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国:张艺谋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印象中国:张艺谋传-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够自然。而腰鼓阵所给艺术家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好的形式更容易使力量凝聚,形成辐射力和感染力,先冲击你的感官,继而冲击你的灵魂。
  陈凯歌站在腰鼓阵前,脑海中冒出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代表了美学的最高境界。陈凯歌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因为他耳边响着腰鼓的轰鸣,那是一种震天动地的巨响,可在这巨大的响声中似乎又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一瞬间,他完全理解了“大音希声”,并且产生联想,希望未来的这部影片正是一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作品。
  至于张艺谋,他天生就喜欢“大”的东西,喜欢“大而造势”。在《一个和八个》中,他就“大”了一次,其中有一个万人坑的画面就是张艺谋想出来的。那个画面可真是震撼人!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那也是一个“万人坑”。同时,这种“大”又是中华特有的一种文化,《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吧?原因就是它的气魄大。
  于是,《黄土地》的基调形成了,那就是大,就是对大和色彩的极端强调。
  为了突出这一点,他们有意挑选在冬季拍摄。冬季里没有绿色,突出了《黄土地》的黄,用高地平线的构图法使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有人进行过统计,整部影片共有549个镜头,其中表现黄土地、黄河、太阳的空镜头多达20多个。
  张艺谋他们自己总结说,他们力求拍出油画般的效果,拍出新的意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突显人们从原始的愚昧中焕发出的呐喊的力量,表现从贫瘠的黄土中生发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黄土地》之所以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力量,那是因为他们用镜头深入到了中华文化的骨髓,激发了那种最原始的力量。
  在《黄土地》中,张艺谋希望找到“黄色山岭上的一条白色小路”,扛着摄像机跑了很多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黄色山岭,与自己想象中十分契合,也有一条小路,可那条小路是灰的,不是白的。张艺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凯歌,然后由陈凯歌率领整个剧组在那条灰色小路上走“卓别林步”,硬是将那条“理想中的白色小路”给踩出来了。
  这件事充分说明,“第五代”导演,尤其是张艺谋,在追求画面效果上那种求极致的精神。这种极致就是力量。用画面来宣泄力量,恰恰是“第五代”导演的成名法宝。
  张艺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最大的特点还不是他的创作才能,而是他玩命的工作作风。他说:“我对艺术要求严格,对自己更狠,干起活来能不吃不睡,不洗不涮。”拍《黄土地》在陕北前后有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里,他每天都穿着同一双胶鞋,甚至连袜子都没穿。那段生活也极其艰苦,因为广西这样的小厂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他们不得不节省开支,甚至连正餐的饭都省了,啃点面包了事。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撤离陕北,赴北京洗印途中遇上了大雨,道路极其泥泞,车子陷住了开不动,他们几个人只好下来推着车子往前赶。到达太原之前,张艺谋让车子停下来,表情严肃地脱下了那双跟他两个多月的胶鞋,恭恭敬敬地放在公路中间,像是完成某种仪式地说:“你跟我不易,现在我拍完了,我把你留在这儿,真有点难舍难分呀!”
  《黄土地》样片出来后,在北京试映了几场,引起巨大反响,甚至可以说引起轰动。因此,“第五代”导演正式破茧而出也就成了定局。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玩票拿下金鸡、百花双料影帝(1)
《一个和八个》终究未能通过审查,《黄土地》的公映时间也还没有最后确定,但主创人员都出名了。一时间,圈内都在谈论这几个人,尤其是谈论陈凯歌和张艺谋。
  机会就在这样的时候找上门来。有人拿着一个电视剧本找到了陈凯歌。这个剧本叫《强行起飞》,故事说的是国庆三十五周年大阅兵,参加检阅的空中梯队克服重重困难接受检阅。
  拍电视剧要比拍电影轻松,拍摄地也相对固定,选在北京甘家口。张艺谋于是给肖华写了一封信,希望她带着女儿末末到北京来和他团聚。
  这是肖华第一次接触张艺谋的那个电影圈子。在北京,她最初住在姐姐家,后来因为拍《强行起飞》,和空军政委的女儿高力力相识(她是后来《大阅兵》的编剧)且成为好友。高力力知道肖华住在姐姐家,要见张艺谋一次不容易,当即表示将自己在甘家口的一套房子借给他们。于是,他们搬到了甘家口,在那里安了一个临时的家。
