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成长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妈妈成长记-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没多少意义的小事,却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它丝毫没有改善我的乖巧和驯服程度,似乎也没有别的影响。很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当年的别扭,就是羞耻感。
  公正地说,我还是比较关照小秒针“面子”的,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不在公共场合训斥他,尤其不让他当着自己小朋友的面挨批。但是看起来,我的理解还不够充分。
  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在他任何“跌份”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走开,事后也装聋作哑,让他独自接受惩罚。
  知耻是善的第一步,精进的第一步,而且近乎勇。我没有理由不呵护。
  一段时间之后,他对此反而不敏感了,我偶尔留在现场,或者事后谈论起,他的反应倒平淡了。
  我还就此跟他谈过一次,他并不承认惩罚时被旁观是尴尬和羞辱的事情。我也没有深究,但是我就此给他规定了一条,以后别的小朋友挨训的时候,他不可以在旁边盯着看,无论是随便看看还是兴趣浓厚的看,都不可以。
  从自私的角度,我只是不希望小秒针碰到像小时候的我那样的刁娃,先被小秒针伤害,然后再反过来伤害他。
  与“辱”相连的,是“荣”。小秒针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相当浓度的荣誉感,后来上幼儿园、上学了,尤甚。随便得个什么狗屁小花朵回来,都恨不得全家每个人都用显微镜瞻仰一遍。后来大概是被嘲笑多了,不好意思,偶尔有个什么100分或奖状之类的,总在一家人都聚齐了,顺口来一句,对了,给你们看个小东西。东西轻描淡写地一扔,自己跑到一边去专心望天。非常精心的漫不经心。
  我们呢,只能屈尊纡贵,为屁大的事出演惊喜和崇拜,拥抱、亲吻、祝贺、索要签名。表演要真诚、卖力,分寸要恰到好处,少了太清淡,夸张了又虚伪,难度相当的高。累啊。招谁惹谁了我们?
  

论惩罚:爱和孩童逻辑
小秒针一天天的长大,我想更多地用讲道理来代替打骂。
  这还是很见效的,因为小秒针很快就学会了讲道理,2岁多的时候,我们带他出去玩。到了吃饭时间,该回家了。小秒针还是一路走走玩玩,200米一条回家的路,他能走上两个小时,紫禁城火了,说,我们走,别理他。
  我俩拔脚就走,小秒针大叫着追上来,一只胖胖的小手指点着紫禁城,用责备和教训的口吻说:“你解释一下,把人丢下不管对不对?!”顿时让做爹妈的两个人跌破眼镜。
  但是,这些趣事只限于他跟我们讲道理。我跟他讲道理的时候,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尤其是我讲话,他根本不听。他似乎充满了敌意,我一开讲,他不是大叫大闹,就是僵硬沉默。而我实在没有太多的耐心,道理还在说,但语速越来越快,音量越来越高,顷刻间说了一箩筐,再逼问:“明白了吗?”他没反应,“说话呀!”他还是没反应,我点着他的鼻尖怒吼,掐着他的胳膊摇晃,他愈发呆滞,这只会加倍激怒我。到最后,终究还是演变成暴力打骂。
  暴力绝不是我最初想要用的教育手段,“被迫”实施体罚,只是说明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无能,这强化了我的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是因为“小秒针执意不肯跟我讲道理”引发的,有了这种怨气和失败感作梗,一旦实施体罚,我会非常凶狠。如此凶狠的惩罚,最终的结果总是更增加敌意。
  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困扰不已。我尽量克制自己,挑战自己耐心的极限,即使讲道理最后必然发展为打骂,我也尽量让这中间的时间拉长些。但我的教育总是不见成效,小秒针的敌意似乎与日俱增。最后总是母子俩闹得不可收拾,再由爸爸或婆婆来打圆场。
  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耐心不够,而我又难以突破自己的有限性,只因现实中千头万绪的红尘繁杂填充心头,说上三句话,我就要光火。
  可以有一次,我发现了问题的另一个症结所在。小秒针挨打后号啕大哭,紫禁城过来抱住他。小秒针趴在爸爸的肩头,呜呜咽咽、抽抽泣泣的说了一句话,让我们都呆住了:“妈妈为什么不喜欢我?”
  他把我的打骂理解为我不爱他!难怪他对我有那么顽固的敌意!
