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已成为我国15~34岁期间的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其中至少有80%的自杀原因与心理疾病有关。
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6)
6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吗6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吗有些人,在“5·12”地震以后,能够镇定自如,比较好地完成抗震救灾的早期任务,当刚刚搬进板房的临时住所时,偏偏又遭遇“9·24”泥石流的洗劫,许多板房被冲毁,人员又出现新的伤亡。加之持续的工作,无法休息,这个时候,心理开始受到严重的伤害,表现为记忆力明显下降、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甚至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出现自杀的想法或行为。
如果一些人,在他们的儿童时期曾经遭遇过他人的毒打或虐待行为,那么这种早期的心理创伤就会为他们长大以后遭遇挫折或精神打击而患心理疾病埋下祸根,只是很多人可能忘却了早期的痛苦经历。所以,地震以后出现的各类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如果追溯原因,不外乎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地震直接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如急性的应激障碍(压力具有累积效应:最后的一根稻草折断了骆驼的脊梁)(ASD)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二是地震没有直接导致,但之后持续的压力叠加,诱发了心理疾病;三是过去就有过不幸的遭遇或心理创伤,特别是儿童早期的影响更为深远,而地震促发了心理疾病。
俗话说:“压垮骆驼的不是岩石,而是稻草!”指的就是压力具有累积效应,就像饮酒一样:你饮得越多,越可能出现中毒反应。压力也是这样,创伤的“量”越大,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大;压力的程度越强,发展成严重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正如,你离某个喷发的火山口或者持枪的狙击手越近,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方面的结果已经在美国越战退伍军人中得到了证实。比如让那些有共同遗传基因和相同成长环境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去参军,后期结果发现,经历战争越多,患严重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性就越大。当然,如果在儿童早期经历过创伤打击,特别遭遇过亲密关系的人(如父母、亲戚)的虐待,很可能在长大以后遇到任何其他应激性生活事件(如车祸),都将成为压力应激循环的最后一击。所以,本书在第三章将谈论儿童最常见的心理创伤形式——目睹暴力。
正因为如此,有些事情,一次并不足以构成压力,但长期累积下来,却成为重大的压力来源,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就在于很多遭遇心理创伤的人,就容易再次遭遇不幸。正如笔者所做的调查,长大以后遭遇*待的女性,其实有不少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曾遭遇过类似的*待。对于这种连环应激的现象,应对创伤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7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7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刚才说到,地震以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与儿童早期的创伤经历有关。然而,有人就会问“我有这些心理问题,是不是以前遭受过*待,只不过是我忘记了而已。
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7)
更糟的是,“如果我不能回忆,是不是就证明我已经被虐待过 ”。因为本书所谈到的一些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吸毒、自伤、自杀等,确实都可以因为精神打击,比如儿童虐待、家庭暴力、车祸、地震而引起。但是,如果你出现了上述症状,并不意味着你早年遭受过虐待!因为这些心理问题也多见于一般普通人群身上。
因为,现在的研究表明,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还与很多身体内的异常改变有关,包括生理内分泌因素、遗传、发育的因素等。比如,产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就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症。如果双亲中有人患有精神疾病,那么孩子患精神疾病的危险将明显增加。尽管如此,准确地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真正病因并不清楚,而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些疾病,而精神打击如地震灾难只是其中因素之一。所以记住一句话:症状不能简单推断出原因。
有一个患抑郁症的女孩,25岁。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灾区某县城6楼工作,当时房屋摇晃得很厉害,她感到非常害怕与恐惧,但之后她很快和其他同事一道,投入到紧张的生产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行动当中。她的发病始于4周以前和男友分手,因为她发现男友已经和其他女性同居,那时已经离发生地震有5个月了。2周后男友返回,表示愿意继续和她在一起,希望她能原谅,但她的抑郁症状仍然持续加重。10岁时,其父亲有过突然离开家庭和其他女人同居的经历。父亲有两次抑郁、躁狂治疗的历史。
