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重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彩虹重现-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一个例子就说明了灾难预警有多么重要。2004年9月28日,飓风“珍妮”席卷了加勒比海的国家——海地,造成2000多人死亡,30多万人受灾。由于没有预警和疏于防范,海 3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3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地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同为加勒比海的古巴,在2004年以前的整个十年间仅有18人死于热带风暴的袭击。帮助古巴免予热带风暴肆虐的主要手段就是预警。古巴的预警系统有国家预报中心、媒体和防灾演习三重保障,可以有效地将灾难降低到最小的损失程度。。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3)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地震的预测还有相当的难度,属于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之一。
  并且,地震发生地点越靠近预警地区,则预警时间越短。也就是说,强震预警系统对在震中附近地区的功效不大,但是对较远地区则效果显著。例如:发生在汶川的地震,地震预警系统无法对汶川地区提供充分的预警时间,但是能对重庆、贵州地区或更远的地区提供较长的预警时间。
  冲击期即灾难发生时人们的心理反应,持续 1~ 3天。它与灾难的性质密切相关,灾难越没有预警,发生越突然,所在社区的破坏程度越大、人员伤亡越多,个人损失越大,心理反应就越强烈。表现可从震惊、恐慌、茫然不知所措、一种无助状态,到一过性定向障碍如分不清时间、地点,严重得分不清楚人物,或者感觉到自己快要死掉而特别的惊恐,大声喊叫,情绪爆发。这时期的典型反应是茫然、不愿相信这是真实的、专注于逃生。所以,灾区会出现来不及顾上他人的安危而独自逃跑的现象,从心理学上分析,遇到危险逃跑是一种本能。而当家人在逃难时彼此分离,或各自在上学、上班,那么就会引发个人持续强烈的焦虑,害怕家人遇到危险,直到家人团聚。
  英雄主义期,即自救互救阶段,这也符合哲学 “物极必反 ”的普遍原理,即当强大的心理打击过后,可以引发个人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最初一过性的混乱开始消退,受灾群众开始积极地参与抢险救灾活动。求生、互救和保障安全是头等大事,有时还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疏散群众。大家都感觉充满力量,很想做事,很想帮助那些受灾的群众,显得很忙碌,却往往效率不高。并且,由于处在焦虑恐惧的情绪之下,判断危险的能力减弱,容易在忙碌中再次受伤。如果疏散过程中有进一步的危险或家人走失,容易导致进一步的严重心理反应。比如,一家人由于避难所的条件或其他因素而被迫分开,受灾者可能会因牵挂家人而几乎无从着手解决面临的问题。所以,这一阶段,乐于助人和见义勇为的情绪占上峰,必须考虑疏散和重新安置对受灾者的心理影响。
  蜜月期,社区的空前团结,从灾后一周持续到几个月。政府和其他机构的救灾队伍和慰问团先后抵达灾区,各种援助源源不断地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劫后余生的共同经历使社区更加具有凝聚力;绝处逢生的感觉使大家交流彼此的感受,互帮互助。这时候,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也不再做生意了,开始免费为送到医院的地震伤员送上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
  (在心理反应的蜜月期。图为志愿者和灾区小朋友同度地震后的首个“六一”儿童节。赵红摄) 4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4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甚至一些庙宇的和尚、尼姑等高僧们不再单纯地念经诵佛了,而是主动当上了烹调大师,到九州体育馆为惊魂未定的灾民们送去热饭热菜。更有无数的好心人,为受灾的孩子送去了许多玩具、生活用品乃至营养品。孩子们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爱护,由此也显得格外高兴和开心。这一切,给灾区群众带来强烈的乐观情绪,感到通过外来的援助似乎能够很快战胜灾难,不久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

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4)
幻灭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受灾者开始意识到外来援助的有限,加上灾后生活的各种压力,如经济上的困难,在避难所日常生活的艰难或在残破房屋内终日担惊受怕,使当初不现实的乐观情绪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沮丧和疲惫不堪。当别人能逐渐回到常态生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家园没有了,自己的亲人没有了,别人能晚上安心睡觉,而自己偏偏害怕黑夜。援助组织和志愿者相继撤离灾区,媒体和其他地区的大众对灾区的关注也逐步减少,灾区群众可能感到被人忘却甚至遗弃,难免出现不满和抱怨。在同样的地震灾区,受灾较轻的部分开始转入正常的生活和经营,而其他受灾损失严重的群众可能继续在灾难的阴影中沮丧生活。在同样的板房区,有些受灾者认为损失相同,得到的援助和补偿却不一样,比如那边发了八袋米,这边才发两袋;那边吃的是名牌“康师傅”方便面,这边吃的是没有名气的食品,邻里之间会出现猜疑、嫉妒甚至对立,种种不和与敌意,使社区的凝聚力和相互支持大大削弱。生命财产遭受重创而援助有限,一条巨大的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清楚地摆在眼前,灾后的生活中充满了无形的压力——家庭不和,经济困窘,重建家园的重负……各类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从此开始发生。
