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华社记者提出了一个切中时弊的问题,厅内顿时轰动起来,记者们连连呼应:“这是个大问题,没有管理机构那不乱套了吗?”
  邹局长此时的反应,有点特殊,他摇头、叹息,显得有点无可奈何。他没有急急忙忙作理论上的阐述,也没有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地去支吾、搪塞。他的表情是,叹息之后是窘迫,窘迫之后是坦诚。这一切,都与他的执著和宽容分不开。他说:
  “这是个老问题了。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土地管理机构时,就有一些市、地、县软拖硬抗,思想不统一,机构不健全。这里面,有思想问题,也有组织观念问题。有些地区不重视土地管理,有些人握着土地权不放。他们认为,管土地有油水,便千方百计把权揽在自己手上。诚然,也有人事制度问题。见了真神不说假话,唉,这些问题,我就管不了啦!因为人事属地方管,土地局长要通过地方人大选举任命,权在地方”他两手一摊,十分为难。
  对上述向题反应强烈,在会上,甘肃、云南、陕西等省的代表,都先后作了专题发言,呼吁解决目前出现的畸形发展问题。许多省的“土地爷”在会上声嘶力竭地呼喊,振人心魄。
  沸沸扬扬,会议一直处在不安的气氛之中!
  金牛宾馆,是“天府之国”最豪华的会议城。1958年党中央的成都会议,即八届中央委员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在此指点江山,商讨神州谋略,大兴国策,益民众。
  那次会议的一个中心就是农业,重点解决全国人民吃饭这件头等大事。毛泽东参观了位于成都平原的红光大队,并作了系列指示。
  3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红光咋样呢?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咋样呢?
  变了!变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换来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会、世界乐园、高尔夫球俱乐部一片片沃土没有了。人们望着鳞次栉比、红红绿绿的建筑物,不禁忧心忡忡!
  能不令人堪忧吗?土地第三次失控,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如今,我国发展农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多。1979至198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面积5500万亩,相当于丢了一个山西省;与此同时,人口却增加了1.33亿,相当于冒出了两个江苏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我国耕地的锐减,令人触目惊心!
  我国现在人均耕地1.3亩,仅为全世界人均耕地的1/4。
  1957年我国耕地面积曾达17.6亿亩。1953至1965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面积2.6亿亩。
  近几年来,耕地大幅度下降,净减量:
  1992年,减少437万亩;
  1993年,减少484万亩;
  1994年,减少597万亩。
  照此下去,50年以后,人均耕地只有0.6亩,100年后,我们的子孙将无地可种啊!
  一位老人曾言之谆谆.“90年代,中国经济要出问题,可能就出在农业上。”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农业丰则天下安!
  古人云: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要素,是人类永恒而不可泯灭代替的宝贵资源,是一切生产和生存的源泉。“有土地不愁衣食,有粮食不愁生活。”
  人只有依附着土地,依附着庄稼,依附着粮食,才能去创造价值。人类的生存,无不依附着土地。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

  目录

  靠谁养活中国
  引子: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

  第一章 黑土地 焦土地
  风云乍起
  黄金产业,一本万利
  热浪冲破了国界
  挡不住的“圈地旋风”
  “筑巢引凤”不见凤

  第二章 纠纷迭起 骗局滋生
  村民为啥不安定
  买卖集体土地屡禁不止
  扑朔迷离的地产案
  房地产大王的骗局
  执法,何以难潇洒
  违法,根在何处

  第三章“蛀虫”钻进黄土地
  “房地产热”酿成的腐败
  一串“硕鼠”
  蜀中有群“土耗子”
  祸水横溢
  鹰眼·铁嘴·神仙肚
  八号岛上的罪恶

  第四章美元软了 地皮凉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沿海的困惑
  鹿回头
  来无踪,去无影
  别墅成群,有房无“市”
  无奈售房摆噱头

  第五章撂荒,“饥饿”的土地在呼唤
  占着鸡窝不下蛋
  闲置土地晒太阳
  记者们的一场赌注
  市长:提心吊胆
  “农转非”狂潮汹涌
  明天,谁来种地

  第六章“命根子”越来越细
  数据的考证
  沙漠把土地当“快餐”
  疯狂的践踏
  灾难深重的人类

  第七章黄土地外的忧思
  英籍华裔的典范
  文人的忧患意识
  “老土地”的箴言
  历史的诉说

  第八章“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土之不存,国将焉附
  亡羊补牢
  猛“药”除沉疴
  终于唱起了“主题歌”

