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矩,L村的媒人很多时候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男女双方家庭就一些具体事项达成一致的意见。比如,男女双方要共同分担置办婚后生活用品的支出,也就是说双方为子女结婚支出多少数额必须要明确。而关于男女双方的家庭各为子女结婚应该支出多少,特别是涉及男方的聘礼和女方嫁妆的具体数额方面是很难当面开口协商的。因为,不管协商结果怎样,这样的协商过程都不利于维持未来“亲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俗话说的“熟人拉不下脸谈价钱”。这样一来,媒人作为当事双方都认可和信任的第三者,也就有了从中斡旋的必要。
在上面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刘老汉对男方有什么要求譬如礼金、衣物等等的时候,就由媒人去转告男方。当男方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无力承担刘老汉提出的要求的时候,也要由媒人在两家之间说合。在这个过程中,媒人要频繁地来往于男方和女方家庭之间,互相传达彼此的意思,有时还要调解双方的意见分歧。
在刘老汉女儿的定亲过程中,因为那两位名义上的媒人事先都知道自己的媒人身份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乡村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媒人角色,甚至他们知道无论自己如何表现,都不妨碍这门亲事的促成。可以说,不管双方家庭是一种隐性的竞争,还是一种显性的对抗,抑或是一种利益的较量,媒人在其中不过扮演着一种名义上或者说道义上的角色。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两位媒人其实只是起到了一种形式上的作用,很多的事情都是刘老汉的女儿和男方在私下里商量好的。不要说这两个名义上的媒人,即使是刘老汉夫妇和男方的家长在其中都没有多少回旋的空间。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为了不至于让求助自己帮忙的人感到自己不尽心尽力,两位媒人即使早就知道了双方家庭的底线,还要一次次往来于两家之间,在帮助确定聘礼数额的时候,费尽口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遵从与抗拒——婚恋中的家庭本位主义(6)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婚姻观念的转变,很多乡村社会中,男女双方自由恋爱逐渐取代了媒妁之言,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传统地位和功能受到了挑战。在L村,现在媒人的主要职能就是在双方父母之间通报对方要求,调停并促成妥协,而待嫁的女子也通过媒人把自己的一些具体要求传给男方家庭。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是,现在乡村社会中,充当“媒人”的越来越多是婚姻双方的亲属。造成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少有人愿意再去旁顾与己无关者的事。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婆媳之争”动辄找“媒人”评理的做法,也让一些有意“牵红线”的人们退避三舍。但是作为亲戚,他们有“义务”为亲属的婚事操劳。于是,亲属充当“媒人”变得日益普遍。
(三)没有聘礼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
在我国的婚姻文化中,聘礼文化是重头戏。聘礼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支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接受聘礼之后婚事方定。中国古代的法律将由此形成的婚姻称作“聘娶婚”,而由此娶得之妻即为“聘娶之妇”。在传统习俗看来,没有聘礼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聘礼是婚姻合法化的重要因素。
聘礼在L村经常被称为礼钱,说明这里的钱并非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钱”,也是一定仪式中的“礼”,它不仅表现为实物,也体现着一定的文化规则。在这一文化中,聘礼所传达的象征意义是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确定,婚姻契约在两个家庭中开始生效。
在L村,谁家的女儿对方给了多少钱的聘礼,很快会传遍相邻的几个村庄。男方在女方身上花得钱越多,女方父母越会觉得自己女儿的身价比别的女孩子高,感到脸上有光。在当地人看来,聘礼的多少表现的是男方在当地社会地位高低以及对女方的重视程度。聘礼多一方面展现的是男方在当地社会很有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通情达理,能为对方考虑;另一方面会让男方在当地有面子,得到更多的赞誉,使其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地位的提高会让他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扩大。对男方来说,送聘礼其实就是提高社会地位的一个机会和过程。
