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氏零度的寂寞:一个女研究生的手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摄氏零度的寂寞:一个女研究生的手记-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真实地反映着人物的情绪。  纽兰就是那类活得太清醒的人,清醒归清醒,却舍不得打破既有的环境。用“懦夫”责骂自己,在交际圈中若无其事,他挣扎在精神领域里,不给自己得到救赎的机会。作者态度暧昧,她显然偏爱阿切尔,同情埃伦,于是梅无论在书中还是剧中都显得太过狡黠。显然她不如米切尔,毫不留情,斯佳丽坚韧,玫兰妮隐忍,只有阿希礼不得安宁,被人当作懦弱的觉醒者加以唾弃。阿切尔比阿希礼入世得多,尽管男人们面对新秩序总是笨拙的。  阿切尔为什么要在看见埃伦的窗户后离去呢?仅仅是纯真年长逝去的追悼,抑或另有他意?在卢浮宫,他还心潮澎湃强调自己“我还只有57岁”,而当泰德告诉他梅早已知道一切时,他却“老派”了。也许,他在多年的婚姻中始终对梅心存芥蒂,如今故人已逝,“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了。  2002年5月12日  阴  五年一条代沟?我想这话有道理。我们作初中生的时候,早恋是当作高压线触碰不得的。而今,这种话题不再讳莫如深,这种情形也几乎变成了每个当下初中生必须面对的诱惑之果,吞与不吞,都自有变招。  初中写作文的时候,严格论点、论据、论证,也曾讨论过这些问题,根据需要杜撰事例、混淆视听,装做被奴化成功的卫道士,低眉顺眼,垂头丧气,一篇作文写得恣意放肆,道学气弥漫,俨然义愤填膺,却不知隐隐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之嫌。  影响学习,这么说似乎真得很老土,但其实很实在。作为学习,除了学习我们还为什么活着呢?在言论不这么自由的过去,我们还不知道“个性解放”为何物,也不知道不觉醒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可悲。我们安详地对领袖顶礼膜拜,对师长言听计从,对列强横眉冷对,将是非爱憎在头脑中硬生生划清界线。但后来世道变了,一切言词开始模棱两可,暧昧不清,那道界限逐渐模糊,黑白迫不及待地穿插混淆,头脑中的价值观变成了片深浅浓淡不一的灰色。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有黑白灰的今昔对比,于是挣扎、困惑、彷徨,于是显得格外矛盾对立。而代沟隔开的那一代,恐怕在成人感建立之初已经没有了黑白分际,于是谈不上苦恼,比我们更豁达、潇洒,学习对于他们也就不成问题。从小我们习惯耳提面命,“这是为你好”,而心中并不知道这到底为什么对自己好,即便如此,也就老实去做了;下一代可不这么认为,想不通就撂在一边不去甩他。  这种气焰实在有些嚣张得让人看不下去,但似乎师长们习惯了模仿政治话语疾颜厉色强权处理,面对滋生的新情况,应对得殊为笨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吧,其实生命原本是有多种选择的。我想象着我站在讲台上,以一副(麻辣教师)的样子对我的学生说:“其实你们现在就好像透支你们银行的储蓄,进入大学以后你们再怎么淘气都合法化了。虽然你们透支当然也无可厚非,但逆水行舟都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学业了,划不划算,不妨算一算?”  哎哟,不会有人要拿西红柿、鸡蛋把我扔下来哦。  2002年5月21日  晴  《英国病人》是一部很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成功电影,有畅销小说的原本、有安东尼·明格拉的执掌,更有拉尔夫·范恩斯等著名演员的倾情出演。无论是悲壮的爱情、暧昧的政治,还是沉郁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异域风情,都足以成为使得影片成功的噱头。在影片美轮美奂的庞大制作中,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即同样精致的电影原声。  影片的叙述结构奇特,一直处于现实时空的进行和英国病人回忆时空的推进中。在视像上,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冷暖两种不同色调的交叉;在布景上,是代表和平将近的意大利宁静祥和的乡村与代表战争毁灭的北非漫天的黄沙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与这些相对应,护士汉娜轻灵悦耳的钢琴旋律、教堂中富有宗教色彩的段落正反映了在战争结束前人们复归心灵的平静;而沙漠上阿拉伯人具有浓重鼻音的哼唱、篝火前的懒洋洋的吟唱、甚至是在宴会上庞大的交响乐,无不传达出潜滋暗涨的危机。但总的说来,影片是一部铺张很大的悲情传奇,伴随着乱世传奇的是荡气回肠的音乐;但影片没有简单的在一个主旋律变化,而体现了较为完整的布局和安排。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寻找翅膀·飞翔(14)
