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甚至在最早的记载中,有关这位不列颠领袖传奇力量的例子亦比比皆是。内尼厄斯除了概述亚瑟的十二场战役外,还叙述两件奇迹。第一件与一堆石头有关,石堆顶端残留亚瑟爱犬卡巴尔(Cabal)的足印。故事中说到,不论把这颗石头搬到多远的地方,次日它又会无端地回到石堆顶。第二件奇迹与亚瑟之子阿尼(Anir)有关,阿尼遇害后,亚瑟加以安葬。内尼厄斯说,每次丈量坟,长度皆不同,有时六英尺,有时九英尺,有时十二英尺,有时十五英尺。“我自己就可证明这是实情。” 内尼厄斯如是说。亚瑟不再只是战士而已;透过内尼厄斯的笔,他成为人民的保卫者,基督的信徒以及神奇的人物。
  威尔士的稗官野史对亚瑟在历史上面貌的转变亦有影响。在十世纪至十一世纪的一首诗中,亚瑟和凯尔特神祇连在一起。由于威尔士地处罗马统治下不列颠的边缘,基督教从未根绝威尔士人的异教信仰。在诗中,亚瑟与部下突击凯尔特神的岛屿根据地,夺走一口神奇的
  大锅,懦夫用这口锅子无法把肉煮熟。
  《库尔维奇和奥尔温》(Kulhwch and Olwen )这个故事叙述更完整。最早的版本追溯至十一世纪,不过由于这些诗歌在用文字记载下来之前,即传唱已久,故事的年代必然更早,因为亚瑟在故事中的角色并不很吃重,并非传奇的中心人物。这个故事叙述战士库尔维奇的历险,他必须完成的十二项任务,才能迎娶巨人的掌上明珠奥尔温。库尔维奇来到亚瑟的宫廷请求助以一臂之力。在冒险犯难的过程中,有两百余位亚瑟的臣子登场,库尔维奇最后终于赢得美人归。凯与贝德维尔再度上场,凯与亚瑟发生争执,在亚瑟亟须协助的最后关头,凯不肯施以援手。高文(Gawain)首度露面,神锅与护锅的九位少女这个主题在故事中重复出现。在这些稗官野史中,魔力与神话的色彩比历史和基督教气息浓厚许多,而在早期较具历史意义的亚瑟纪录中,历史与基督教色彩则十分浓厚。
  因为在这些故事中,历史上的亚瑟已被故事中的亚瑟取代,我们此刻宜就此打住,总结我们对历史上亚瑟的了解。综合所有考古学、史学和文学的资料来源,可对亚瑟其人有两项概括印象。第一层印象多半来自并不完备的纪录,以期设法勾勒出亚瑟完成的冒险历程。第二则来自比较保守的叙述,取材仅限于不争的事实。
  在第一个版本中,亚瑟于公元四七五年左右生于威尔士一个家族,成长过程中受罗马制度影响颇深。少年时期,他与不列颠王安布罗修斯结盟,后者正寻找接班人。亚瑟练得一身好骑术,为捍卫基督教而战,更笃信圣母马利亚。他继承安布罗修斯的王位,在西方与北方和入侵的撒克逊人数度激战,皆赢得胜利。公元五一七年最后的贝东之役是他最伟大的功绩,逐退撒克逊人,其后四十年是太平盛世。到了公元五三八年的卡姆兰之役,亚瑟与莫德雷德战死沙场。
  在第二种版本中,亚瑟只是六世纪初的不列颠战士,以曾和撒克逊入侵者作战而扬名。
  因此,虽然完整的传记中,只有部分似乎可以查证,但是就整体看来可能全是真实的。史学家对细节内容或有争议,然而有异于早期的史学家的是,他们大多数均已不再怀疑历史上的确有亚瑟其人,他因在公元六世纪时领导民众对抗撒克逊人而扬名于世。
  然而可确定的是,亚瑟的胜利与其后的和平为时短暂。到了公元六○○年,除了康沃尔(Cornwall)、威尔士与苏格兰外,几乎全不列颠都被撒克逊人征服。许多不列颠人也逃迁到欧陆,在法国西北部定居,从此那个地方就叫做不列颠尼(Brittany)。亚瑟的胜利只给不列颠人带来稍纵即逝的和平,原可预期他的威名将逐渐湮没。毕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亚瑟的名望却未就此画下句点。亚瑟的传奇为何会继续流传呢?