通过这个例子,不难发现,该女孩抑郁症发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是明确的,其父亲有两次抑郁、躁狂治疗史,说明她有患精神疾病的素质基础。影响深远的是儿童早期的不幸经历,父亲突然离家出走。最近半年内的地震惊吓、抗震救灾、和男友分手的多重压力直接诱发了抑郁发作。但为什么男友返回以后,病情并没有好转呢?很可能因为男友的再次出现,让她很快把男友和其他女性同居的事件与10岁时父亲的类似经历联系在了一起,使她再次出现儿童时期的那种伤心、害怕和恐惧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抑郁症状而构成了疾病的维持或加重因素。
需要提醒的是,有遗传因素,并不代表一定发病。正如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都带有很多的疾病基因,通常是静止的,不一定都有功能存在,何况我们体内还有大量的保护基因让个体免予发病。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持续的心理压力累积,已经超过了保护基因的防御作用,就可以诱使这些精神疾病基因活化出功能而表现为精神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现代的科技还不足以去消除我们体内疾病基因的话,那么改变可以改变的因素,便成了我们想真正拥有健康的努力。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由四个元素组成:一是父母遗传,占15%;二是环境,占17%,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三是医疗、医院、技术,占8%;四是个人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占60%。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的健康的因素中,基因加环境,有32%可能是一时改变不了的,但有68%可以人为控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8)
8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8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心理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又从何谈起;反过来,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又何来心理健康,何来健康的身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心理健康的直接体现,而这些只要我们通过努力就可以逐步达到的。
从理论上讲,当灾难的威力过于强大以后,我们个人的所有资源都将被击垮,包括生命瞬间可以消失殆尽。这是从单一个体的角度来说,我们其实非常渺小,与大自然斗争,可以说不堪一击。所以,我们的生活要适应自然规律,不能逆自然规律而动,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爱护自然,更多的是爱护我们自己。但对人类整体而言,灾难的强度也将因地区而异。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所面临的灾难损害的强度也不一致。如果把外来的精神打击(比如地震、战争、暴力攻击)和个人的应付资源作一个比较的话,不难看出,打击强度越大,个人心理应付压力的能力越弱,那么产生严重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反过来,如果打击强度越小,个人应付压力的能力越强,那么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小。
这就是说,尽管心理创伤的定义就是人们心里难以抵挡的伤害,但是很多人还是能从心理创伤的阴影中很好地走出来。当然,地震初期的人们普遍的心理反应,只是人类面临困境时的本能反应,不等同于疾病。正如前面所说,这种反应只要不严重,只要持续时间不要太长,比如最多不超过6个月,那么就是一种正常范围的保护个体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首先表明,你还活着;其二,表明你有作出反应的能力。比如,别人骂你,你会察觉出别人伤害了你,你会作出生气反应的能力。相反,当遭遇强大打击比如地震创伤以后,有很多人都表现出麻木、情感冷漠的反应,并不是恐惧、悲伤和哭泣,这符合哲学上“物极必反”的原理,即强大的精神打击可以让人表现出相反的一种状态。其实,这种看似无反应状态,本身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灾后最糟糕的心理反应状态,恰恰需要我们更加主动地去关心和抚慰,因为强大的精神打击已经摧毁了他主动求助他人的能力。
所以,地震灾难,可以导致所有的人出现焦虑、抑郁、无助、恐惧、烦躁的情绪体验,但并不会导致所有的人都患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心理创伤的能力,或者只需要传播灾后心理应对的一些简单知识,或者只需要接受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抚慰,就能很快走出心理创伤的阴影。从这个意义上讲,面上的科普宣传就显得犹为重要,是低成本、广受益的事情。
第一章地震:让我的伤痛走多远(9)
但为什么又要主张在早期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呢?一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预测哪些人日后会患精神疾病,哪些人不会。只能够做到概率上的估计,如哪些人更容易患病,哪些人患病的可能性会低一些。但现在的经验已经表明,在早期对高危人群如地震伤员、有遇难亲属的家属、救援人员、儿童、老年人等进行心理援助将大大地降低随后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二是,因为一旦患精神疾病,常常难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