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九博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家九博士-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危难之中见真情,自身难保的庆鑫毫不犹豫,爽快地回答:“我愿意!”庆鑫有侠肝义胆,心里想,“义不容辞,救命要紧,我不照顾,谁照顾?为了朋友,就是一起死,也心甘情愿。”如何隔离呢?没有专科医院,没有隔离病房,他四处寻觅,终于找到一个草棚,能容两人睡下,那是农民放柴草用的。人去棚空,有几堆臭粪。他借来扫帚和铁锨,将棚内打扫干净,又借了农家一捆稻草,铺在地上当床铺,这就成了“隔离病房”。
  庆鑫扶着维新,进棚躺下。维新高烧,面红耳赤,昏沉只睡。庆鑫积极护理,从河里提了一桶清水,替他擦洗滚烫的身体,并用砖头搭起临时炉灶,用牙缸将水煮开,倒了一碗,让他喝下。庆鑫知道病人发烧,需要大量补充水分。既没有药物,又没有营养品,分到的那点粗米,他仔细地拣出砂子,淘了又淘,用大米给维新熬粥喝。看着维新在死亡线上挣扎,日渐消瘦,心痛万分。
  大地漆黑,天气阴沉,没有灯火,在朦胧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山风吼叫,寒气袭人,草棚呼呼作响。远处传来几声狼嗥。庆鑫守着病人,憧憧鬼影,慢慢到来,一惊一乍,汗毛直竖。他睁大双眼,不敢入睡。风声一阵紧似一阵,心情也紧张起来,十分害怕。这时,维新突然大叫:“来了,来了!你看他们全来了!”
  庆鑫惊问“谁来了?”他说是牛头马面,拿着钢叉铁索,要命来了。他的声音凄冷,庆鑫不寒而栗,吓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斗,格格作响,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几次彷徨,想夺门而出,离开这个鬼地方。又想到好友不能没有他,便强打精神,抓住病人的手,拼命告诉对方:“没有鬼,人都是自己吓自己;即使有,我们没有做过坏事,鬼也不来找我们。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庆鑫说那一夜,是他一生中最长的一夜,很久很久,才熬到天明。
  维新昏迷四五天,每天泻几次,手脚都冰凉了,病情危重。当时,不少离家远的同学,如探花刘楼的刘希瑞等,害怕被传染,也纷纷冒险离开。其中,有一位同学是鲁西南老乡,要回家避灾。同学们送行,有人让他顺便到柳林,通知维新的父母。庆鑫很是反对。分析说:战乱时期,交通阻断,他父母如果来不了,徒增忧烦;如果来了,维新早好了,没有意义;如果好不了,来了将更加悲伤,只能听天由命。当时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众人皆醉,不容一人独醒。后来,还是通知了家人。
  过了两个星期,维新的生命已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游气。医院来人说,这是传染病的末期,不可让病人死在外头,有些人不顾杨庆鑫的再三反对,便把他抬进医院里。其实那个“医院”,既没有医生看病,也没药物治疗,更没有护士护理,只有大兵看管,如同监狱,病人一排一排,一个个躺在地上等死。有的还会说话,张嘴要水喝。监管的士兵就大声喝止:“再喊叫,就打死你。”

第二章  求学之路(8)
看见那样悲惨的情景,庆鑫想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果维新呆在那里,只有死路一条。这时,幸好院长廖微中来了,庆鑫哭着跪在地上,求他无论如何救救维新。廖院长看了看痴心的庆鑫,也受到感动,就蹲在地上,为维新诊视一番,然后说:“我这里还剩下几颗药丸,给他服下,试一试吧。”服了药,维新奇迹般地好转了。
  可怜的维新很瘦,只剩下皮包骨头,所有的毛发都脱光了,连眉毛也掉得一根皆无。大病后的他,更加不能忍受饥饿,天天发呆,盯着树上的麻雀想点子。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找来个竹筐儿,用稻草编个长绳子,绑在倒扣的筐上,在底下撒些稻米,自己藏在树后,等到鸟儿钻进筐下啄食时,他就牵动绳子,将鸟盖在筐下。在多日的苦等之后,他终于捉到几只笨鸟。烧烤麻雀,肉香刺鼻,那简直成了美味佳肴,岁尾打牙祭,真是天大的喜事了。
  帮助庆鑫照顾维新的,还有石文祥同学,他也是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的挚友。他到田野里,挖找野菜,到山上捕捉小兽,拿来煮食,维新饥不择食,都视为珍肴。多日以后,维新拖着那瘦弱无力的身子,慢慢地能够上课了。
  暖风医病草,王自立同学家住曹县,身躯魁梧,一表人才,长得虎背熊腰,像铁打的金刚,身体足有庆鑫两倍大。不久,也传染上副伤寒。庆鑫义无反顾,也同样照顾他,在那个“隔离病房”里,将他从鬼门关里拉了出来。后来,大家都戏称庆鑫为“小铁人”,不曾被传染,说不定有什么特异功能。他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是不吃生冷食物,讲究卫生而已。水一定要煮沸才饮,杯碗器皿洗净再用,病人的排泄物,他都送到远远的山旁,挖了一个深坑埋下,然后注意洗净手。其实,这些都是卫生常识,老师讲过多次,书本上写得清清楚楚,他不过是认真做到罢了。