  

叶卡捷琳娜大帝(1)
第一章:“小母亲”夺宝座
  一七六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深夜,俄罗斯的所有皇室成员都一如往常,在各自所居之处酣然入睡。皇后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Ⅱ)独自居于“逍遥津”,这是芬兰湾岸边彼得霍夫(Peterhof)夏宫附近的一座小阁楼。她的丈夫沙皇彼得三世(Peter Ⅲ)与他的情妇共寝于奥拉宁堡宫殿(Oranienbaum)。叶卡捷琳娜和彼得所生之子,七岁的保罗大公(GrandDuke Paul),则与他的老师一起留居在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冬宫。拂晓前一小时光景,一个高大模糊的人影穿过无人看守的彼得霍夫宫的平台,迅速溜进漂亮的砖砌阁楼,悄悄打开通往皇后卧室的窗户。此人身着俄罗斯普列奥勃拉仁斯基军团(Preobrazhensky Regiment)的上尉军服,对于宫里环境颇为熟悉。他叫阿列克谢·奥尔洛夫(Aleksey Orlov),是皇后叶卡捷琳娜的情夫格里高利·奥尔洛夫(Grigory Orlov)的弟弟。
  “醒醒,小母亲,”他低声说道:“时间到了,帕塞克(Passek)被捕了。”
  过去的一周至关重要。彼得三世显然已得罪了作为其政治权力支柱的两个机构— —军队和教会。令(已经数月未曾得到军饷的)军队感到不满的是,沙皇正准备向丹麦开战,而所有的官员都深信这将是一场耗费时间、财力和人力的战争。局势动荡不安,军队中怨声载道,除此之外,还广泛流传着一个谣言,说是彼得已将俄国军队出卖给俄国的宿敌——普鲁士(Prussia)国王。令教会当局感到绝望的是:彼得已决定将教会的财产全收归国有。彼得出生于日耳曼,是路德教派(Lutherani*)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所创立的素朴新教宗派——的拥护者,他痛恨过分奢华和繁文缛节的俄国东正教(Orthodox)。
  处于困境中的俄国,局势不断恶化:国库空虚,各省农民纷纷起义,城镇居民则不断走上街头进行抗议。全国各地的政治热情都已被煽动起来。帕塞克上尉是格里高利·奥尔洛夫的一个朋友,被沙皇彼得三世的密探告发,以谋反罪被捕。严刑拷打之后,他毫无疑问地要供出同谋者的名单。事不宜迟,叶卡捷琳娜及其支持者该立即采取行动了。
  叶卡捷琳娜急忙穿上一件纯黑外套,与阿列克谢登上备好的马车。直到她踏上奔赴圣彼得堡的征途——也正是她走向俄国帝王宝座的路上——叶卡捷琳娜才发现她还戴着睡帽。
  两人换了健马新车后,继续他们的行程。一路上,他们策划着要争取军队的支持。他们的第一站是伊斯麦洛夫斯基军团(I*ailovsky Regiment)的营房,该军团是由拉祖莫夫斯基(Kyril Razumovsky)伯爵指挥。自叶卡捷琳娜初入俄国起,他就爱上了她。早晨八点之前,叶卡捷琳娜抖擞起精神,跨出马车,面对着军队。士兵们看见一个穿着黑衣、挺直、细长的人影,突然齐声高呼:“万岁!小母亲叶卡捷琳娜万岁!”
  一名牧师被召来,军团的军官们跪在叶卡捷琳娜面前,亲吻她的裙裾,三十三岁的叶卡捷琳娜进行宣誓。就在户外,她被宣布为叶卡捷琳娜皇后陛下,俄国唯一的全权女皇。士兵们群情激昂,向她宣誓效忠。
  由伊斯麦洛夫斯基军团护驾,叶卡捷琳娜朝谢缅诺夫斯基军团(Semeonovsky Regiment)挺进。牧师挥动着十字架,在前面开道,当叶卡捷琳娜率众抵达谢缅诺夫斯基军团营地时,一群激动的士兵跪上前去迎接女皇,并且对她宣誓效忠。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叶卡捷琳娜大帝(2)
兴高采烈的士兵们簇拥着叶卡捷琳娜向喀山(Kazan)圣母大教堂开拔。队伍到达教堂时,普列奥勃拉仁斯基(Preobrazhensky)军团和骑兵军团的部队赶来向她表示效忠。前者声称,因军团的官员对早晨的事件一无所知,只猜想到正面临着政变,所以耽误了时机。
  叶卡捷琳娜现在已完全控制了驻扎在圣彼得堡的所有军事单位。而且,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局势更加明朗,她得到了她企盼得到的拥护,成千上万的民众都支持她。当女皇到达大教堂时,圣彼得堡的大主教祝福她成为俄罗斯的最高统治者。
  圣彼得堡的所有教堂钟声齐鸣,叶卡捷琳娜穿过欢呼喧闹的人群,走向冬宫,要见她的儿子,皇太子保罗(Paul)。小王子睡眼惺松,头发蓬乱,被带到了母亲面前。她抱起他,将他举到窗前,下面立刻欢声雷动。冬宫的所有大门都突然大开,以便每一个人都得以瞻仰这位新皇上。一连几个小时,叶卡捷琳娜不停地向上至贵族下至店主的所有来客致意,并笑容可掬地接受他们的祝贺。
  叶卡捷琳娜一边彬彬有礼地与她的臣民交谈,一边不时地转头低声向奥尔洛夫两兄弟下达命令。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命令是关闭首都四周的所有城门和桥梁,立即封锁通往奥拉宁堡的道路,并严加警戒,以防止沙皇过早得知政变的消息。
  与此同时,叶卡捷琳娜起草了一份声明或宣言,并下令立即印发给民众。在宣言中,她说:“我东正教正遭逢大难,临于险地,因有人妄图以异域之仪取代我东正教仪。我正义之师屡战屡胜,声威赫赫,媾和之举实使我军蒙受奇耻大辱。且我社稷赖以存续之优良传统亦悉遭摧残。朕有鉴于此,唯有上体天意,俯顺我忠良臣民之意愿,统摄至尊大权,登临帝座,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全体俄罗斯人之君王。”
  当日下午,沙皇率其情妇及一群大臣离开奥拉宁堡,移驾彼得霍夫,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发现叶卡捷琳娜的阁楼中空无一人。彼得迷惑不解。不一会儿,一名信差赶到,带来了叶卡捷琳娜已称帝的消息。情绪激动、幼稚不堪的彼得难以自制,他失声痛哭以致昏厥。清醒之后,他痛饮了一瓶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