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往事随感-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苦口婆心地“哀求”同学们好好地学习。教学真是无法开展,哪怕是教师提问也很困难!因为半数以上的同学,连单词也记不全、不会读,更谈不上什么朗读课文了。这实际上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气氛造成的结果!半年后,初中就取消了外语课的设置。

  说实话,就英语的入门来讲,孙老师并不是我的良师。因为,当时英语课每周仅2课时,而且,学生不学,老师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没奈何只好糊、混了一学期;就是好的学生,充其量也不过学了400来个单词和数十个简单的句子。但对他的印象却很深:一是他的相貌很突出:矮矮的身材,米的个子;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头颅很大,中间秀顶,周边有一圈较细软的绒毛般的稀疏头发。二是他多才多艺的,还兼任学校学生管弦乐队的指挥。三是他停教我们一年后,就调往北京的大专院校任教去了。尤其是有一次在课堂上,他讲到了助词“do”的用法,却发现有一位同学在打瞌睡,就走上前去提醒注意,然后一面讲,一面倒退着回讲台,可能太聚精会神在他讲解的这个老“do”上了,一直退到了墙边,后脑壳撞在了黑板上,引得课堂上一片哗然!回想往事,知识不受重视,名牌老师也是枉然!上一节课,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使用在维持课堂秩序上,真是不可思议。要在现在,那他可就吃香的喝辣的了,总怕是花钱也难请到的吧!

  说起音乐老师夏禹生,那可真是一表人才,苗条、高挑,将近米的个子;面孔不大,白白的皮肤,因为瘦,颧骨略显得突出了些;西装头,西式服饰,完全是一个“海派”人物的打扮。钢琴弹得很好,西洋音乐的修养也很好,可在当时只在初中设置有音乐课的中学里当老师,真是埋没他了。不过,几年后他也被调往南京市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去了,并且兼任南京市工会工人业余合唱团的指挥。

  在初中一、二年级,还是童声的时候,我的喉咙还不错,也颇得夏老师的青睐和赏识,多次入选童声大合唱;只可惜当时自己年幼无知,对音乐、美术、体育这类副课,毫不重视,也不学习。因此,即便是夏老师教授的简单的乐理、五线谱等,课后就又都还他了。10年后,当步入社会,才深感自己丢失了很多难能可贵、可以今后终生享用的学习机会。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业余爱好和活动,对于调节、丰富人的生活;活跃思维、提高想象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乐感好的人,学习外语,标准自己的发音,比一般人也要方便很多。更有甚者,由于缺乏普通的生理卫生常识,变声发育的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自己,声带也受伤了,致使现在五音不全,声音高不得高、低不得低。每逢朋友聚会,大家卡拉OK时,很羡慕那些引吭高歌的人;轮到自己时,虽自愧不如,也只好哼二句,敷衍一下,不扫大家的兴,算是圆了个场。尤其是赴日访问时,就更感到了自己的美中不足了:日本客户大多都很喜欢卡拉OK,有些还是高手,如果,自己也能献上几曲日本的演歌,凑凑趣,气氛就会更好些了;好在一般日本的演歌,曲调很优美,但音域不很宽,比较平和,演唱起来难度不大,请一位客户作陪一起合唱,滥竽充数,还能凑合一下。

  美术教师恽宗瀛,擅长西洋水彩画,是当年一位很有造诣的青年画家。可对美术课的写生,美术的透视原理,我一无学习的兴趣,也从不去实践、认真地画一下,这样无异于自动放弃了师学的机会。现在,虽然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但回顾往事,依然悔恨不已。

  解放初期,校园里的政治气氛,尤其是在学生中间,还不是很浓的;相反,学习气氛却很浓。但又很有些片面,当时流行的顺口溜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受害者。音乐、美术虽为副课,但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性,往往远在所谓的主课之上。对此,我感同身受,追悔莫及!音乐、美术的重要,在于它是陶冶人的性情,丰富生活内涵的一种自我修养和文化素质。人到老年时,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种可以怡情的内在修养的至关重要。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中学生年代(二)
中 学 生 年 代(二)

