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头老黄牛!”善珍说。
“那就是黄牛孔了。”冉瞎子说,“这里要格外小心——黄牛鼻子一出气,就会有好大的泡漩。从前在这里,不知道打劈过多少条船!”话音未落,小船就跌入波谷,一沉一浮。好在正艾划桨,正清稳稳掌舵。小船顺利脱险。
“前面就是明镜滩了。”正清说。
“就是,”冉瞎子说,“月亮升起,就好像明镜落滩,那片石滩就叫明镜滩。退水的时候,有情人在这里相会,都要掏出真心——明镜一照,都要现原形。”
“师父,那边一块方头方脑的石头是什么呀?”善珍又问。
“那是箱子石。”冉瞎子说,“箱子石过去不远,有一块凸出的岩石,像一座小山。看见没有?”
“在那儿,看见了!”
“那就是望子石——从前征夫出去打仗,母亲就站在这块岩石上张望,盼望儿子早点回来。这块石头,后来就叫望子石。”冉瞎子说,“离望子石不远,还有个盘盘石。”
第五章·子夜莲花(4)
“你们看!多大一个圆石头,像个乌龟!”正艾说。
“对,那就是盘盘石。一般涨水都淹不到,除非涨大水才淹完。盘盘石对面,还有个草盘石。传说这两块石头,原先是鲁班造桥用的两个桥墩,鲁班还从上游取了一块长条形的拖板石,准备搭在两个桥墩中间。本来他和徒弟赵巧约好,天亮之前各自把一座桥造完。赵巧一心想超过师父,半夜就用头把一块岩石撞开,水从洞中流出来,就造成一座天生桥。这时候天还没亮,赵巧就学鸡叫,结果鲁班只好放弃了。桥没造完,就留下了现在的盘盘石、草盘石,还有上游的拖板石。”冉瞎子说。
过了盘盘石,“石龟”就转过头来。冉瞎子接着说:“在整个这一条江上,有数不清的岩石、石滩、石梁;每一块岩石、每一道石滩和石梁都有自己的名字和身世,可惜我看不见了,不能一一告诉你们……”
“师父,再给我们讲讲吧!”善珍说,“那么多的石头,我都想认得!”
“哦,那我就再讲个望娘滩的故事吧。”冉瞎子接着说,“在下游的秭归到牛口之间,有二十四道石梁,叫望娘滩。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群穷人家的孩子在河坝上玩,一个孩子在草垛里发现了一颗珠子,亮亮的,很好看。别的孩子都来抢着玩,这孩子就把珠子搁进嘴里,结果一不小心就吞下去了。吞下去之后他就觉得口渴;渴得不行,就跑回家喝水;喝了碗里的水又喝缸里的水,把家里的水都喝完了,还是觉得渴,就跳到江里去喝;结果一喝一喝就变成了一条龙,游走了。看见孩子走了,孩子的妈妈很伤心,就跟在龙的后面喊:儿啊,你回来!儿啊,你回来!——妈妈喊一声,龙就回头看一眼。他的妈妈一共喊了二十四声,龙就二十四次回过头来看。这样就在江上形成了二十四道石梁,取名望娘滩。”
说话间,小船已停靠云州河坝。客人交了船钱之后,都下了船。这是正清、正艾挣到的第一笔船钱。钱虽不多,但大长志气。等客人上了岸,正清就把船套在铁桩上,请人照看。随后他们和杨花一起,把师父搀扶下船。
云州河坝,可不比烟村小狐滩。从码头上看去,一幢幢木列子房子都是江水的颜色;屋顶层层叠叠,好像黑蝴蝶翅膀,在阳光下展开。石梯曲曲折折,从房屋之间,深入江岸山岩。山上草浪翻滚,几只野兔、麋鹿,从云中闪现。回头再看,码头上停泊的,除了木帆船、柏木船,还有高高的洋船,万国旗迎风招展。人来人往,扛着大麻袋、挑着小扁担,嗨哟嗨哟的吆喝声,与汽笛声连成一片……正艾刚一下船就愣住了:初来乍到,好像来过这里似的;眼前的一幕幕情景,怎么那么亲切又熟悉呢?——长年在江上跑船,正艾常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次到达的古镇就似曾相识,不是梦见过,就是上辈子来过,否则怎么会一见如故呢?——而也许这个地方并不存在,也许这些经历本身也是梦幻。总之,对正艾来说,云州就是这么个地方。而对我来说,烟村也一样——它真实存在,但在地图上却找不到;而等你到了这里,它还在梦里,还在远方。
“看什么呢?”善珍问。
“那些船,你看,”正艾说,“等将来有一天,我一定驾船带着你,沿长江一路下去!”
“好,一路去!”善珍说,“你会驾船吗?”
“驾船谁不会?你看,就这样!”正艾边说边模仿着眼前一个外国水手的样子——那个金头发蓝眼睛的青年,正站在驾驶舱里转动着方向盘。飘着彩旗的大洋船缓缓出发,险些把旁边的小木船浪翻……正艾一甩手就不学了,两个孩子还站在岸边观看。
第五章·子夜莲花(5)
“快过来!”正清在前面喊道,“红橘都快卖完了!”