  尽管如此,人类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灾区群众依然要带着悲伤继续顽强地生活,逐渐过渡到灾后重建。灾后环境建设可在几年之内完成,而心理的恢复,可能需要多年的时间,有些灾后发生的严重心理疾病,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甚至终生与痛苦相伴。根据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的退伍老兵的科研观察,PTSD症状最长已持续40多年,严重地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我们能随心理创伤一起成长。正如地震灾区江油中学2011级7班的王祖全同学在《灾难后的思考》一文中所感叹的那样:“逝者如水映月色,生者如山自巍峨。”灾区群众能够通过灾难和损失,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明白伤痛不仅仅是忧伤。
  有时候,我们需要勇气去化悲痛为力量,逐步面对现实,将各种负性的情绪转变成为一种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而逐渐肩负起自我责任的希望和力量。
  正如上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经历灾后心理五部曲以后,会逐渐面对现实,逐渐地走出心理创伤的阴影,而开启新的生活。但不是所有受灾的人,都能如此幸运,都能走出灾难阴影,甚至有的人终生将与痛苦相伴。最糟糕的是,如果母亲没有处理好心理创伤,那么很可能会将这种创伤内化成人格的一部分,即创伤后的人格改变,从而通过抚养孩子、与他人打交道以及自己压抑的行为方式,而将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构成代际传递效应。 。 想看书来

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5)
遭遇心理创伤的人,通常反应是不愿意再去提及、回忆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任何事情或者信息。因为回忆会让人非常痛苦,而回避行为正是避免痛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遗憾的 5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5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是,这种保护会让痛苦的情绪更加持续化。心理学上可以用“负性强化”机制来解释,即当你回忆起痛苦经历的时候,你的情绪非常难受,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的痛苦情绪,你采用了回避的应付方式,结果情绪暂时好转了,但是痛苦的记忆更加牢固了。所以,为了打断这个恶性循环,你必须放弃回避方式而去正视它,即便你的情绪非常痛苦,也要把它释出来。如果你准备把这本书读完,说明你已经做好应对心理创伤的准备,是积极应对。恭喜你通过这本书去尝试新的方法。
  许多与心理创伤作斗争的人都感到极度失败、很沮丧。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卑,感到羞辱,认为这些痛苦的经历无法启齿。于是,想努力地一个人扛,有时候幻想心理创伤会随着时间逐渐的好转。他们没有估计心理创伤居然可以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没有估计到痛苦的记忆却是愈久弥固。于是,他们感到疯狂,认为自己不可理喻。本书的一个论点是鼓励悦纳自我,不否认自己的感觉,帮助更多地理解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要谈心理创伤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想通过心理创伤的处理与应对,去预防严重的精神疾病。下图显示的就是灾难对个人心理影响的大体分类。其中最外围的圆圈代表是灾后几乎所有的人出现的恐惧与悲伤反应,这是人类对于灾难的正常情绪化反应。第二大的圆圈代表是有一部分人没有能成功地应付心理创伤而表现为异常的自我破坏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些方式包括:一是愤怒与攻击他人的行为;二是烟、酒的过度使用或滥用,最糟糕的是海洛因等毒品的使用;三是蓄意自伤与自杀行为。这类人群在灾区的比例具体还不清楚,但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至少以 10%~ 20%以上的人计算。最小的圆圈代表的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比如严重的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这类人群的全国终生患病率为‰,目前地震灾区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是相信地震会导致更高比例、更多的人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图为灾难对个人心理影响的结局分类)精神疾病实际上已经成为最消耗人类资源的一类疾病,在我国,精神疾病排在了疾病总负担的首位,约占20%,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负担。仅仅自杀,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自杀身亡,远远大于战争、恐怖袭击和凶杀死亡的人数的总和。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身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15~34岁期间的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其中至少有80%的自杀原因与心理疾病有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