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皓说新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伍皓说新闻-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社长还有别的事,参与了一会儿我们的讨论,又匆匆离开了。
  我告诉浦超和刘娟:“舒斌社长刚才谈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做财经报道,人家披露什么你就报道什么,零敲碎打,报完就了事,自然枯燥乏味;但如果能把一些分散的、孤立的信息联系起来,从中探寻出企业发展的脉搏,寻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一种财经现象,写出来的报道就会很有意思。比如,云南的几只资源股,驰宏锌锗成为去年第一牛股,云铜涨疯了,云铝股份、锡业股份、罗平锌电甚至贵研铂业也都表现不俗,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就没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吗?”
  第二,别忽视了公司、企业里发生的各种事件。财经记者的注意力不能仅仅放在年报、公告和经营数据上,一旦有能够构成“事件”的事情发生,就要抓住不放、做深做透。抓事件就是抓新闻,如前几年的“银广厦事件”、近期的“广发证券借壳事件”。尤其是证监会对一些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往往都能为财经报道提供重量级的“猛料”。还有,上市公司的高层人事变动,如果能挖到些内幕,也能构成事件性新闻。此外,遇到公司、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财经记者也可以大显身手。“比如,前两天甘肃瓜州一铅冶炼厂富氧顶吹炉发生喷渣冲顶火灾事故,今天有报道说这个富氧顶吹炉是由云南昆明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在事故中死亡的3名技术员也都是云南人。作为云南的财经记者,就可以对此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我对刘娟说,“刚才我让你关注这一事件,就是希望能够拓宽财经报道的视野。”
  “第三,财经报道千万不要浮在面上,深入公司、企业才能写出有分量的财经报道。”我正说到此处,电脑屏幕上显示有一条题为“云南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禁毒宣传”的稿件传进了稿库,我指着这条稿件对浦超和刘娟说:“像这类‘大笼统’式的稿子,基本上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你们不妨回过头去检视一下,你们的财经报道中这一类的稿子也不少,什么‘云南上半年金融平稳运行’啦,什么‘云南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于去年同期’等等,看看题目就觉得厌烦不是?像这样浮在面上,是作不好财经报道的。”
  “不下点苦工夫是不行的。”我跟浦超和刘娟建议,“过于追求报道面的宽和广,未必就能把财经新闻做好。与其面面俱到,对每个公司、企业的报道又都是蜻蜓点水,不如静下心来,选择几个重点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去蹲上一段时间,扎扎实实作些调研。时政记者、农村记者们经常采用蹲点调研的方法,而财经记者们却很少到上市公司、厂矿企业里去蹲点,可能认为不值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到企业里去老老实实蹲上一段时间,与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就不信从企业里挖不出有价值的新闻。而且,蹲上一段时间以后,对企业的产品性能、生产流程和内部运行机制都摸透了,企业上上下下的人也都混熟了,交上朋友了,哪些环节、哪些部门、哪些人最有‘料’心中有数,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些内线,以后企业有什么事你就能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内幕新闻,何乐而不为呢!”
  一席话讲完,浦超和刘娟都受到很大触动。刘娟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我的谈话要点,浦超则被我鼓动得兴奋起来:“明天我就跟云铝股份联系,去他们那里蹲上十天半月;前两天昆明机床还主动来请我去采访呢,我也去蹲他一段时间。云南几家主要的上市公司,我就按伍总您说的,一家一家地去蹲点,再弄不来好稿子,我就不干记者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巧加引导而不是强加于读者(1)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云南省个旧市副市长童某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栽在网络上。他与情妇的“丑闻”竟被人图文并茂地贴到了互联网,一时间网上舆论大哗。
  “副市长殴打情妇”成为今年七八月份网上爆炒的焦点事件之一,相信许多网民对此都还记忆犹新。
  这件事在网上炒作得火热的时候,有记者就想跟进报道,被我阻止了。这是我们的报道原则:不猎奇、不媚俗、不炒作,像这类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在还没有对“人”做出定论的时候,我们不介入。虽然为此会承担一些“媒体失语”“漏报热点新闻”的压力,但我相信这是对报道对象负责任,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直到个旧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正式罢免了童某副市长职务,我对记者说:“现在,该我们出手了。”
  我时常要求我们的记者:对于已经被广泛瞩目、已经成为舆论热点的事件,我们不能做到“首发”或者“独家”,那么就要在“权威”和“深度”上去下工夫,把报道做成“收官之作”;从引导舆论方面去努力,做到“一文既出,众说皆息”。
  我告诉承担这一报道的记者,不要纠缠于副市长与情妇间那些低俗、猎奇的恩怨情仇,要站到更高的高度上去俯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把重点放在对这次网络事件的回顾与思考上,而不要放在副市长与情妇的是非纠葛上。要着眼于社会和谐,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和参与网上举报。
  记者先后四易其稿。第一稿的角度完全放在了“对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也要加强监督,包括网络监督”上,我认为这个话题说的还是个老问题,并不新鲜;第二稿触及对曝光炒作式的网上举报这一新问题的审视,但新闻点过于分散,重点不突出;第三稿集中笔墨写了网上举报,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第四稿我觉得基本可以达到作为对此事件的“收官之作”的要求了,就传回北京先征求编辑部的意见。
  国内新闻编辑部的孙勇主任打电话给我,说:“稿子写得还是很有深度的,但是我有一点担心,发出去后读者会不会骂我们呢?”
