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路西法效应-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给任何人带来麻烦。”他的母亲在他的高中年刊中写下了她的骄傲:“你一直让你父亲和我引以为荣,你是最
棒的。” 

 不过在这些称颂之词的另一面却是截然不同的格拉纳,他对妻子曾有过施暴记录,妻子最后和他离了婚。媒体
报道也指出,他在一座终极设防监狱中担任行为矫正官期间,曾受到好几次惩戒。 

 在1A层级院区的夜班中,所有对格拉纳反社会行为的外在约束都烟消云散。军纪废弛,取而代之的是混乱和
各种没有保持适当距离的亲昵行为,完全看不见任何强力的权威体制,再加上军情人员及民间讯问者—直鼓励他在
讯问前做些事让被拘留者“软化”,于是格拉纳很快就上钩了。 

 在那个放纵不安定的环境中,查尔斯,格拉纳彻底沉醉于性而无法自拔。他和琳迪·英格兰有一腿。他们的性
事曾留下许多照片记录。他也让一名伊拉克女人露出Ru房和外生殖器供他拍照。根据报道,格拉纳强迫囚犯们在彼
此面前集体手Yin,还命令一丝不挂的男囚在地上爬,“这样他们的荫茎就得在地板上拖行”,当他们做这些事时,
他则大声咆哮骂他们是群“死同性恋”。此外,第一个想到要让裸体囚犯叠成金字塔的也是格拉纳。当头上套着袋
子的囚犯被迫在一群有男有女的士兵面前手Yin时,格拉纳还跟琳迪·英格兰开玩笑说:“这列手Yin的队伍,就是你
的生日礼物。” 

 在格拉纳受审后,弗雷德里克写信跟我谈到,“我不会把所有责任推到他身上,他就是有一套办法可以让你觉
得做这些事没什么大不了。我对我的行为感到非常抱歉,如果可以重回2003年10月,我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我
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坚强。。” 

 奇普·弗雷德里克仍然深深后悔自己受到格拉纳的影响。这个例子可以证实奇普的人格倾向听命行事的预测具
有效力。请回想奇普的心理评估结果:奇普一般来说害怕被别人拒绝,担心因此出现意见冲突的局面,他会为了被


人接纳而让步;他改变自己的想法来适应别人,这样他们就不会“生我的气或讨厌我”。其他人甚至可以影响他已
经下定决心的事。而悲哀的是,他的决心已被压力、恐惧、疲惫以及格拉纳的影响给逐渐侵蚀了。 

 

 另一个格拉纳 

 

 在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中,一群经验同一事件的人,对事件的描述却有截然不同的面貌。这正是斯坦
福监狱中发生的现象。狱卒“约翰·韦恩”和囚犯道格之后各自对媒体都有一套故事,一个说自己只是“表演出”
残酷的样子,另一个则说自己只是假装抓狂。而最近前任狱卒赫尔曼又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另一个版本的说法: 

 当时如果你问我,我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会说,他们一定是胆小鬼,要不很弱要不就是装的。因为我
不相信我做的事真的会让谁精神崩溃。我们只是在找乐子而已。你知道吧。我们只是在那里玩木偶戏,让那些人做
点动作之类。 

 其他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囚犯和狱卒若不是认为那是个可怕的经验,就是觉得那没什么大不了。在某种程度上,
现实只存在旁观者心中。然而在阿布格莱布,人们的生活却被军队、军事法庭及媒体共同构筑起来的现实给剧烈压
缩了。 

 调查活动一开始,格拉纳就被形容成“害群之马”——嗜虐,邪恶,无法无天地虐待被拘留者。他过去在美国
境内一座监狱内惹麻烦的记录被翻出来当证据,证明他把暴力、反社会倾向带进了1A层级院区。但事实上,这又
是媒体不负责任的夸大其词。一份宾州格林郡(Greene County)惩治机构的档案记录检视了格拉纳的行为表现,
记录显示他从未被指控、怀疑冒犯或苛待犯人,也不曾因此受到惩戒。 

 我们更从虐囚事件最关键月份的表现评量中,发现了不负责任的怪物格拉纳和优秀军人格拉纳之间的戏剧性对
比。2003年11月16日,在一份由排长布林森上尉交给他的发展咨询表格(4856)中,布林森上尉因他工作表现优
异而特别提及: 

 格拉纳下士,你于巴格达监狱之1级院区担任军情特区之未受衔军官工作表现优异。你已从军情人员那里得到
许多赞赏,尤其LTC【可能是乔丹中校(Lt。Col。 Jordan)】更对你赞誉有加。继续保持下去,你的优异表现将帮
助我们成功完成各项任务。 

 接下去他被警告要穿着他的军服以及保持仪容整洁(在那一层工作的人没有人做到)。第二项警告则指出他和
其他人在高压气氛下工作,格拉纳被要求要注意这样的压力可能对他行为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特殊被拘留者动用
武力方面。然而格拉纳对于适当运用武力的个人看法被该名上级接纳,因为他接着说道:“当你认为你有必要自我
防卫时,我百分之百支持你的决定。”后备役宪兵肯·戴维斯最近曾描述他和格拉纳的互动,令人惊讶的是他采取
了支持的看法: 

 有一天晚上,他值完班后嗓子都哑了。 

 所以我问他:“格拉纳,你生病啦?” 

