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信芳传-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念念锣鼓经也好。”

尽管周信芳当时已年逾花甲,但他在拍电影时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该翻滚则翻滚,该扑跌则扑跌,丝毫不含糊。

在拍摄过程中,周信芳很尊重电影导演,他说:“舞台演出照舞台的样
子做,拍电影就得按电影的样子做。”他不太喜欢多用远景,比较喜欢用中、
近景,他对应云卫导演说:“中、近景比较和观众接近,能突出介绍精彩的
艺术表演,如果老是用远景,人很小,观众等于是在三层楼上看舞台演出,
演员的脸部表情和精彩的表演都看不清楚,这多可惜!”这些意见正好与应


云卫导演的拍摄构思是一致的。

但是,有时电影导演和拍摄人员一下子抓不准表演中的精彩部分。周信
芳就耐心地加以帮助。比如,周信芳告诉他们,宋士杰进公堂时,他抓帽子
的那个动作有戏。于是摄影机便集中拍他的上半身。等到宋士杰抓完了帽子,
周信芳又说:“腿上有啦!”镜头就转向他全身。又如,关于宋士杰在堂上
对顾读的大段辩词,周信芳说:“这在表演上要求一气呵成,情绪逐渐高涨,
如同奔流倾泻,而观众最注意的,则是宋士杰的面部表情。”于是镜头作了
相应的处理:随着宋士杰情绪的逐渐高涨,镜头也逐渐推近。当顾读诬陷宋
士杰受贿,宋士杰讽刺地回答“受贿不多,三百两。”此时伸出三个指头直
指顾读,这时镜头推成特写,这就充分发挥了电影的特长。

演员拍电影时,一般总喜欢替自己拍正面的镜头,要是拍个七分脸、八
分脸,往往不大高兴,至于拍个背影,那意见就更大了。周信芳却没有考虑
这些。他想的是如何刻画好人物,如何使戏拍得更加完美。

有一次,导演按照分镜头剧本,计划给周信芳拍个正面的镜头,周信芳
却不同意。他说:“从戏来看,这里主要的戏不在我身上,我应该拍个背影
比较合适。”

由于周信芳带领大家共同努力,《宋士杰》影片拍摄十分成功,使麒派
艺术在银幕上大放了异彩。

这部影片的前面,还附了一部介绍周信芳日常生活的短片。


第九章出访苏联


周总理的关怀

一九五六年夏天,周信芳接到出访苏联的外事演出任务。这是根据中苏
文化合作协定的执行计划安排的。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由周信芳任团长,
伊兵往副团长。全团共七十七人。这次出访的演出剧目,除了一些京剧传统
戏外,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定,要把当时红遍全国的昆剧《十五贯》带出去。

为了学好这出戏,周信芳冒着酷暑,带领剧团专程去杭州,向浙江省昆
剧团学习。临走前,演出组就派定了角色。周信芳演况钟,孙正阳演娄阿鼠,
赵晓岚演苏戌娟,刘斌昆演尤葫芦,王金璐演过于执,沈金波演巡按大人,
黄正勤演熊友兰。当时,杭州正是盛夏季节,白天,连凳子都烫得不好坐人,
即使到了晚上,也往往热得难以入睡。可是,大家在周信芳的带领下,夜以
继日地学戏;或是到剧场看浙江昆剧团的演出,或由该团的周传瑛、王传淞
等同志给他们说戏、示范。周信芳就像青年人那样认真、谦虚,学得特别卖
力。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只花了一个星期,就学会了这出戏。

回到上海后,剧团正式排练《十五贯》,大家每天从上午八时起,一直
排到晚上十时。周信芳已经六十二岁了,也照样顶着干。

八月底,周信芳率演出团到达北京,夏衍、田汉等领导人来车站迎接。
在北京,他们一方面继续重点排练《十五贯》,一方面等待周总理来审查节
目。总理终于在百忙中抽空来看戏了,而且一连看了几场。他看了《十五贯》,
也看了《四进士》、《打渔杀家》、《挑滑车》、《空城计》和《盗仙草》
等几出传统戏。

剧目全部审查完毕后的第二天深夜十二点半,周总理在首都剧场接见周
信芳及其他同志。

“让你们久等了,你们等急了吧!”周总理带着歉意说,“我实在忙,
可又非来看戏不可,因为我是总理嘛!要是出了事,我也有责任的。”总理
又说,“戏都不错,尤其是《十五贯》演得很成功。周信芳这么大年纪了,
还演得这么认真、这么好,很不容易。”

当总理听说《十五贯》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学会了,很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说:“高速度!”

对于这次出国访问,总理还提了两点要求:一是不让周信芳他们坐飞机。
因为,前不久李少春率队出国时,分乘两架飞机,其中有一架失事了。李少
春在另一架飞机上,才幸免遇难。二是要他们处处、时时注意两国之间的关
系。总理详细地介绍了自从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情况的变化。同时,总
理还风趣地谈到吃的问题,说:“苏联人吃东西的习惯跟我们不同。如果我
们感到吃不惯,不要有不满意的表示。好在你们是演员,会表演;不像我们,
我可是不会表演。”

谈话一直延续到下半夜两点钟,大家还舍不得让总理走。总理的秘书可
在一旁着急了,他怕总理这样太累,连连催他回去休息。但是,总理就像没
听见似的,还是坐着不动,继续跟大家谈着话。那位秘书急得没法可想,只
得对大家直说:“总理还没吃晚饭,早上三点钟还得去毛主席那儿开会呢!”