  抗战胜利后,他们与家乡亲人取得联系,方才得知维新的父亲遭到不幸:听到儿子病重的消息,心里很是着急,便向亲友借了钱,匆匆去南方探望。途中不幸遇险,碰到汉奸巡逻队,不仅将他洗劫一空,并且把他的衣裤剥光,五花大绑,丢在高粱地里。两天以后才被发现,由于烈日曝晒,天热缺水,又渴又饥,已是生命垂危,送回家乡不久,就积忧成疾,一病不起了。那位送信的同学,好心办了坏事。张维新至今回忆起那件事,仍不禁老泪纵横,他的悲哀,也是终生难以消除了。
  那时,维新被庆鑫救助,心中很是感激,决心寻找机会报答。当他与表兄刘重晋通信时,发现一位女子,决心当媒人,千里牵姻缘。可是,第一次提媒,这位女子一心“想当修女”。重晋来信说:“很多美男子向她求婚,都遭到拒绝。”庆鑫说:“我不要第二个妻子,鉴民很好,你给鉴民介绍去吧!”双方不同意,第一次提媒以失败告终。好事多磨,几年后再提,终于促成庆鑫一桩美满的婚姻。庆鑫按照家中老人的教诲做事,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可是,最后得到这样的回报,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为人忠厚善良,这是他成功的第九个因素。
  当年五千多名学生,在豫西山区,住了半年多。经过这场瘟疫的浩劫,以及一些半途退学的,到后来只剩下八百人。这时大学部的学生,以及附近有亲友的,都纷纷离开这个鬼地方。剩下的学生,被死亡气氛笼罩着,因为年龄太小,既无谋生能力,又无亲友在后方。这群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处在绝境中,没有营养,没有药物,甚至喝口开水也难,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着。任其自生自灭。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恐惧万分。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日寇的疯狂侵略,并没有因为学生们的大批死亡而停止。敌人步步进逼,中央军节节败退。天啊!究竟还要退到哪一天,哪一月,哪一年呢?这时上级颁下命令,学校还要西迁,距老家越来越远。这回西迁的目的地,是千公里之外的陕西西乡。他们要翻过伏牛山,还要渡过汉水。不管前途有多么艰险,他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已经走上不归路。没有国,何有家?他们的生命,早已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了。淅川山区半年多的艰苦岁月,暂告一段落,又重新开始另一段漂泊流亡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求学之路(9)
回首眺望,那一片曾经住过莘莘学子,充满恐怖的地方,大家不禁百感交集,那里埋葬了许多有志青年,他们曾满腔热血,冒着生命危险,跋涉千里,想圆读书救国之梦。可怜豫西山下骨,犹是白发梦里人。他们年迈的爹娘,还在朝思暮想,盼望着爱子的归来呢!他们的爱人远在故乡,还在苦熬苦等,还不知心上人早已弃尸荒野。
  动身西迁的那天早晨,大家整装待发。大操场上,零零落落,站着一些衣衫褴褛、苍白瘦弱的少年。再一次宣布西迁,好似一瓢冷水,盖头淋下,心里恐慌万分。总队长没能把话讲完,同学们尽是一片唏嘘、呜咽、哭泣之声。泣声之余,同学们不禁唱起流亡歌曲——《松花江上》,一人唱,众人和,由小渐大,很快形成悲壮的大合唱。“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这时,人人流泪,个个哭泣,哭声和歌声混成一片,抽泣和节拍互相伴和。流浪,流亡,一群少年生死与共,依偎在一起,不约而同,唱出他们灵魂的渴望,哭出他们内心的悲伤。这些苦命的孩子能够逃过日军的追击吗?
  8女蓝棉袄
  没有想到买了一件女蓝棉军袄,打动了她的芳心,改变她要做修女的初衷,与庆鑫恋爱,后来成为他的妻子。伴随他浪迹天涯……
  学生们离开淅川,慌不择路,爬山涉水。穿行在汉江两岸的山沟中,巍巍的大山,峥嵘的悬崖,无穷无尽,望不到边。脚下都是崎岖山路。沿途蜿蜒曲折,高岗下洼,乱石狼藉,烟雾迷漫。尤其是,那段号称“九岗十八洼”的地方,当地人要通过,都带着十多双草鞋,才够使用。而这些穷孩子,一双草鞋也没有,连鞋底也找不到。他们走过这段山路,就只有靠一双赤脚了。开始行走时,脚掌磨满水泡,泡被磨破了,即流出黄色黏黏的液体,然后再爬山,就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了。
  敌人的猛攻,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拼命寻求生存可能。前有高山阻拦,后有日军追赶,西迁的学生们忍痛前进,走了一岭又一岭,岭岭不断;过了一山又一山,山山相连。崎岖的山路似乎没有尽头。太阳好像定住不动,白天的时间是那么漫长,多么难熬啊!晚上休息,没住过房子,没有床铺,路旁一躺就是一夜,起来还是走呀走,衣衫更加破烂,身子更加瘦弱了。
  陕西的西乡究竟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