  第九章规范化法制化
  第五个全国“土地日”
  越权·揽权·争权
  培植“一五二六四”系统工程
  给土地上“户口”
  一个新行当:土地估价
  多一点忧患意识,多一点法制意识

  第十章靠谁养活中国
  粮食,人类面临的危机
  中国,明天还有足够的粮食吗?
  清醒“脑袋”,充实“米袋”
  靠中国农民养活中国

  后记之一
  后记之二

  第一章 黑土地 焦土地
  风云乍起
  黄金产业,一本万利
  热浪冲破了国界
  挡不住的“圈地旋风”
  “筑巢引凤”不见凤

  第一章
  黄土地焦土地
  一阵狂潮,几乎倾倒三江,颠覆五岳!“圈地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
  一批人被冲昏了头脑,一批人被卷入了热浪。梦幻毕竟是梦幻,狂浪之后是冷若冰霜的低谷。
  大批农田被吞噬、荒芜!
  热恋土地的农民,在对天呼喊:“还我土地!”
  梦幻者在忏悔:“啊,又是一个沉痛教训!”
  那么,呼喊、忏悔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风云乍起
  横亘千年,一种价值观的变革,都需要经过一场阵痛,一场殊死搏斗,才能辟开一条新的航道!
  土地,著名经济学家曾这样评价它:“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位学者,虽然他提出了土地与劳动结合,可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会创造出价值,却没有意识到土地本身就是财富,是无价之宝。
  我上大学时,所读的《政治经济学》教本写着这样的文字:“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归私人所有,大土地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资本家要使用土地,不论是经营农业,或者是开矿和建筑工厂、商店等,都必须从土地所有者那里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还说:“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并不是真正的地租。‘真正的地租’,按马克思的规定是确指为使用土地本身而交纳的货币额,亦称为狭义地租,它必须与广义地租即租金相区别。”
  那年月,学生十分听话,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按老师的指导,这些字样必须熟读,书本背烂了,内容可以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可有谁想到要去实施呢?老师没有,作学生的我也不敢去别出心裁。
  学生像庙里的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咿哩哇啦地叫着吼着。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土地的价值,“级差地租”体现出来的货币价格,该属于土地所有者。
  阴差阳错,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当事者是有心还是无心呢?几百年他们一直在效法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娴熟地玩弄土地。地价沸沸扬扬,疯狂上涨。近50年间,美国每公顷土地的平均价,由22.5万美元上涨到145.5万美元,增长6倍多。眼下的土地价格更是昂贵得惊人,伦敦每平方米高达8000美元,巴黎为5000美元,东京为4000美元,而香港最高的竟达到10万美元。在大陆,土地廉价,甚至无价,仿佛是“世外桃源”,一片净土。人们疑惑了,为什么境外的黄土,一本万利,身价百倍;而境内的黄土地却黯然失色,贱如粪草。
  在旧中国,土地也不是一片净土,房地产业,也是大财团、大资本家所关注的,是为他们赚大钱的行当,在广州、上海、天津,房地产业的巨大收入,占了当局财政收入的40%。
  其实,共和国成立几十年在这片寂寞的土地上,土地的身价,土地的地位,早已渗透着马克思的价值论学说。马克思的“级差地租论”,也早就写入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并喋喋不休地灌输给青年学生。学生仿效老师,咿哩哇啦,背得滚瓜烂熟。
  然而,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自从土地收归国有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却打不好这张牌。在思想意识中,没有一根空音的弦,也没有一种准确的说法,不承认脚下的土地具有价值属性,更不愿实施到土地中去。人们将这一观念束之高阁,死守着“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说法,甚至自我陶醉,自欺欺人!
  多年来,在神州弥漫着这样的国情,一面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一面是欣赏“地大物博”,任意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这一自相矛盾的理论和作法,如同绳索自缚。在行政的干预下,“寸土寸金”的黄土地,沉睡了四五十年。土地成了一个禁区!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在单一的行政调拨,无偿、无期、无流动的“三无”土地使用制度的绳索捆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