周信芳正想再跟总理谈些什么,但一听那秘书讲的情况,不由得愣了一
下。他怕影响总理的健康,连忙站起来说:“总理还是走吧,该休息了!”

总理摆了一下手,道:“不忙,还有点时间!”

又过了一会,秘书再次劝总理去休息。总理看了一下手表,站起来说:


“分别了几个月,真想多聊会儿,可是现在时间不行,只好告别了!”
总理走时,已经两点三刻了。周信芳感慨地说:“总理整天为国事操劳,
还这么关心我们,真是个‘好当家’呀!”


在苏联的参观活动

十月底,演出团自北京出发,乘了九天九夜的火车。当周信芳他们乘坐
的国际列车到达苏联国境时,苏联文化部派了拉金同志前来接待。一九五六
年十一月五日,演出团到达莫斯科。苏联文化部巡回演出局副局长加辽伊诺
夫同周信芳第一次共进午餐时,举杯说:“你们在十月革命节的前夕来到莫
斯科,意义就更其重大。因为你们的访问演出,在我们看来,无异于我们自
己的演出。而我们的伟大的节日,也就是你们的节日。”

十一月七日,周信芳和全团成员应邀到红场参加观礼,庆祝十月革命三
十九周年。他们被安排在离主席台很近的第七号观礼台上。

当苏联群众发现观礼台上成排地站着七十多位中国来宾时,纷纷拥到他
们跟前,争着要握手问好,嘴里不断地喊着:“中国,毛泽东!”广场上,
《莫斯科——北京》的歌声,“中国人民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的欢呼声,此起彼落,十分热烈。周信芳深深感受到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
诚挚情谊。

几天以后,周信芳又率领演出团到红场瞻仰列宁、斯大林的陵墓。

周信芳走上台阶,在列宁、斯大列墓前献上花圈,并默立致哀。接着,
他带领大家走进墓道。这里安放着一口双人水晶棺,列宁和斯大林这两位伟
人安卧在水晶棺中。周信芳瞻仰了列宁、斯大林的遗容,一股对无产阶级革
命领袖的敬仰之情,在胸中涌起。。

周信芳等在莫斯科,参观了克里姆林宫。在列宁格勒,参观了停泊在尼
瓦河边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这艘军舰曾在十月革命中向敌人发出了震
惊世界的第一炮。还参观了冬宫博物馆。此外,周信芳还带着几位同志冒雪
跋涉三十多公里,乘了大半天汽车,来到拉兹里夫,参观了十月革命前夕列
宁避难的“列宁草棚”。

在苏联,周信芳等多次观摩了苏联艺术团体的演出,其中有歌剧、芭蕾
舞剧、轻歌剧、木偶戏、马戏等。周信芳深为他们的精湛艺术所陶醉。特别
是苏联艺术家运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富于民族风格和诗的意境的表演艺
术,以及严肃认真的艺术态度,都被周信芳看作是值得学习的经验。


异国知音多

这次,周信芳率领的演出团在苏联逗留了六十四天,历经了六个加盟共
和国的九个城市,演出了五十三场。日程安排得很紧。

以往的一些京剧团体出国演出,一般演的是武戏,如《三岔口》、《盗
仙草》等。而这次周信芳他们带出去的戏,共有二十出,却以文戏为主。其
中还有《十五贯》、《四进士》这样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大戏。

起初,周信芳有些担心,苏联人对这些剧目能不能接受得了?但演出结
果却证明,苏联观众既爱看京剧武戏,也爱看文戏。尤其是通过“译意风”,
苏联观众很看得懂,凡是演到国内观众叫好的地方,苏联观众也反映特别强
烈。武戏《雁荡山》、《三岔口》、《盗仙草》等如此,文戏《拾玉镯》、
《投军别窑》、《秋江》、《打渔杀家》等也是如此,同样引起苏联观众的
很大兴趣。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着了迷”。《雁荡山》一共演了二十一场,
《十五贯》也演了八场。每场演出结束,观众都狂热地欢呼,谢幕最多的达
十五六次。

苏联观众尤其对周信芳的表演艺术怀有浓烈的兴趣,给予高度的评价。
苏联的一些艺术家们说,他们的歌剧只歌不舞,舞剧只舞不歌,而中国的京
剧是又歌又舞,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艺术形式。他们赞扬周信芳是一位杰出的
艺术大师。他演《打渔杀家》,尽管台上没有水,却能使人感到演员是在江
中的船上;所做的船上动作,看起来都那么逼真。看着看着,观众忘了是在
看戏,被带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在苏联文化部举行的欢迎会上,文化部负
责人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