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烽烟(上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bbs烽烟(上部)-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歌的行板》主题采用哪一首民歌,相当于《梁祝》协奏曲用作基调的是越剧,还是京戏,竟能倒腾成“对音乐形象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呵呵,哪儿跟哪儿啊!难怪银杏儿一遇他这手法,脑袋里就“轰!”一声炸响…… 

  回过神来,银杏儿纠正说: 

  “我说的不是对音乐形象的感受问题,请暂且不谈这个,二者毫不相干。我说的是《如歌的行板》采用哪一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得相当于一加一等于二,跟‘音乐感受’不相干。” 

  往下,银杏儿好言相劝: 

  “科列克网友,其实你只消唱一唱著名的《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再唱唱著名的《伏尔加船夫曲》,就会明白,《如》用作主题的,不是《伏》,而是《孤寂的万尼亚》。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接着又语重心长说: 

  “科列克网友,这些世界名曲的作品分析,所有的音乐书上都有,网上更是一搜一大片,任何人想看都十分方便,不懂音乐的看过文字也能理解些许。退一步说,即使音乐界人士重新写这方面的文章,都是署名“编”或者“编著”,而不是署“原创”;所以,你帖子里那些内容,怎么能说是你的原创呢?” 

  
  银杏儿依照自已的原则,不直言抄袭;她以为自已的意思说清楚了,任务已完成了,讨论可以结束了。 

  
  ——看官,这银杏儿想法何等简单,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她捅了马蜂窝,对方能让她结束吗?说句四川方言,这叫“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呵呵! 

  
  (未完)。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论题偷换众口难缠
(一) 

  看官明白,这辩论场所有种不成文规律:偷换论题一经开头,人多嘴杂你偷我换群起而哄没完没了,这水就铁定被搅浑,是与非就铁定被颠倒;要想把论题扭回正题,就比上青天还难;坚持真理之人,必将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落得恶名远扬无好下场。 

  ——同科列克一起大表“对高雅音乐的高雅感受”、不惜本钱你吹我捧的人,不顾银杏儿的纠正和说明,接过科列克偷换论题的接力棒,下死劲把水往浑里搅。 

  网友B1说: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自己的感受可以跟别人分享,但不能要求别人也跟自己一样的感受。一首《欢乐颂》,有人听出了光明欢乐,有人却听出了欢乐后面的悲伤。仅此而已。” 

  网友C2说: 

  “完全赞同B1的观点,确实不能要求别人也跟自己一样的感受。” 

  发言人逻辑思维之混乱,让银杏儿吃惊不小。她心想,既然说“有人听出欢乐有人却听出欢乐后面的悲伤,仅此而已”,那就拜托你们,别再附庸风雅追赶时髦、拿音乐作表现自我的工具了,我的天,音乐都被你们弄成“变色龙”了!

  她叹口气,再次解释: 

  “两位误会了,我说的是具体问题,不是说对音乐的感受,请不要再往那方面扯。而且,不必以负气的态度与我相对,我是搞专业的,跟我斗气对你们不公平。 我只是想把一些应该弄清楚的说清楚,这才真正有助于对音乐的认识,我认为我有这个责任。大家你好我好,达不到这个目的。” 

  银杏儿苦心解释话音未落,网友D3就视而不见继续搅和: 

  “同意B1和C2的观点,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下听同一首曲子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银杏儿颇感无奈,停会儿再说: 

  “好,请不要继续扭偏话题,我真不愿意把精力花在这儿! 

  下面说说科列克对《蓝色多瑙河》的分析的具体错误,担任引子主题演奏的不是“圆号和大提琴”,而是圆号。这在音乐中是原则问题。至于其它的(诸如表现了什么情景),自古以来书上就有,已经有不少人反反复复地写过了,用不着哪位音乐爱好者自已花多少时间去分析,且不说这种分析需要扎实的基础和高超的能力。” 

  银杏儿没把嘣到嘴边的“事实证明科列克不具备自已分析交响乐的能力”这句话说出来,她仍然不想让对方接受不了。 

  科列克又开口了: 

  “圆号是一开始就出现,大提琴是第45秒出现,这都还在引子的范围内,在语法修辞上这样说没有错误。” 

  ——噢,看官,原来如此!这以计算时间、以在哪段时间有哪些乐器出现来确定哪种乐器担任主题演奏,可真是种“原创”是种“发明”哦!依此逻辑,一首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当然可以说成小提琴钢琴二重奏喽,因为二者在同一时间出现啊!亏他说学过四大件!不过好在,谈话终于回到正题了。 

  银杏儿直指正题: 

  “是这样吗?那么《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呢?是采用哪一首俄罗斯民歌?” 