  56年在南京市第十中学上高中时,当时###推行教改,高中语文课程改为文学和汉语二门课。文学课本采用新教材,是按中国历史的朝代顺序编写的,从诗经“关关雎鸠”开始,接下来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论语”、左传、屈原九歌的“国殇”,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南北朝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古诗十九首,一直到唐宋八大家韩愈的“原毁”、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小令,等等。当然,唐诗宋词,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词,也尽在介绍之列。说实话,三年的文学课学习,培养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也给我们的文学修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一班比较谈得来、爱好古代文学的同学,大多可以背诵上百首的古典诗词和古文。在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学生年代,有时一起酬唱、谈古论今时,倒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

  从高中开设文学课,应说已是迟了一点。不过,好像采用这套教材的,也就只有我们这一届的学生;以后,课本似乎时有更动,古典部分逐年减少。这对我们来说,无异是上了一次迟来、速成的现代私塾班,获益匪浅!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好的文章,就要求能够背诵;尤其是小的时候,有些地方,意思还似懂非懂的,就先囫囵吞枣地背下来再说。对这种学习方法,有些反对的人颇有微词;我倒是很欣赏这种学习方法,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着。据说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就是择选50篇古代的名篇,每天读几篇,周而复始地不断诵读,天天如此,久而久之,耳熟能详,自己欣然命笔时,名联佳句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功夫;日积月累,下笔如有神,信笔直书,文章自然一气呵成。

  年代久远,已是50年前的旧事了。记忆也有些淡忘,模糊不清,只剩下一个朦胧的美好印象和令人隽永的回味。我们的高中文学教师有傅毓衡、顾XX、宋家琪先生三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一、高二年级时教我们文学的傅毓衡老师和顾老师。可能是因为是在反右运动前,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解放、活跃的;百花齐放,学术空气很浓。文学课上,教师授课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诵读起文章来,抑扬顿挫、摇头晃脑,俨然一副陶醉其中、忘我“无我”的架式和形象。诵读诗词时,就更有些类似于唱了。这样的课,听起来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更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和兴趣。

  学生上课,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得益于这套新教材,我们涉足于中国古代文学宝库的殿堂门口,浅尝了一下它的优美和无穷魅力。我也很感谢这几位文学教师,是他们把我领进了中国古代优美文学神圣的殿堂。尽管我们学得的这点点皮毛知识,比之中国文学博大精深的无尽宝藏,只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充其量也就是拾了一点点古人的“牙慧”,无足挂齿的!但见大海者难为水,这一涉足、浅尝,却勾起了我一生不尽的追求和向往:学而后知不足;活到老,学到老,愉悦自己,丰富生活,如此而已!在中国文化无尽藏的宝库内探幽寻胜,“我只不过像是一个小男孩,偶尔捡拾到一块比普通的更光滑一些的鹅卵石,或者更漂亮一些的贝壳而已;而对于真理的汪洋大海,我还一无所知!”

  
  2007年4月5日(星期四)

中学英语教师
中学英语教师

  63年夏季高考前,南京市教育局根据市内中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的现状,决定高考前,在考生中择优录取一部分通过英语考核并同意放弃参加高考的考生,经市教师进修学院短训后,充实各中学的英语师资队伍。并且说明,开始时是以代课教师的名义分配到各个中学,福利待遇,包括公费医疗、寒暑假等,视同正式教师一样;编制问题下一步解决。这样,63年9月份,以顶编代缺的名义,我被分配到了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任英语代课教师。

  说实话,刚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根本就没有去想过一些不应该会发生的事!更没有去想过一些不应当是由我们来考虑的问题?走上课堂后,只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不能误人子弟!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中文书籍头二年内简直都没有碰过,有时连一些常用的成语和诗词都会说得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而且,从63年开始,初中英语课每周7课时,其中有一天有2课时。英语教学一反60年代不重视,甚至取消初中英语课程的做法,而变得有些过分地重视了。教学上推行当时流行的、专为外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英国霍恩比(Hornby)的口语句型教学,这样使学生可以“举一隅而三隅反”,方便学生遣词造句,用活常用的一些英语动词,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与此相配套;同时出版了他的“高级英语学习词典”和一本“英语格式及用法指南”的语法书。强调口语教学,出版了英国埃克斯利(Eckersley)四卷本的基础英语。上述二位专家,都是在东南亚国家从事外国学生英语教学的,积数十年的施教经验,才写出来这几本书,很受欢迎。结合教学我也很好地研读了这几本书。

  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从53年起初中取消外语课程;高中设俄语班和英语班,每周外语课仅二、三课时,大家对外语学习普遍不重视。本来一周二、三课时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