就各个不同的人物而言,代表他们各自的旋律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些风格各异的旋律为欣赏者做了明显的标识。伴随着朱丽叶·比诺什出现的音乐,总是有一种参悟了悲欢离合的透彻和空灵感。汉娜经历了未婚夫战死、好友触雷、男友分手等一系列人生的大变故,表现出来的情绪已经只余平静,无论是对于身份不明的拉尔夫·范恩斯、还是激进偏执的威廉·达福,她都保持着中庸和安详。在电影中,汉娜是唯一一个以人性的本善存在的符号,是一个相对于阿尔马西和凯瑟琳的欲望而言的、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出离了人生基本欲望的人物。山水田园诗一般的小调、圣洁的宗教灵歌是属于她的标志。  而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所扮演的凯瑟琳则是一个感情抒放的人物,那段经典的山洞中的留言让人唏嘘不已。从服装的款式和色调上我们已经可以判断出这个女子优雅外表下不顾一切的性格。那种沙漠中大红的披肩和宴会上纯白的晚装一如属于她的音乐,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神秘感。其实凯瑟琳的内心世界并不复杂,她只是挣扎在心灵的两极中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决绝。因而无论是慵懒的歌谣还是尖锐的变奏,都与主人公在那种情景中的心理状态暗合。  音乐对于气氛的渲染作用是毋庸质疑的,譬如汉娜与印度情人在教堂的一段,昂扬而飘忽的音乐让人与两人同乐。而在影片情节关键的转折阶段更往往会有音乐的接应。我个人认为《英国病人》更为难得是他没有直接将音乐植根在异域风情上,而是妥善解决了吸取传统与再创作之间的关系,不似詹姆斯·霍纳总是拿苏格兰风笛作唯一工具。  这么写似乎太冠冕堂皇了,因为情节太触目惊心,让人不忍回顾,只有蜻蜓点水般说说音乐,算是对它致敬。  2002年6月27日  晴  昨晚应当是心血来潮,拿着去年的日记狠狠复习了一遍。满可爱的,我竟然忘了去年这时候我的创作力如此旺盛,立意深邃、笔触流畅,在四门考试的间歇写了两个故事。而前前后后,尽是血雨腥风,郁闷的状态暴露无疑。于是我自省,原来——安详了?  真的安详了吗?冷眼旁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放弃价值判断不想解读。包在巨大柔软的棉花糖里,溺毙在短暂的惬意香甜中不思进取。过去一年腾挪跳宕,天真以为找到诀窍大摆凌波微步。不是不曾尴尬两难望而却步,但又的确好了伤疤望了痛,重整旗鼓再战天涯路。甜头利诱出洞,玩物丧志无穷,适应了世间空气水土,却在蓦然回首中发觉远离了纯真年代。天啊,干吗总是这个词!精神家园早已山长水阔不知何处,究竟无法洒脱,孜孜以求纯真年代,悲天悯人等待救赎。一年前幻想无穷,认为新生活新开始;一年之后幻想终结,总算明了从来没有救世主。也好,挣扎在夹缝中求生存不以为苦,大打招牌号称“感情洁癖,道德自律”,仍旧以为自己可以特立独行,积累资本搭配勇气,义无反顾。  于是远未安详,只在日久见人心时少了想象纸上谈兵,热衷务实挥戈上阵。狼烟四起并不畏惧,倒戈相向不足为奇。东方人将三十六计广泛应用,甚至世界足坛也在权术间运转。无非险恶陷阱吞噬纯良天性,政治意味无所不在。逐渐习惯,再无遗寒。小儿科见到大世面,势必改弦更张,汲取营养。  其实只在为失去希望寻找托词,再无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幻想,何来美好?  2002年7月10日  晴  前天去看朋友,回家的时候路过学校,适逢考试散场、交通解禁,潮水般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涌向家长及公车,人人脸上有新鲜的笑、有如释重负的快感。在因为这个一年一桩的盛事而形成的传播范围里,终于又依律开释了一拨经历炼狱的囚犯。高考,将是我人生经历中先天不足的一块,一样捱了三年,却被提前从角门里塞了出来,从而再无机会堂堂正正地走正门了。  那刻我想脸上一定有出离气氛的萧索,即便是两年后的现在。每个七月,我仍会想起那年的夏天,想起叶枫的那首《七月》中的“七月的无奈”。这两年不可谓不顺利,纵然有小蹉跌,也只是更加证明了保送的正确性而已,容不得一点非分之想。可是,镜花水月之所以致人非命,就是因为它们的美好;留恋处,玉堂宝马,玉粒金樽,纵然菱花镜里无所托,还是会神而往之,拉不回头。  罢了吧,早年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言本科形同出身。时至今日,时时想起那句话,挣扎也只是无益之举。想来那句“一切想前看”竟是大智慧,只有努力才是唯一出路。今年亚洲年度最佳CFO陈颖的起点是北大荒的牧羊女。年纪渐长之后,逐渐不太愿意虔诚阅读他人的成功历史——一方面,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太多讲堂,他们太容易在我们的虔诚中获得满足、收敛真情实感,演说尽自精彩、智慧,却职业得无关痛痒;而另一方面,年纪的脚步急促,俨然催促自己时辰将近,而眼前自己仍一事无成,或是用些浅薄色彩自欺欺人;相较于他人,只有选择回避,筑个壳把自己藏起来,方能闭目塞听,求得心灵安宁了。  我走在人流中,打量周围人脸上新鲜的笑容——未来,对于每个人都是致命的吸引。  2002年7月11日  晴  

寻找翅膀·飞翔(15)
大提琴的好,是不容你在呢喃耳语间厮磨,一路就撞入肺腑里去。直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