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成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塑造成功者-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练和培养了。下面几个游戏对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游戏一:

在客厅或其他房间的中间放一张茶几,茶几四周放上几把小凳,然后用
布帘把茶几和小凳围起来,要让布帘与小凳之间留有余地,可以让孩子能绕
着走。同时准备3 个不同的玩具,如小熊、小狗和小鸭。假设房间里的其他
家具有沙发、书桌、电视柜和椅子等分布在房间的不同位置。

准备好后把孩子领进布帘,第一步,让孩子隔着布帘指出各个主要家具
在什么地方,然后对孩子说,现在小熊想坐沙发,小鸭想看书,小狗想看电
视,请他把3 个玩具放到不同的家具上,就是把小熊放到沙发上,小鸭放到
书桌上和小狗放到电视柜上。然后和孩子一起看摆放的情况,如果放对了就
说孩子真能干,帮助3 个小动物做它们想做的事。如果有放错的,也不要批
评孩子,但要让孩子纠正过来。然后和孩子一起进布帘,带孩子绕到桌子的
对面,再让孩子指出各个小动物现在的位置。不管孩子说的是否正确,说完
后让孩子出去把3 个玩具拿回来。第二步,带孩子绕着桌子走几圈,再让孩
子指出沙发、书桌和电视柜等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对孩子说,小鸭想坐沙发,
小熊想看电视,小狗想看书,请他把它们放到指定的家具上。

这游戏适合幼儿。

游戏二:

准备一大块橡皮泥和一些火柴杆,把橡皮泥做成小山似的形状放在桌


上。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种树游戏。火柴杆是小树,橡皮泥是山坡,让孩
子在山坡上种树。看孩子是怎样把火柴杆插到橡皮泥上的。这一游戏适合婴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

此外,跳棋、围棋、象棋等棋类游戏也都对训练儿童的空间想象力有很
好的作用。

月亮是活的吗?

幼儿是无意识地将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
成人是有意识地将有生命体的情感赋予无生命体。

记得小时候,自己常常望着天上的月亮发呆,总不明白为什么月亮老跟
着自己,我走,月亮也走,我停它也停。有时还与其他的小伙伴,为了月亮
到底跟谁好的事而发生争执。我说月亮和我好,因为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
里。可我的小伙伴们谁也不服气,都说月亮跟他们好,他们也说,自己走到
哪里,月亮就跟到哪里。这时,我就会奔向一边,边跑边看着随自己而动的
月亮高兴地喊着:“看,月亮跟着我跑到这里来了。”但我的结论总得不到
同伴的承认,因为,他们看到月亮根本没动。那时我和同伴们都认为月亮是
活的。

后来长大了,上学了,就逐渐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觉得小时候是多么的
好笑。但这种好笑的想法却传给了女儿。女儿也觉得月亮是多么可爱,特别
是在父亲出国的日子里,每次看到月亮,她总觉得月亮能理解她,可以帮她
把对爸爸的思念转告爸爸。月亮能看见她,也能看见爸爸,月亮是她的好朋
友。

其实,不是个别孩子会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而是所有正常发展的孩子
都产生过月亮是有生命的想法。也不只是认为月亮是活的,而且还认为其他
所有的东西都和自己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研究者称婴幼儿的
这种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现象为泛灵论,也就是把生命现象、灵魂现
象广泛化,把所有无生命的东西都当成有生命的东西。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
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泛灵论现象会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泛灵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婴儿最早是不分有生命与无生命的;随后是
把所有的东西都当成是有生命的;接着儿童把自己认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看
成是有生命的,没用或他看不到直接用途的东西是无生命的,如把玩具、桌
子、猫、狗等作为有生命的,而把石头、山和树木等看成是无生命的;稍后
是把能活动的东西当成是有生命的,不能活动的东西看成是无生命的,如把
汽车、自行车等看成是活的,有生命的,而把树、草等看成是无生命的;再
往后是把有生命的东西只限制在自己能活动的范围,如把风车、太阳、月亮
和各种动物等看作是有生命的,而把树木、花草和房屋等看作是无生命的;
最后,才开始认识到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真正区别,这时才能最终摆脱泛
灵论而向更高级的认知阶段发展。

人到成年,虽不会再把无生命的事物误以为是有生命的了,但寄情于景,
寓情于物的现象却并不少见。人们把这种现象叫“移情”现象。如“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等,都是人们借物抒情、
移情于物的表现。