正艾和善珍这才跑过去,可冉瞎子和杨花已经不见了。三个孩子于是跑到街上找寻。
他们走街串巷,就听见路边的孩童正念着:“一二三,大马路。四方井,五显庙,陆家街上看织布。七贤寺中列大贤;八角井水永不枯。九道拐,费脚步;十字街头好问路。”
他们跟着童谣走,眼前的情景,既陌生,又熟悉;街上的行人也仿佛在哪儿见过。总之,在他们眼里,云州就是云朵堆积的地方,是一处,也是江岸各处。
低头青石板,抬头青山坡。而一出巷口,只见一位中年妇女,穿一件丝绸对襟夹袄,头上盘着个蜗牛髻,坐在庭院门前,一棵开花的桐子树下;院子里两幢一楼一底的木屋,门上写着“乐户”。大白天就看见轿子进,轿子出。经过时,就听见那个妇女喊道:“三爷来了!海棠、九月红,快下来!”不一会儿,门口就出现几个身着旗袍、浓妆艳抹的女子,拥着刚从轿子里钻出的“三爷”一起上楼;几个二流子模样的人紧跟在后头。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感觉七分新奇、三分惶恐。
这时,杨花已领着冉瞎子,在一个耍猴的马戏班子旁边停下来,摆开乐器,准备开唱。而三个孩子找不到师父,又来到一个说善书的高台前;台上挂着“高台教化,褒善惩恶”的横幅。人群围成一圈,中间一张桌子架在木台子上,桌上盖着块桌围,上写着“忠孝节义”。说书人头戴瓜皮帽,身着蓝布褂,手拿纸扇,脚踩木凳,站立高台前;桌上放着一把小茶壶和一个小镲钹;旁边一只香炉,正燃着檀香。青烟缭绕,善书开场。今天说的是,谢小娥为报仇女扮男装,用计谋毒死强盗的故事。讲到高潮处,说书先生还来了一段清唱:
大老爷坐法堂高悬明镜,
听小民把来由细说分明……
一段书说完,众人意犹未尽,要求再加一段更有趣的。说书先生于是将话锋一转:“话说这奉节城里有条街,名字叫做木牌坊。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里从前出过一个贞节女子,在她死后,人们准备给她立一座贞节牌坊。牌坊原本是要用石头做的,可是这个石牌坊怎么也立不稳,不是要垮,就是有一方石头合不拢榫。后来一查原因,发现这贞节女子从前守节的时候,有一次看见公鸡与母鸡打水,动了春心,笑了一声。所以,那个石牌坊怎么也立不稳,后来就给她立了一座木牌坊。——这条街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众人欢笑鼓掌,给了些小钱之后,又转到别处。这时,冉瞎子的歌声,伴着锣鼓、镲钹,随风飘来——
哎啰哎,嗨嗨……
闲言碎语随风散,
听我余下表详端。
我今不把别的谈,
单把杨森书一番:
他来我们四川逛几转,
人人都把他相貌看。
他管的世界不多远,
上头管起丰都县,
下头管起巫山和夔关。
那搭那搭:方言,即那阵,那时候。云阳去收款,
转来赶只柏木船。
柏木船只走得慢,
兵轮货船来浪翻。
丢了军饷几十万,
淹死兵弟多若干。
军长急忙来打电,
要到成都找杨官。
军长要他赔几十万,
杨官只答应两三千。
那搭军长红了脸,
炮队就往万县盘,
盘他妈一些黑杆杆,
军长才准备打洋船。
上头告炮在玉皇观,
下头告炮在明镜滩。
头一炮打在玉皇观,
打进去一丈五尺深,簸箕那个宽,
捞出来一秤有十三斤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子夜莲花(6)
炮子名叫硫磺弹,
你说险然不险然。
二一炮,真凶险,
鸡公岭那黄桷树打落颠颠;
三一炮,杨家街口打烂完,
你说险然不险然……这民歌唱的是发生在1926年*月间的事:英国商轮“万流”号在云阳浪沉杨森押运军饷、物资木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引起军事冲突,最终造成震惊世界的“九五惨案”——英军炮轰万县,又称“万县惨案”。
孩子们顺着歌声找过来,很快又见到师父,并帮着杨花一起吆喝、收钱。而冉瞎子一开唱,原先看耍猴、听唱戏、说书的群众都围拢过来。多数人都是来听冉瞎子唱歌的,也有几个二流子是冲着杨花来的,他们在杨花身边挤来挤去的,图谋不轨。可杨花是见过世面的人,不经意地将他们推到一边,把正艾拉到身边,将孩子毛茸茸的脑壳,贴在自己的胸前,同时照应着冉瞎子,也不耽误收钱。而正清是做哥哥的,见弟弟有人护着,他就护着善珍。善珍只顾看稀奇,对此毫无察觉。人群围了一圈又一圈;钱罐子很快就装满了。杨花小心地收起两张法币、几只帆船钱,将一堆铜壳儿铜壳儿:方言,指铜板、铜钱。面值较小。照当地老人说:“挑一担水,一个(铜)壳儿。”露在外面。
中午,码头上的帆船、洋船已陆续出发,剩下几只装着红橘、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