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思想,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影响了这个时代;另一个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重心,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认为人类一切心理活动,都由男女性欲的冲动而来,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化影响也很大。 弗洛伊德原来是个医生,后来成为一个大心理学家。 比如西方的存在主义,也是几个医生闹出来的,有人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点,来看历史文化(这个性不是我们所说人类本性的性,是男女性行为的性。)

    认为历史上的英雄创业,就是一种性冲动,乃至说希特勒是性变态心理。 我们现代思想界受这说法影响的也很多,乃至把旧的历史写成的小说,多半都加上这种观念。甚至许多戏剧、电影故事,总要插上一些性——医学上的性;而文学上改用一个好听的名词——爱,等于一个人穿上外衣、结上领带,好看一点,也礼貌一点而已。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我们懂不懂这方面的道理呢?孔子也早已提出了,所以《诗经》第一篇选了《关睢》,根据“饮食男女”的基本要求,指出人生的伦理是由男女相爱而成为夫妇开始的,所谓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所

 180

    八 佾 第 三761

    有社会一切的发展,都由性的问题开始。曾有一位学者对我说,他有一个新发现——“性非罪”

    论要提出讨论,他所指的这个“性”是狭义的,指男女性行为的性而言。 我没有立即答复这个问题,他把文章留下来,后来函电催问,我始终觉得碍难直接答复,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大概谈了一下,但还是避开了他那个观点。 我认为这是人生哲学上最高的问题。 究竟这是本能的冲动吗?这个本能又是什么?不过我告诉他,世界上的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的。 中国文化中,过去的思想——万恶淫为首;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亚当和夏娃不吃那个苹果,一点事都没有,上了魔鬼的当去吃苹果,他们也认为性是罪恶的。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西方文化是两个半苹果而来的:第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吃了,闯了祸,所以我们人类到如今那么痛苦。 第二个苹果,启发牛顿发现了地心吸力,中国人吃了很多苹果都不晓得。 另外半个苹果,是木马屠城记所表现的英雄思想。 这是西方文化来自两个半苹果的笑话,当然这不是偶然说说的。西方与东方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哲学家则逃避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看孔子,他可以说是哲学家、宗教家,又是教育家。 我认为现代观念的什么“家”

    、什么“家”都可以给他加上。 反正孔子,集中国文化之大成。 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他的封号最好——大成至圣先师,我们不要跟外国人走,给他加上了一个“家”字,反而不是大成,而是小成了,所以不要上西方文化的当。孔子认为“关关睢鸠”男女之间的爱,老实讲也有“性非罪”的意思在其中。 性的本身不是罪恶,性本身的冲动是

 181

    861论 语 别 裁

    天然的,理智虽教性不要冲动,结果生命有这个动力冲动了。不过性的行为如果不作理智的处理,这个行为就构成了罪恶。大家试着研究一下,这个道理对不对?

    性的本质并不是罪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要生命存在,就一定有这个大欲。 但处理它的行为如果不对,就是罪恶。 孔子就是这个观念,告诉我们说,关睢乐而不淫。大家要注意这个“淫”

    字,现代都看成狭义的,仅指性行为才叫淫,在古文中的“淫”

    字,有时候是广义的解释:淫者,过也,就是过度了。 譬如说我们原定讲两小时的话,结果讲了两个半小时,把人家累死了,在古文中就可以写道:“淫也”

    ;又如雨下得太多了,就是“淫雨”。所以关睢乐而不淫,就是不过分。 中国人素来对于性、情及爱的处理,有一个原则的,就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现在观念来说,就是心理的、生理的感情冲动,要在行为上止于礼。 只要合理,就不会成为罪恶,所以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但《关睢》这篇诗中,也有哀怨,我们看这一篇诗,很好玩的。 虽然只有几个字,假使用现代文学来描写,就够露骨的了。 它最后说:“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个求,就是现在白话文的追呀!追呀!追不到的时候睡不着呀!睡不着还在床上翻来复去打滚哩!但古文用“辗转反侧”四个字都形容尽了。可见这中间还有哀怨,尽管哀怨,并不到伤感、悲观的程度。 这个道理就是说一个人情感的处理适中,合乎中道。譬如我对音乐是外行,但在许多地方,听到播放日本音乐,只要他一开口,听起来就使人有不胜哀戚之感。 隐隐象

 182

    八 佾 第 三961

    征了这个海岛民族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日本民族性的表现。不管它怎么变,一听就知道是日本音乐,哀怨中有悲怆,悲怆中有哀怨。现在我们的音乐等等一切文化,能不能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呢?