认识到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这种泛灵论现象,对父母培养教育子女有
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当父母发现孩子在事物分类时,出现诸如此类的错
误时不要觉得可笑。另一方面,在育儿实践中,父母可以适当利用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这种特殊现象,培养孩子爱护物品和富有同情心等一些良好个性心
理品质。如当孩子见花要摘时对她说:“花不能摘,你把它摘下来,它就会
疼,会死去。你可以摸摸它、闻闻它,它会很高兴地让你闻到它的香味。”
当孩子发脾气摔打玩具或其他物品时,可以对孩子说:“玩具是你的好朋友,
怎么能打它们呢。打了它们,它们会疼会生气,以后它们就不喜欢和你一起
玩。赶紧对玩具说‘对不起,以后我不对你们生气了’。”

父母认识到泛灵论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普遍现象,还可以利用这一心理
特点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和替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当然,这些只是品质培
养中的很小部分,品质的培养不是靠少数几次说教或行为纠正就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父母对儿童从小开始,在他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注意对
孩子的培养教育。

挫折

学会忍受挫折,才能更坚强。

一天,和一位日本来访的高桥先生探讨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讨论中我
发现,中日双方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对待孩子受挫折的问题上态度有很
大的不同。他告诉我,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如果孩子们在一起打架,当教师
的多半不干涉,只是在边上看,只要不出现危险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对付。他
说这样孩子在一起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成功也有挫折,各种体验他们都会
去经历一番。我很奇怪地问他,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受了气,家长会怎
么看呢?高桥先生的回答是:家长一般都能接受教师的这种态度。大部分的
家长会认为让孩子自己学会对付这种挫折,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在我国,怕自己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吃亏,或者怕孩子在幼
儿园里受气,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谁家的孩子都是小宝贝,哪里舍得让他
受人欺负。如果孩子是带着眼泪或带着伤回家的,那么父母的心情常常会比
孩子更为复杂,恨不得立刻回去找老师问个究竟。也有的家长干脆教孩子打
人:“他打你你也打他!”的确,在家一直受宠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该如何
对付别人的攻击。

其实,对孩子来说,挫折远不只是来自其他孩子的攻击,而且开始经受
挫折体验的年龄要比被攻击早许多。例如,一个婴儿想自己独站却不能站稳,
结果摔倒了,这对他来说是挫折;想自己吃东西,但又不能把食物送到嘴里,
这对他来说是挫折;刚会走路就想奔跑,结果跌倒了,这也是挫折;在商店
看到一个玩具,但妈妈就是不给买,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又是一种挫折。。。
可见,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因此,作为父母在帮助
孩子对付挫折时,不要让孩子回避挫折,而要教会孩子正视挫折。帮助孩子
建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当婴儿站不稳而摔倒的时候,有的父母可能会心疼地对他说:“宝贝摔
疼了吧,你还小,以后不能这样。”有的父母可能鼓励式地对他说:“宝贝
真棒,一个人都快能站起来了,只要再长大点就能站起来了。宝宝还需要使


劲。现在让妈妈来帮一下吧。”显然,前一种父母可能会使孩子以消极的态
度对待最初的挫折,而后一种父母则会使孩子充满信心地对待当前的挫折。
又如,孩子在商店缠着要买玩具,如果家长不给买,他就开始哭闹。有的家
长见孩子哭闹厉害就向孩子投降,最终给他买了。另一些家长可能在孩子哭
闹时打他。还有一些家长则告诉孩子,妈妈不买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东
西想要都能得到的,你哭也没有用,虽然不打孩子,但态度是坚决的。在这
3 种办法中,最后一种算是最明智的。第一种办法会使孩子学会用哭闹来达
到自己的目的,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讲道理。第二种办法确实也能使孩子体
验到挫折,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受到挫折。第三种办法,孩子在体验到挫折
时也知道,自己之所以遭受挫折是因为自己的要求不合理。

要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一件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小开
始,也要求父母每时每刻都注意对孩子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使他今后更坚强。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父母突然的态度改变会使孩子无
所适从。例如,今天觉得孩子可以受些挫折,父母在孩子摔跤时要求他自己
站起来,不很乖巧,有时又“不讲理”。

我们主张儿童必须有经受挫折的体验,并不是说让孩子经受任何挫折都
没关系。对于那些突发性的、能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挫折应该
竭力避免。例如,因家庭破裂,使孩子幼年失去母爱或父爱,同时又得不到
必要的补偿,这种挫折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心理上笼罩的阴影即
使到了成年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