以决定入秦。李斯入秦的时候,正是庄襄王子楚这个时期,这时候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已经更加明朗化了。李斯选择入秦,表明了这个人政治上的敏锐。但是李斯赶到秦国去的时候,很不巧,庄襄王子楚病故了,他去到的时候,是秦王赢政即位了。赢政即位的前九年,由吕不韦来主政,而这个时候赢政才13岁。所以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审时度势,投奔到吕不韦的门下,做了吕不韦的门客。当然李斯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李斯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怀才就像怀孕,终究是要被发现的,吕不韦很快就发现,李斯非常有才。史书记载四个字:“不韦贤之”,就是吕不韦认为李斯很有才华。吕不韦从自己的三千门客中间,把李斯提拔为郎,郎是一个侍从,跟随吕不韦身边,这样李斯就有机会接触到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秦王赢政。有一次,他利用见到赢政的机会,又给赢政讲了一番道理,他说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君王,都必须抓住时机。秦国历史上,秦穆公曾经非常强大,但是那个时候时机不到,不能够统一六国。秦孝公变法以后,秦国很强大,但是强大得还不足以并吞天下。现在的情况不同,现在的时机是对秦国最好的时机。如果抓住这个时机统一天下,那就好像在厨房里搞个大扫除一样简单。李斯第一次见到赢政,就提出来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统一六国的时间,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斯的话非常符合赢政的想法,所以很赏识李斯,提拔他做了长史。秦国的好几个部门都设立长史,因为史书记载的匮乏,我们不知道李斯在什么部门担任长史,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李斯这个时候已经从吕不韦的相府之门来到了中央政府,这是人生跨越的一大步。第二次他见到秦王赢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