    恐怕还没有做到。我们读了孔子这一段话以后,对于目前社会上的文化思想,必须深切地反省。 所以孔子在答复鲁定公问政之后,随即谈到诗的问题,就是表示修身要具备“诗”的感情,从政更要把握“诗”的情操。

    传统历史上的精神堡垒

    这个又转到另一个文化问题: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他白天睡觉,挨了孔子的骂。 这个问题,等下面讲到的时候再讨论。鲁哀公问社。什么叫社呢?

    这里的社就是社稷的简称,有形的社稷坛,过去国家的首都建有社稷坛,就是代表国家和天人之间的象征。 我们现在社稷的精神象征,譬如过去在南京到中山陵谒陵献花,几十年来,我们还没有完全正式确定这个精神的代表,最近又好像有外宾到国父纪念馆致敬了。相

 183

    071论 语 别 裁

    对的,假定我们去国外做国民外交,或者负了国家外交任务出去,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到别的国家,就要随他们的礼俗,到他们所尊奉的地方行礼。 这是古今中外不移的礼貌,也是现代国际上外交的礼貌。 像当年西方英雄拿破仑,当他到每一个地方,即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他也要到伊斯兰教教堂行礼。 这点他实在很聪明。 同时我们再看到一点,从十七世纪末叶开始,印度由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统治,英国并派了总督驻在印度统治。 英国人也深懂这套手法。 所以有人说英国人专门研究老子,因为老子的政治手法很高明。 英国总督出门,看到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在宋以后没有佛教了,那时起佛教已经完全移送到中国来,印度人保留只是穿白衣的婆罗门教)

    ,总督立即停车,下来站在路边合十,让婆罗门教士先过去。 这就是说尊敬一个地方的民间信仰,对于他的工作很有帮助。这是由社讲到社稷的精神而牵涉到的附带问题。现在回到本文,哀公问宰予,社稷坛与历史文化演变有什么关系呢?宰予告诉他夏朝社稷坛上栽的是松树,殷朝栽的是柏树,周朝栽的是栗树(有如现在的国花,是国家的标志。)不过他说栗树栽得不好,栗树使人看了会害怕,战战兢兢。 宰予后来回到孔子这里,报告见哀公的问答,孔子听了以后就感叹了。 就周朝而言,孔子觉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没有错,只在这件事上还不大妥当,但对前辈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评,所以他说已经既成事实,再说也没有用。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既成事实,劝也劝不转来了,过去了何必追究呢?

    孔子这番话,虽然看起来是对历史的一个宽恕,实际上

 184

    八 佾 第 三171

    透过这个宽恕,表明了孔子认为周朝的这件事是有问题的。这是怎么说的呢?

    因为社稷坛种的树,就像是一个民族文化、国家精神的标志。 如日本人以樱花为国花,虽然很烂漫,但总是开得不长久;其他各民族、国家也都有标志。 宗教方面也不例外。 基督教的十字架,佛教的莲花。 再看欧洲人的标志用猛兽,有虎、有狮;印度人用的是飞禽;美国人用老鹰,也不太好;中国文化则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的东西。 对于文化的标志,我们要特别注意选择决定,但有时有人漫不经心就定了。 过去有一位朋友,想把台北市成为杜鹃城。 后来在一次宴会中碰面,说起此事,好在他的杜鹃城没做成,否则我第一个反对。 因为杜鹃是亡国之花,又名杜宇;也是鸟名,又名子规,又叫望帝。 唐人的诗所谓:“望帝春心托杜鹃”

    ,有一个神话故事,上古时蜀国亡,蜀国的太子伤心而死,精魂不散,变成杜鹃鸟,昼夜啼哭,泪枯血出,滴在花上变成杜鹃花。这一些事,和《易经》的谶讳之学也有关系的。许多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有时候关系很大,尤其研究国家的历史文化,不能不注意,孔子对于这件事情也是很注意。 不过他也只好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了。 所以我们将来在处事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些事情,这也是学问。

    责 备 贤 者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185

    271论 语 别 裁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的时代比孔子早一点,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管仲佩服得很,他曾经赞叹过,如果没有管仲助齐桓公称霸的一段历史,我们几乎变野蛮人了。 在这里他说管仲的器局太小,这话也是对的。管仲不过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而已,但未能走入王道,这样的器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