在L村,聘礼的数目要媒人从中斡旋,帮助确定最合适的,也是双方可以接受的数字。在刘老汉嫁女儿的故事中,由于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实在有限,对方在求助了很多亲戚的情况下,凑齐了聘礼所需的8800元钱。这个数字在当地也就是一个中等的水准,但是为了凑齐这些钱,那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旧账还没有还清,又欠了一些新账。
聘礼多少一般视对方的家境状况而定。正像有村民说的那样:这个钱没有个准,主要看男方家大不大方,其实这是个面子,现在哪家缺这几千块钱,还不是看男方家对自己女儿重不重视。女儿值钱,也不是把女儿拿去卖,就是图村里人说起脸上有光。和以前的包办有着本质不同的是,过去是掏钱买媳妇,现在是花钱图热闹、置东西。很多时候,聘金是村落中的人们特别是妇女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往往会为她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提供各种各样的谈资。一个没有收取多少聘礼的家庭是没有面子的,在当地受人闲话。若某个家庭在不收聘礼或收受很少聘礼的情况下就把女儿嫁出去了,村民们就会猜测“新娘子是否有问题”。因此,不管自由恋爱喜结良缘,还是由父母做主步入洞房,都免不了这个“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遵从与抗拒——婚恋中的家庭本位主义(7)
由此,呈送或接受聘礼已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习俗,它被当事人看作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双方家庭名誉的实践活动。索要高额聘礼成为女子及其家庭获取社会面子和地位的象征,在他们看来,如果谁家的聘礼过于寒酸,就难以在邻里、亲戚、朋友间抬头做人,甚至使得脸上“挂不住”。也正因为如此,聘礼成为村庄面子竞争的主要对象,进而使聘礼不断地往上跃升,不少家庭因此不堪重负。
(四)嫁妆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和社会地位的标识
在L村,与聘礼不同的是,嫁妆基本上都是以实物形式出现的,很少出现以金钱形式存在的嫁妆。所以,刘老汉陪送给女儿一个存折,就成为当地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与男方家庭需要支付的“礼钱”相比,L村的嫁妆没有固定而具体的期望。遵循的原则具有很大的伸缩度,女方家庭可以根据意愿与具体情况,“多少没有准数,有些家里比较穷的就象征性地办置一点”。因为陪送就是与女儿一同送去的财物,既然是送给婆家的东西,多少也就随意了。
在重视面子与礼俗的乡村社会中,嫁妆作为人际交往的纽带和社会地位的标识,被赋予了诸多的象征意义。在L村,当可观的嫁妆被展示出来以后,围观者的评价会给两个联姻家族带来高度的满足感,给女方的父母展示了家庭财富,赢得了慷慨的名声,就连“以后儿子说媳妇也好说了”。而男方脸上更是光彩,和这样的亲家联姻,本身就证明了自家的实力。
按照传统观念,父母的不动产例如房屋和生产性资料仍然是传儿不传女。女孩子一般没有财产继承权,一个女孩能够从娘家带走的也就是嫁妆了。但是如果嫁妆足够丰厚,女儿通常可以通过嫁妆的形式得到一笔赠予。男性继承的不动产和生产性资料在婚后仍有增值的可能,而妻子带来的嫁妆在人们心目中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不仅难以增值,而且折旧很快。因此,即使双方父母为新的家庭“投资”数额(嫁妆与聘礼)相当,男女双方的婚前财产也仍然是不等价的。更为关键的是,在人们心目中,土地和房屋才是“财产”,嫁妆即使像最近十几年来增加了高档家用电器,也仍然不是人们所谓的“财产”。
在L村,儿子结婚,父母是需要给盖一幢房子的。按照一般的标准计算,大概需要5万元左右,再加上结婚的费用,一般来说,儿子结婚父母需要支出8万元左右。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刘老汉女儿的嫁妆总价值一定超出了5万。如果单纯从这一点来看,已经很难看得出男孩和女孩在父母的财产继承方面的不同待遇了。
表面上看来,女子父母是嫁妆的最大付出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金都需要自己支付,很大部分是同族近亲以及姻亲的赠送, 嫁妆的来源及其多样性,反映了社会对姻亲关系的关注,同时也包含了对从己方嫁出去的女性的关注与相关利益的期待。此外,父母出于多种原因,比如说疼爱女儿或者女儿婚前为家庭做出过贡献或不想担负一个“卖女儿”的负面评价,愿意多给她一些嫁妆,从而在嫁妆资金的支付上往往超出社会惯例。刘老汉就是一个典型。
三、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中国农村是一个家本位的社会,中国的村落文化是一种家本位文化。在这样的价值理念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都与家庭荣誉有关,任何不利于家庭高度统一与和谐的行为,都被视为不体面的事。在这样的家庭里,情感的纽带紧系着每一个人,一人的成功,是全家的成功;一人的失败,也是全家的失败。个人的荣辱和志趣是不被重视的,他必须为家庭的理想奋斗。为了维护家庭名声,每一成员,必须敛抑自己的个性。在家庭范围之内,荣誉高过一切。
在一个家本位的社会,个人本位的成本逻辑在这里完全失落了。在对中国农村婚姻中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行为进行分析时,社会学者李银河指出,在这个社会中,他们按照另一种逻辑生活着。他们从一降生入世就落入了“生存繁衍原则”的生活逻辑中,一生的主要任务和成就就是家庭的传宗接代和兴旺发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