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成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塑造成功者-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必要的补偿,这种挫折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心理上笼罩的阴影即
使到了成年期也不会消失。

一个人在一生中难免要受到挫折。在考试、升学、婚恋、就业或工作中
所遇到的挫折,都足以使一个脆弱的人消沉。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经受
住冲击,在挫折中站起来,重新去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希望做父母的
要注意让孩子从小就能赢得起也输得起;既有搭起“高楼”的喜悦,也有积
木倒塌声中的欢笑;要有成功时的赞扬,更要有受挫折时的鼓励。

乱涂乱画

涂鸦应是其乐无穷的游戏。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乱涂乱画都很反感,这种反感在成人看来是完全可以
理解的。因为,父母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财力才能把家庭布置得比较整
齐、美观,可孩子却往往不理解父母的心思,不管三七二十一,在雪白的墙
壁或漂亮的壁纸上,在地板上,甚至在各种家具上展现他的绘画才能,红条
绿条、黄斑黑斑,有时还重重地用铅笔戳上几个即使擦也擦不掉的痕迹。尽
管爸爸、妈妈多次制止,但他乱涂乱画的兴致却一点不减,甚至更浓。爸爸、
妈妈辛辛苦苦整治起来的家就会被孩子的“杰作”搞得面目全非,当父母的
自然会心疼、会生气。但是,心疼也好,生气也好,都无法阻止孩子发展的
必然趋势。因为,只要是正常发展的孩子,到了两岁左右时都会有一段喜欢
乱涂乱画的时期。孩子出现乱涂乱画是正常现象,也是孩子发展有新进展的
标志。孩子最初对涂画感兴趣可能完全出于偶然。

我们知道,小孩子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触摸、敲击或摩擦等手段,来认
识它们的许多特性的。他们拿到能拿住的东西时,就会用它来敲击其他物体,
他们可以用小球、积木或小棒等东西去敲桌子、衣厨或墙壁等,当然也会用


铅笔之类能在另一个物体上留下痕迹的物体去敲击或摩擦。用铅笔之类在纸
上或墙上摩擦的结果,就会在上面留下明显的痕迹。当孩子第一次看到这些
痕迹时感到惊讶。他们会像发现了什么奇迹似地感到兴奋,于是他们要迫不
及待地重复刚才的动作,以便留下更多的能使自己高兴的痕迹。孩子也在这
横的、竖的、粗的、细的,或者被成人称为乱七八糟的图案中,进入了被学
者们描述为涂鸦期的阶段。

涂鸦期通常被认为是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儿童在涂涂画画的
过程中,也许并没有什么目的,但是这一过程却发展了孩子的运笔能力和想
象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孩子对笔纸的兴趣。因此,这时如果对孩子不恰当
地斥责或禁止,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因为,一旦孩子在这
方面的兴趣消失了,要再去培养和建立则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而且很可
能事倍功半。

由着孩子性子来,任他到处乱涂乱画,这在许多家庭都是不可容忍的,
适当的限制是必须的。怎样做才能既维护了家庭的整洁,又不打击孩子的积
极性,使孩子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呢?这的确是最让父母
费心机也最体现父母智慧的地方。

首先,做父母的应该积极迎接孩子的涂鸦期的到来,也就是当孩子长到
1 岁左右时,主动给孩子提供笔和纸,并给孩子提供一个能画画的场所,经
常对孩子说:“画画要坐在桌子边,把画画在纸上。”这样可以使孩子慢慢
形成一种在桌子上、在纸上画画的习惯。

其次,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父母从一开始就注意培
养孩子在桌子上的纸上画画的习惯,但孩子仍有可能在其他地方涂画。因为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弱,而且孩子做事往往由兴趣决定,一时兴趣来了
就会在他认为方便的地方作画。于是,墙上或家具上仍会留下他的杰作。为
了不让孩子把整齐、漂亮的家具和墙壁弄得过于难看,父母可以事先在孩子
可能作画的地方贴上随时可以更换的白纸。在墙上或家具上贴白纸的目的并
不是要鼓励孩子在上面作画,而只是当父母没看住孩子,被孩子在墙上或家
具上涂画时,可以保护墙壁和家具的外观。因此,贴了保护纸以后,父母仍
应该要求孩子在桌子上的纸上作画。

最后,在孩子涂画时,如果父母能抽出适当的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
作品作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是非常有益的。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孩子在别的地方
乱涂乱画,更重要的可以诱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表象。例如,开始时孩子可能
只是信手画出了一些图案,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画了些什么,这时如果父母
提醒孩子“这是不是草?”或“这好像是一个圆圈”等,孩子会因此进行积
极的思维,还会得到鼓舞,因为他觉得自己原来还能用笔画一些像样的东西
而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

