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遭遇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人遭遇皇帝-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不明白,对可怜巴巴的中国文人来说,在朝的“贵人”,固然可怕,不在朝的“闲人”,践踏你起来,蹂躏你起来,那甚至更可怕。这多年来,一遇风吹草动,来不及地把文人同类,往火坑里推的积极分子,那心之狠,手之辣,我也有幸亲眼目睹,并且亲身体验过的。估计,在某种程度上还算比较宽容的唐代文学环境中,这类文学小人,有可能会少一点,但绝不会没有或者绝种的。
  于是,事实终于教训了这位诗人。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宪宗李纯)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与元九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诗人何以《秦中吟》(4)
如果不是元和六年(811),他母亲陈氏不幸病故,按旧制葬礼规定,官员必须退职,回家守丧,这样,使他在下邽苫块稽颡,一待三年,对他的报复,也就相应推迟,否则早就将他收拾了。一直到他服阕,也就是元和九年(814),回到长安复职,那些当年得罪过的“贵人”和“闲人”,绝不是健忘的人,仍牢牢记住他的《秦中吟》。于是,联起手来,找碴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新的任命,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算是宫内官,有更多机会接近中枢。于是,他也很想尽心尽力地“广宸聪、副忧勤”,“酬恩奖、塞言责”,表现出耿耿忠心,一片热忱。夙不知赞善、拾遗等谏官之类,不过是政府的花瓶而已。虽然封建王朝的体制中,例设御史之类的清水衙门,以监督检劾各级官僚机构,充其量,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历朝历代的绝大多数帝王,总是想听他所喜欢听的,诸如形势大好,越来越好的悦耳之词;而不想听他所不喜欢听的,诸如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逆耳之言。
  尽管白居易感到他的所作所为,触怒当局,得罪同僚,所谓“悔已生”,“谤已成”,倒也没有退却,继续不停地上章奏,继续不停地写他的讽谕诗。据《新唐书》载:白居易“后对殿中,论执疆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旧唐书》也有类似记载:“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这就是白先生的性格悲剧了,虽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评价古人对于封建统治者的感情,那份“以广宸聪”的良苦用心,那种热脸贴冷屁股的自作多情,真是很不敢恭维的。但中国文人有史以来,从屈原对楚怀王之“傻”恋,从司马迁对汉武帝之“傻”忠,以及白居易“忝备谏官位”的“傻”积极,如此发贱的病态心理,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想想,也是颇感沮丧的。
  尽管宪宗李纯对文人,倒也不那么迫害,但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所写的“危言诋阍寺,直气忤钧轴”的那些宦官们,内臣们,执政们,官宰们,却一直在寻衅,在抓他的小辫子。抓住宪宗皇帝对诗人偏执的嫌恶,利用一个不过是程序上的极其低级的错误,进行秋后算账。呜呼!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贼咬一口,入骨三分,白居易终于难逃一劫。小人之不可得罪,就是他们这种睚眦必报,绝不轻饶的狠毒之心,你躲得过初一,未必躲得过十五。
  起因很简单,只是一件突发事故,元和十年(815)七月,长安大街,光天化日,有盗杀人,这本也平常,但被杀者为宰相武元衡,便非同小可。首都治安状况如此糟糕,当局还要掩饰真相。因此,激于义愤的“白居易首上书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然而,捅了马蜂窝的结果,反而引火烧身,“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而朝中执政者,也抓住他“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的越级擅权行为,“奏贬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将他撵出朝廷,逐出长安。(据《旧唐书》)
  他的《琵琶行》最后两句:“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恐怕也是为他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一个悲悔莫及的总结了。然而,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看,“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这首《秦中吟》,不但看到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不但看到中国文人仗义执言,针贬时弊,匡扶正道,抨击邪恶的优秀精神,不但看到中国文人将国家安危,民族祸福,百姓生死,社会吉凶,担负在自己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
  更重要的,诗人何以秦中吟?是体现着中国文人盛世危言的前瞻和预见。
  正是这些为统治者和统治集团感到头疼的,必除之而后快的诗人,作家,还在海晏河清,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形势一派大好的唐王朝中兴格局中,就看到了政权崩溃的征兆,看到了战难乱离的根源,看到流民遍野的起因,当然,也闻到了“人食人”的血腥气息。
  

诗人何以《秦中吟》(5)
果然,在白居易元和五年(810)写下“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诗句的半个世纪以后,大唐王朝的土地上,发生更为骇人听闻,更为范围广泛,更为惨不忍睹,更为旷世罕见的“人食人”的人间惨剧,无不应证了他的这句近乎讖言的诗:
  僖宗广明三年,中和元年(880):“时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废耕耘,(黄巢)贼坐空城,赋输无入,谷食腾踊,米斗三十千。官军皆执山砦百姓,鬻于贼为食,人获数十万。”
  僖宗中和三年(882):“时民间无积聚,(黄巢)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常⒐鞘持鸥钢υ弧┠フW荼穆樱院幽稀⑿怼⑷辍⑻啤⒌恕⒚稀⒅!€辍⒉堋㈠А⑿臁①鸬仁荩瘫黄涠尽!