  他指的主要是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我们想正确引导舆论的重点,从小标题就可以一眼看出我们的用意:《曝光炒作他人隐私涉嫌侵权,如此举报不宜提倡》。
  孙主任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我。是啊,尽管我们的意图是想引导读者理性对待网络举报,但这位副市长毕竟是因为被网络曝光后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而最终受到查处的,不少网友为此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认为这是“网络民意”的一次胜利,而我们的稿件完全站在纪检监察部门的立场,如此直截了当地去反对网络曝光的举报方式,跟网友们的“反腐热情”形成尖锐的对立,那真的是要“讨骂”的。

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巧加引导而不是强加于读者(2)
我又把记者找来,让他再次修改稿件。我说:“我们引导舆论的意图是好的,但作为记者,还得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如果记者的倾向性过于明显,就会引起部分读者的反感,不仅引火烧身惹来读者骂,事实上想引导舆论的目的也难以奏效。”
  记者拿来第五稿,我扫了一眼,改动并不大,只是把原来记者的一些主观叙述都换成了律师、检察院、纪委人士的观点,在文章结尾处加了一句“也有一些人对网络公开曝光官员隐私表示赞同”。连小标题都没有改,一起笔也仍然是一段“定性”式的话:“关于曝光炒作式的网上举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法律专家和纪检监察部门人士,他们认为这种举报方式容易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等,并可能干扰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的调查,因此不值得提倡。”
  正确引导舆论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不能不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我在心里想着:为什么很多新闻报道会招读者骂?他们引导舆论的出发点无疑都是好的,但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完全站到了自以为正确一方的立场上,使用的也是类似不容置疑的结论性语言,摆明了不管读者认同与否都得接受。很多记者以为只有像这样“旗帜鲜明”才算引导舆论,殊不知读者对你强加的观点是不会轻易买账的,他们只会认为你是某一方观点、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要想达到引导舆论的理想效果,记者只能是“客观公正”,至少“看上去要客观公正”。
  记者问我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我想:首先,标题和导语都要尽量避免使用肯定句式和结论性语言;第二,也要给不同意见以表达的空间,各种观点都应该展现出来,所谓兼听则明,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第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在文章中的篇幅要大体相当,过于厚此薄彼,实际效果有时候还不如不说。对不提倡网络曝光的意见厚到近千字,而对赞成网络曝光的意见薄到只有一句话,持赞成意见的读者看了不是反而更气愤吗?什么叫引导舆论?引导的不是本来就认同你意见的那一部分读者,而是要让原本不赞成你意见的那一部分读者接受你的说法。如果这部分读者觉得你厚此薄彼,连你辛辛苦苦讲的一大堆正确意见也懒得去理会了,你想引导舆论不是白费力气吗?
  “看来,还得辛苦一趟去作些补充采访。不能对赞成网络曝光的意见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有人赞成这样做,赞成的理由是什么,也要给人家讲充分。这样,记者的立场才算是客观公正。”我说。
  “正、反意见都摆出来,既不厚此也不薄彼,那还不简单!可我们要是没个是非,又怎么来引导舆论,引导读者理性对待网上举报和网络曝光呢?还是不太明白。”记者提出他的疑问。
  这就要靠记者引导舆论的艺术了。记者还得研究一些“读者心理学”,掌握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就有助于提升记者引导舆论的水平。比如,读者普遍有“权威认同”的心理,对某一件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和意见,但多数人更容易接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