 他回答我:“没生病。” 

 我说:“那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告诉我:“我得大吼大叫才行,而且我对被拘留者做了一些我觉得在道德跟伦理上都过不去的事。你觉
得我该怎么办?” 

 我说:“那就不要做。” 

 他说:“我别无选择。”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每次有炸弹落在铁丝网或围篱外时,他们就进来跟我说,又有一个美国人牺牲了。除非你帮帮我们,
否则他们的死你也有份。” 

 对1A层级院区高压力环境的提醒,让人以为会有某个心理健康工作者被召来,以便协助这方面的心理问题。
的确有一名精神病医师被派到阿布格莱布待了好几个月,但是他既没有对有需求的宪兵们提供任何治疗或咨询,也
不曾协助患有精神病的被拘留者。据报道,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军方情治单位增进讯问的效率。梅根·安布尔坚称,


“并没有可靠证据可主张发生鸡奸或强Jian,也找不到这类相片或录像带,至少那些事并非调查中涉案的七名宪兵所
为。”他继续说道,“从调查行动一开始我就握有所有的相片和录像带,我在那地方一天待将近十三小时,我没见
到任何强暴或鸡奸行为。” 

 我们有办法了解那里发生什么事吗?是谁或是什么样的因素该为阿布格莱布监狱中发生的恐怖暴行负责? 

 

 “战利纪念照”:数码相片中的恶行 

 

 残忍的虐待、酷刑折磨及谋杀事件,在国与国交战、面对着罪犯时,在士兵面对“敌人”、警察面对嫌犯、狱
卒面对囚犯时,肯定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可以预料战场上,在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虐待
行为。但我们无法预料且无法接受的是,当生命安全未受到立即威胁,而囚犯又是如此脆弱毫无抵抗能力时,民主
政府的代表们竟可以做出如此残酷的行为。 

 从阿布格莱布监狱流出的数码照片震惊了全世界。在这之前,我们不曾看过狱卒们性虐待或酷刑的影像证据,
这群男女显然对他们邪恶行径乐在其中。更是前所未闻的是,他们甚至大胆到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势,并拍照记录
他们的野蛮行为。他们怎么做得出来?为什么要用相片为虐行留下记录?让我们思考一下几个可能的解释。 

 

 数码的力量 

 

 一个简单的答案是,新的数码科技让每个人都能摇身一变成为摄影师。随拍随看,无须等待,而且相片还可以
轻易上传到网络上与人们分享,不需要送到冲印店送洗。也因为数码相机体型小巧、容量庞大,价格相对便宜,因
此早成为普遍的配备,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拍下上百张现场画面。网络博客及个人网页容许一般人也能体会一夕成名
的快感,所以“拥有”可以通过网站散布到全世界的稀有画面并因此成名,成为一件光荣的事。 

 一个业余Se情网站以鼓励男性网友上传妻子或女友的裸照,来交换免费收看网站中所提供的Se情影片”。相同
手段,士兵们也被要求用战场上的照片来交换免费Se情影片,而许多人都这么做了。他们会在一些图片上打上警告
标志,像是一群美国士兵站在一具伊拉克人烧焦的残骸前,笑着比出胜利手势,标题写着“宝贝,燃烧吧”的图片
就是一例。 

 

 来自其他时代的战利纪念照 

 

 这类影像唤起了人们过去的一段历史。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间,美国有许多黑人男女被私刑处
死或是活活烧死,旁观者及加害者则在旁摆出胜利姿势拍下照片留念。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了解到,这些影像正象
征了极致的去人性化。照片中记录黑人被拷打、谋杀的过程,他们的“罪行”只是因为反抗白人,且这些罪状多半
是捏造的;这些记录着恶行的照片竟还被做成明信片,用来寄或送给亲朋好友。在一些照片中,甚至还有父母带着
满脸笑容的孩子前往观赏黑人男女被暴力谋杀时的痛苦模样。这类明信片的档案目录,读者可以参阅《无处可逃》
(Without Sanctuary)一书。 

 其他这类战利纪念照片,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人拍下他们对付波兰犹太人和俄国人的个人暴行。我
们在前一章中注意到,即使是一开始拒绝枪杀犹太人的德国后备役警察,所谓的“普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
开始拍下他们身为刽子手的战绩。在雅尼纳·斯特鲁克(Janina Struk)的《镜头下的纳粹大屠杀》(Photographing 
the Holocaust)中,搜集了一些记录刽子手执行处决过程的相片。而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暴行,一样也
被镜头拍摄下来,收录在一个纪念此次种族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