  “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 人饿倚墙壁间,(黄巢)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卷150下)
  僖宗中和四年—光启元年(884—885):“时黄巢虽平,秦宗权复炽,所至屠翦焚荡,殆无孑遗。其残暴又甚于巢,军行未始转粮,车载盐尸以从。”
  “贼首(秦宗权部),皆剽锐惨毒,所至屠残人物,燔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旧唐书》卷150下)
  僖宗光启三年(887):“高骈在道院,秦彦供给甚薄,左右无食,至然木像,煮革带食之,有相啗者。”
  同年:“戊午,秦彦遣毕师铎、秦稠将兵八千出城,西击杨行密,稠败死,士卒死者什七八,城中乏食,樵采路绝,宣州军始食人。”
  同年:“杨行密围广陵且半年,秦彦、毕师铎大小数十战,多不利,城中无食,米斗直钱五十缗,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之,饿死者太半。宣军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积骸流血,满于坊市。”
  昭宗龙纪元年(889):“杨行密围宣州,城中食尽,人相啗。”
  昭宗大顺二年(891):“'孙儒'于是悉焚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杀老弱以充食。”
  昭宗景福二年(893):“李克用出兵围邢州,辛巳,攻天长镇,旬日不下。(王)鎔出兵三万救之,克用逆战于叱日岭下,大破之,斩首万余级,余众溃去。河东军无食,脯其尸而啗之。”
  昭宗天复二年(902):“汴军每夜鸣鼓角,城中地如动,攻城者诟城上人云‘劫天子贼’,乘城者诟城下人云‘夺天子贼’。是冬,大雪,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或卧未死已为人所剐。市中卖人肉,斤直钱百,犬肉值五百。”
  梁太祖开平元年(906):“时汴军筑垒围沧州,鸟鼠不能通,(刘)仁恭畏其(朱全忠)强,不敢战。城中食尽,丸土而食,或互相掠啖。”(以上见《资治通鉴》七十三卷至八十一卷)
  也许因为白居易这一句“人食人”的诗,竟会应验得如此准确,如此灵验,如此可怕,和如此沉重,历朝历代的“贵人”和“闲人”,下定决心要跟文人过不去,成为中国的诗人、作家永远摆脱不去的梦魇。然而,千百年来,中国文人这份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植根于大多数人的现实主义,那勃蓬的创作生命力,在国民总收入,综合国力,GDP,没有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以前,也就是在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期间,还会精神焕发,还会理直气壮。
  这就是千年以前白居易这首挺“政治”或者挺“政治化”的诗歌,给我们的启示。
  

乌台诗案(1)
后人在阅读大师的时候,也会在书籍的夹缝中,发现那些曾经折磨大师的小人影子,时过境迁,这些曾经张牙舞爪,不可一世的整人狂,已经在岁月的变迁过程中,像蠹鱼一样,干瘪得只剩一层皮。
  我估计,凡整人的人,命运未必会更好。凡制造文字狱的小人,都会钉在了文学史的耻辱一页上,任人哂笑。
  苏东坡可谓一生受挫。
  宋元丰二年(公元1080年),他四十四岁,第一次倒霉,八月入狱,十月脱险,责黄州。到了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五十九岁,第二次倒霉,被贬往惠州。紧接着,绍圣四年(公元1098年),他六十二岁,第三次倒霉,又被谪往海南。在那里一住四年,遇赦,再回到中原,他已经六十六岁,于返程中病逝于常州。这位东坡先生,一辈子犯小人,一辈子在不幸当中,一辈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