  这时期以及电视剧《强行起飞》,在张艺谋口中很少被提到。这是张艺谋拍的唯一一部电视剧,此后他再没有接触过电视剧。
  张艺谋和陈凯歌是同学,一起合作数次,那么,他们之间有矛盾吗?有过,但这种矛盾是在艺术上的,而不是私人感情上的。两个人私下里是好朋友,但在艺术领域却又明争暗斗。这种争斗,不是意气之争,不是情感之争,而是目标之争。或许也可以说,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却又一定要找一个外在的参照物。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形?大概与张艺谋骨子里的那种艺术感觉分不开。最初的一段时间,张艺谋作为摄影系的毕业生自然只能摄影。但拍了几部影片后,他发现,其实在前面两部影片中,自己更多参与的不是摄影而是导演。于是他就发现了自己的另一大优势,如果搞摄影,张军钊、陈凯歌根本不能和自己一较高下;相反,如果是当导演,自己定然和他们有得一拼。
  有一件事,证明了张艺谋在这一时期便已经下决心要当导演了。
  有一天晚上,罗雪莹来甘家口张艺谋家做客。罗雪莹是中国影协的,很喜欢和张艺谋侃电影。这一次,罗雪莹给张艺谋弄来一个本子,写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人情味很浓,景致也很美,她非常喜欢。她告诉张艺谋,她已经向写这个本子的作家介绍了他,对方也喜欢张艺谋的风格,希望他能接下这个本子。张艺谋十分认真地想了想,婉言谢绝了。他的意见非常明确,这个本子不合他的口味,他喜欢那种苍劲、浑厚的东西。
  肖华说,她个人认为,张艺谋之所以没接这个片子,还有两个想法没有说出来:第一,那时他认为自己改行当导演的时机还不成熟;第二,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个很敏感的政治题材,由于他的家庭问题以及《一个和八个》的教训,他对这类题材十分慎重。
  但是,这件事至少说明张艺谋已经有心要转行。
  肖华这次来甘家口,是向学校请了长假的,只能拿到60%的工资,张艺谋的工资又在广西发,不回厂就拿不到,所以,一家3口的生活只能靠肖华的30元工资和张艺谋的一点外景地补贴。早期同他合作较多的电影演员王学圻也证实了这一点。据王学圻说,当年,他们一起拍电影的时候误了餐点,或者讨论本子搞得太晚,不得不出去吃饭。可每次往餐厅一坐,便不得不考虑一个钱袋问题,最终很可能是点3碗面而已。
  此时张艺谋的整个生活正在悄然改变。
  有一天,张艺谋回到甘家口的家,肖华正在厨房里做饭。他到厨房转了一圈,又到房子里转了两圈,再次来到肖华身后,还是一言不发。肖华觉得他今天反常,抬头看他,发现他脸上显得极其兴奋,便问:“有什么事吗?”他很神秘地看了她一眼,坐到凳子上,缓缓地说:“今天有人告诉我,我因拍《黄土地》得了这一届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
  金鸡奖是当时电影专家评出的中国电影最高奖,能够拿到这一奖项,说明张艺谋登上了这个领域的巅峰。此后,张艺谋一路凯歌,因《黄土地》拿了一大堆最高级别的摄影奖,跃入了电影摄影界的大师之列。 。。

玩票拿下金鸡、百花双料影帝(2)
如果说此时张艺谋觉得改行当导演的时机还不成熟,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促成了张艺谋下定最后决心?有分析认为,是因为陈凯歌和张艺谋合作的另一部影片《大阅兵》。后来人们传说张艺谋和陈凯歌有矛盾,也是源出于此。
  有记者采访王学圻,问张艺谋和陈凯歌之间是不是有些分歧。王学圻承认说:“对,是后来产生了一些分歧,在《大阅兵》期间可能会有一些。他们心里都明白,就是说不是像《黄土地》那么默契。艺谋是不太爱说话的,只是有了自己的想法,会更加坚持一些。有时候凯歌发脾气,我知道恐怕是他肚子里有点……”后面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有点不满。”
  《大阅兵》是《强行起飞》的副产品,或者说,是将《强行起飞》进行一些修改之后浓缩的一个电影本。在这个本子中,张艺谋和陈凯歌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分歧?谁都没说。但从王学圻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测:张艺谋因为太想当导演,又有了前两部影片的经验,此时有些角色错位,时不时由摄影的位置跑到导演的位置上,替陈凯歌出谋划策。虽然他的想法常常是很出彩的,但他的身份毕竟是摄影师,陈凯歌才是真正的导演。
  要说矛盾,也完全是性格的矛盾。至于陈凯歌,对张艺谋应该还是很服的。当初他们第一次合作拍《黄土地》的时候,陈凯歌就没有一点导演架子,甚至在称呼上也显得特别谦虚,称张艺谋为“张大师”。
  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吴天明来找张艺谋了。
  吴天明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同为电影厂厂长,魏必达籍籍无名,吴天明却是大名鼎鼎。吴天明找他有两件事:第一,希望他调进西影;第二,希望他担任即将由自己执导的一部影片的摄像。
  西安毕竟是自己的家,张艺谋自然想调回去。可转而一想,人家广西厂对自己不薄,自己就这么走了是不是有点忘恩负义?再说,那时的调动是要两边单位都同意的,广西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