  网友E4立即叉进来,替科列克争辩: 

  “说老实话,科兄的音乐帖子比较规范,象西洋音乐入门的指导教材。” 

  ——呵呵,连基础知识都一踏糊涂,倒吹捧成“指导教材”了,这网上论坛的人有多么难缠! 

  看看事情象要没完没了,银杏儿搬出最笨重办法——摘抄公认权威的书上内容和谱例,证明科列克的荒谬和帖子内容的出处: 

  “关于《蓝色多瑙河》,让我抄两段书(挑两段文字最少的抄)。 

  一、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L某某编,1987年3月第1版) 

  “……乐曲分成两大段。一开始由小提琴用碎弓奏出轻弱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薄雾缭绕,寂静安宁的多瑙河晨景。在这一背景下,圆号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形式奏出全曲的主要音调。 (谱例一) 

  ……柔和的上行音型,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慢慢增强的力度,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天色渐渐明亮,这一优美景色使人联想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河边景色,…… 

  二、欧洲古典名曲欣赏(M某某编著,北京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由序曲,五首小圆舞曲和结束部构成……序奏开始,于小提琴轻微徐缓的震音,在震音的背景上,圆号奏出引人遐想的主题音调,使人联想起晨曦映照的河岸,碧波中的森林倒影和静静流淌的多瑙河……” 

  上传完书上内容和谱例后,银杏儿补充说: 

  “这些本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但在这里我只好以书本来证实。 我说这些,不是想跟谁过不去。我们都希望对事对物持严肃态度,希望有些风气能得以改善,相信这是很多人希望的。” 

  
  至此为止,凡参与讨论和看帖的网友,如果不是准文盲,应该清楚银杏儿的意思了,即:科列克的帖子内容来自为数众多的音乐书藉;其抄书把印刷错误也照抄了来,被指出后仍然不能分辩正与误,表明他绝对不具备分析交响乐作品的能力。 

  说穿了,科列克自称的“原创”,其实是抄袭,只不过银杏儿不想说得这么严重而已。

六、另劈战场升级矛盾
(一) 

  那天晚上,自关坛前一小时发过言,科列克未再出现。 

  银杏儿以为科列克醒悟了,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松快。她哪想里得到,科列克正与相互吹捧之友——某些“反抄袭名将”商量反攻策略。厚密的黑云正在聚集,一场大祸正向她扑来。 

  午夜时分,科列克在曾令他荣耀至极、却因银杏儿反映情况而从置顶落下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帖子后发了两个跟帖。    

  第一个跟帖是向被捧为“才子”的“反抄干将”“基区”说: 

  “谢基兄!应该是这样的。” 

  ——看官,纵观此帖不难发现,科列克的发言好似在对风说话,因为整整三天,“基区”并未在这里出现。依我看科列克的“风语”是种暗示,是宣告反击银杏儿的密谋已趋成熟,是吹响“战前”的“号角”;而把辩论场从银杏儿的主帖《略谈科列克的音乐帖子》拉到《梁祝》来,是开劈第二战(紧随其后还有第三、第四战场);其意不仅为扩大影响,升级矛盾,更在叫银杏儿纵有分身之术也难顾全! 

  自古以来,逻辑偷换是搅浑水的重头戏,水一搅浑,人就头昏脑胀,银杏儿的支持者自然会西东难辩知难而退;乘下银杏儿孤单单一人,收拾她,不跟瓮中取鳖一样轻松?! 

  来看科列克发出的第二个跟帖: 

  “我不知道别人对音乐的感受是否粗略,从我已经听了28年的音乐来看,我对音乐的感受是很细腻的。我曾经告诉过明光,我在写《梁祝》的后半部分时流下了很多眼泪。在祝英台投坟的那一段,我除开感受到独奏小提琴以外,还感受到了一直在催促乐曲情绪发展的板鼓,所以我只写了独奏小提琴和板鼓的音乐形象,而略去了对乐队的描写。如果是另一个人来写的话可能只写独奏小提琴和乐队,而略去板鼓。这只是个人的感受问题,并不影响整部作品的完整性。对于音乐方面的一些事件,整个音乐界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不能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呵呵看官,这科列克仍然以所谓“听了28年”、吹嘘他对音乐的感受“很细腻”、来证明他之“正确”。众目可睹,银杏儿摘抄的书上内容,代表古往今来音乐界的观点,但在科列克嘴里,竟然比他的“感受”还“粗略”,这可真是无知则无畏啊! 

  把《如歌的行板》跟《伏尔加船夫曲》弄成“完全一样”,错了就是错了,却拉大旗(这大旗是他拉得了的吗?!)以“……整个音乐界都有不同看法,所以说不能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作狡辩;银杏儿指出的是具体问题,反反复复强调了好几次,科列克却反反复复搅浑水,孰可忍孰不可忍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