带孩子串串门

要为孩子寻找玩伴,只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是不够的。

“串门”对从前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一个大院里住着好几户、
甚至十几户人家,每家差不多都有几个孩子,于是,几个或十几个年龄差不
多的孩子常常能在一起玩耍。今天到张家一起写作业,明天一起到李家捉迷


藏,后天可能又到王家一起吃顿饭,孩子们的生活总是能过得热热闹闹的。

现如今,孩子变少了,家庭变小了,许多大院也改成了单元楼房。原来
那种开放型的家成了封闭式的“蛋壳”。孩子生活在“蛋壳”里,从小就成
了“孤家寡人”。孩子失去了玩伴,却成了家庭的中心。行为的准则由从前
的具体形象,变成了现在的抽象教条。从前,在训导孩子时,只要说“看你
‘哥哥’或‘姐姐’怎样”或“看谁家的某某怎样”,就能起到作用。因为,
行为的准则看得见摸得着,榜样是实实在在的。现在的情形就不同了,哥哥
姐姐或弟弟妹妹没有了,邻居家的孩子是谁都可能不知道。游戏机是孩子的
伴,电视里的角色是孩子的榜样。于是,一连串的儿童行为问题也随之而来。
自私、不合群、不好好吃饭、习惯不好、社会交往能力差等等,都是让现在
的家长非常头疼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孩子的伴就有了,孩子
的交往能力也就自然发展起来了。但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例如,有一天,一位怀疑自己的孩子得了孤独症的家长向我们讲述了他
孩子的情况。他的孩子在幼儿园不和其他孩子玩,不参加集体活动,尤其不
愿意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当父母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活动时,孩子说“怕输”。
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多参加些活动,也让他多学些东西,家长为他报名参加各
种各样的学习班,如绘画班、电子琴班、舞蹈班等,但结果也是白花钱,因
为他还是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下了课就愿意独自在教室里坐着。因此,
家长怀疑孩子是否有孤独症。但是,当我们问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时,完全
排除了孩子患有孤独症的怀疑。因为,这孩子在家里很愿意和家长一起活动
和做游戏,也有说有笑。通过进一步的询问,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家中
没有同龄的玩伴,家长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让他去和邻居或亲友家的小孩子
玩。虽然这样极端的例子属于少数,但是孩子缺少玩伴、不合群和交往能力
差却是当前独生子女家长都面临的事实,尽管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过幼儿
园集体生活的经验。

后面我们会讲到,孩子上幼儿园确实要比不上幼儿园有许多好处,但幼
儿园不能替家庭包办一切。作为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在幼儿园虽然有许多
和自己年龄相近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但幼儿园环境不同于家庭
环境。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孩子在那里要过集体生活。作为一个集体,小朋
友之间必然受纪律的约束。在纪律约束下的孩子会产生紧张感,而家庭环境
中的气氛要宽松得多,只要不是发生极端的情况,孩子们就不会受到约束。
例如,有个孩子到幼儿园就睡不好午觉。问他为什么睡不着,他说,他穿衣
服慢,如果睡着了醒来后再穿衣服就会最慢,老师会批评,所以他就不睡。
但在家这小孩却能午睡得很好。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家不紧张。

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也有必要经常带他到其他
小朋友的家里去串串门,让孩子们在家庭的宽松气氛中一起玩耍。串门对现
在生活在“蛋壳”型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它可以使孩子的
生活环境更加丰富,使孩子的交往范围扩大,可以增强孩子的同伴意识,更
可以体验兄弟姐妹之情。

赏与罚

手段与目的,收效如何?


赏,就是奖赏。罚,就是惩罚。奖赏与惩罚是儿童培养过程中常用的教
育手段。奖赏是对某一行为的正强化,也就是对某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奖
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当孩子在竞赛中取胜了就发给奖品属
于物质奖赏;而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则属于精神奖赏。惩罚是对某一行为的
负强化,也就是对这一行为的否定和抑制。惩罚也有精神惩罚和物质(肉体)
惩罚。精神惩罚包括批评、指责、谩骂、讥讽和侮辱等;物质惩罚包括体罚
和没收玩具或不许吃东西等。

由于奖赏总是与积极的情绪相联系,所以,奖赏往往能激发儿童的热情,
使他以更强的动机、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曾经得到奖赏的活动。相反,
惩罚常常与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惩罚能使儿童感到苦恼和悲哀,使他对曾
经受到惩罚的活动或行为产生恐惧或回避,从而抑制这种行为的出现。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情绪体验可能对以后的个性发展起
到很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