  我的思绪闪电般回想起更早些时候的一件事。他已经能独立行走,但出门总还是要我们抱。我大半为了躲懒,小半为了锻炼他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坚持要他自己走。他要攀上身子来,我就跑,不让他碰到我,否则粘住了就甩不掉。有一段时间,只要出门,就要玩这类警察小偷式的游戏。
  我从来只以为小秒针是因为懒散或撒娇才赖着要我们抱的。有一天,我们夫妻俩带小秒针出门,他在追捕我失败后,又开始围追堵截紫禁城,结果摔倒在地,他就势赖坐在地上,大哭起来。我过去抱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以前都抱抱。为什么你们现在都不要我了。”
  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原来,孩子的逻辑是这样的:以前的抱是一种爱,现在不抱了,就是遗弃,就是爱的失落。
  早知道他这样理解,我何至于决绝地逼他自己走路、自己吃饭。在这么做之前,总该先告诉他,这并不表示我们要把他从温暖的爱的怀抱推开,我们依然爱他,只是因为他年龄和能力不同了,我们的爱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而且扪心自问,当我被暴怒和挫败感淹没的时候,我对小秒针真的还有爱吗?或是负面情绪的发泄*其实已经超过了爱?在和小秒针展开“拒绝抱”和“索求抱”的拉锯战中,我就没有遗落了教育的初宗,而变成了个人意志力的较量?孩子是敏感的,所以他说,我不喜欢他。事实上,他很有可能是对的。
  小秒针控诉我不喜欢他,我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小秒针从紫禁城怀里接过来,抱着,轻言细语,要澄清他的错误认识,让他知道,妈妈是爱他的,包括妈妈的打骂。
  但显然,孩子能理解的爱只是柔情、只是关怀。要明白教训、批评、惩罚、打骂,都是缘于爱、某种更深层的爱,这显然超出一个两三岁孩子的理解能力。他的判断非此即彼,决不兼容。比如,打骂就是打骂,是恶意和敌意,爱才是爱,泾渭分明,不容置疑。
  那么,我为什么要为难他,为什么就不能用他能理解的方式爱他呢?
  就是那一次,让我明确意识到,对做父母的人来说,学会如何表达爱,是个大课题,而对孩子来说,教会他理解爱,也是一门大学问。从此,我在每次惩罚他之后,都补充一道程序,告诉他,我是多么地爱他,所以他的不良言行才会让我这么伤心难过,这么生气。
  有记录的一次是2004年6月16日晚上,他不好好吃饭,被紫禁城揪到卫生间挨罚,回来时哭哭啼啼的,我补充教育说:“爸爸是为了你好”,他飞快的答:“这是好吗?好不是这样的!”我惊叹之余,赶紧跟他解释“用心是好的”和“用好或坏的方式”的关系问题,动机和手段、目的和效果,以及为什么对他采取这样的方式,等等。苦口婆心半天,小秒针的情绪早过去了,说:“我都被你听晕了,就算是你说的那样吧。”什么叫“就算”!
  我说那么多,他懂不懂,只有天知道。但我每次都说,总有一天,他会明白。
  另外,那一次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小秒针来说,真正让他难受的,并不是我的打骂,而是我收回了我的爱。可见,惩罚不一定非要是积极的“加”(加以批评、加以训斥、加以鞭笞),还可以用消极的减法,暂时减掉一些他不愿意失去的东西,比如玩具游戏时间,比如美味,还比如——一部分的关爱和关注。我管这叫消极惩罚法,它比激烈的惩罚方式更好。
  当然,不管用什么惩罚方式,让孩子明白其中有爱,是最重要的。爱显然是比任何手段都有效的教育方式,或者说,它是任何教育的基础。离开了爱,惩罚就成了敌我矛盾,除了滋生敌意、仇恨、屈服、对暴力的信仰,没有其他的作用。
  让我欣慰的是,孩子对爱是极敏感的。有一次,他再次犯错,我高高扬起手,小秒针大叫:“妈妈不打。”我冷笑,大喝一声:“为什么不打你?”小秒针对答如流:“妈妈舍不得。”再大一点,他的表达更肉麻恶心:“你怎么舍得打你心爱的儿子呢?”我的心一下子软了,水一样流了一地。
   。 想看书来

小秒针哲学:自我意识之自我同一性
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但我确乎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太多哲学的萌芽,而且,这些恰巧发生在我攻读哲学学位期间,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经历和体验。哲学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带孩子的点滴中。
  两个月大时,小秒针的脊椎开始变硬,可以竖着抱起来了。5个月大,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把小秒针抱到阳台上,小心翼翼地抬起他的背,他坐了起来。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坐。
  小秒针一坐起来,就看到了自己的脚,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脚丫子,多有趣啊,粉红色的、肉乎乎的、像皮袋灌了水一样,半透明而富于弹性,每个灌水皮袋还开着五个小衩,能一动一动的!左边那个大衩面上,还有一颗大大的黑痣。真是玩味无穷。
  小秒针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新鲜“玩具”,一点不错眼神地盯着它看,聚精会神、饶有兴趣盎然。他还试图伸手去触摸它,很遗憾,暂时还够不着。
  随着身体的成长,世界在变大,空间在扩展。小秒针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和能力,包括能够玩自己的手指、脚丫和小*,他玩得专心、投入,就象玩其他任何玩具一样。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脚丫子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总忘不了一个笑话,孩子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回答:“是妈妈生的。”孩子追问:“怎么生的?”妈妈回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